历代风云五千年

竹晴园

首页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龙魂侠影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渔港春夜 王妃每天想和离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团宠真千金竟是玄门大佬 四合院:苟在轧钢厂保卫科很舒服 神医嫡女 
历代风云五千年 竹晴园 - 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文阅读 - 历代风云五千年txt下载 - 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585集: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一章 旱情如火

秦孝公十二年的盛夏,洛水沿岸的土地裂开了指宽的缝隙,枯黄的禾苗在烈日下蜷成一团,风一吹便簌簌掉渣。黑夫蹲在自家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扒开干硬的泥土,指缝间的土块碎成齑粉,他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喉结滚动着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已是秦国大旱的第三个月。村里的水井多半见了底,能挑回来的水先是省着喝,后来连浇苗都不够。族长拄着拐杖挨家挨户看了一圈,回来就坐在老槐树下抹眼泪:“再不下雨,秋粮就全完了,明年开春怕是要逃荒去。”

消息传到咸阳宫时,商鞅正在府中审阅各县呈上的农情简报。案头的竹简堆得老高,几乎每一卷都写着“旱情严重”“禾苗枯槁”“民有饥色”的字样。他猛地一拍案几,青铜灯台晃得油脂泼溅出来,在竹简上烫出点点焦痕。

“备车,去郊县。”商鞅沉声道。侍从刚要提醒他午后日头最毒,见他已抓起黑色官帽,只得赶紧备妥马车。车轮碾过咸阳的青石板路,越往城外走,景象越显萧条。田地里稀稀拉拉站着些农人,要么望着枯苗发呆,要么用瓦罐一点点往根部浇着珍贵的水,神情麻木得像被晒焦的木头。

在一处田埂边,商鞅遇见了正在巡查的农官李离。这汉子晒得黝黑,裤脚沾满泥点,见了商鞅赶紧跪拜:“商君,您怎么来了?这日头能把人烤化。”

“地里的情况,如实说。”商鞅扶起他,目光扫过成片枯槁的庄稼。

李离苦着脸摇头:“洛水水位降了丈余,沿岸的灌溉渠早就干了。农户们还是老法子,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再好的地也白搭。去年刚分的田,本指望能多收点,这一旱……”

商鞅蹲下身,手指插入干裂的土地,指尖传来滚烫的灼痛感。他忽然问:“洛水之水,为何引不到此处?”

“老渠年久失修,好多地方都塌了。再说引水要过好几片坡地,老法子挖的渠根本流不过来。”李离叹了口气,“之前也想过修渠,可一来要征调民力,二来缺懂行的人,迟迟没办成。”

商鞅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泥土,目光望向远方的洛水。那河水虽已退去不少,却仍有潺潺水流,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水就在那里,却流不到田里,这不是天旱,是人事不修。”他语气坚定,“传令下去,即刻组织民力,重修灌溉渠,再挖新渠引洛水入田。”

李离愣住了:“商君,这工程不小啊,眼下正是农闲……不,正是抗旱的时节,农户们肯来吗?”

“按军功爵制的规矩,参与修渠者,按劳绩记功,等同参军杀敌。修渠有功者,优先分得新垦的荒地。”商鞅的声音掷地有声,“另外,官府提供口粮,绝不亏待出力的百姓。”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乡野。黑夫刚从井里挑回半桶水,就听见族长在村口敲锣:“商君下令修渠啦!管饭,还给记功!有功就能分好地!”他愣了愣,把水桶往地上一放,拔腿就往村口跑。

报名点前已经排起了长队。黑夫看见邻村的壮丁们都来了,连平日里卧病在床的老石也拄着拐杖来了。“黑夫,你也来啦?”老石笑着拍他的肩膀,“商君说了,修好了渠,以后再旱也不怕了,这是为子孙后代积德的事!”

黑夫用力点头。他想起去年分田时的欢喜,想起妻子抱着刚分到的粟米时眼里的光,要是这地真能年年丰收,日子就有盼头了。他在名册上按下自己的手印,指腹传来竹简的粗糙触感,心里却燃起了一团火。

第二章 力排众议

商鞅回到咸阳,立刻在朝堂上提出了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议案。话音刚落,老世族代表甘龙就出列反对:“商君此举不妥!如今国库本就紧张,修渠要耗费大量粮草钱财,还要征调民力,万一耽误了农时,得不偿失啊!”

杜挚紧接着附和:“再者,我大秦历来靠天吃饭,哪有逆势而为的道理?开挖新渠,动土破地,恐触怒神灵,到时候旱情更重,谁来担责?”

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议论声。不少大臣面露犹豫,显然被二人说动了心思。

商鞅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众臣:“甘大人说国库紧张,可若是秋收绝产,百姓无粮,国库还要拿出存粮赈灾,损耗更大。修渠虽费一时之力,却能保长久丰收,这笔账难道算不清?”

他转向杜挚,语气更沉:“至于触怒神灵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昔年大禹治水,疏堵结合,方解水患,难道也是触怒神灵?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与其坐等天恩,不如主动求变!”

秦孝公坐在王位上,一直沉默地听着。此时他开口道:“商君所言极是。秦国要强大,必先让百姓有饭吃,让田地多产粮。修水利、开荒地之事,朕准了!”他顿了顿,看向商鞅,“此事就交由商君全权负责,所需粮草、民力,尽由国库调配。”

得到国君的支持,商鞅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从军中抽调了一批懂工程的将士,又在全国寻访有治水经验的匠人。很快,一个由百余名匠人、数千名民夫组成的修渠队伍就组建完成了。

可麻烦很快又找上门来。负责粮草调配的老世族子弟赵亢,故意拖延发放修渠民夫的口粮,还散布谣言说“修渠就是白白送死,朝廷根本不管大家死活”。一时间,不少民夫心生疑虑,有人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黑夫就是在这时听说消息的。他刚挖完一段渠底,满身是泥地坐在田埂上休息,就听见有人说:“听说了吗?咸阳那边粮草被扣了,咱们再干下去也是饿死!”

“是啊,我家婆娘还等着我回去呢,要是真没吃的,不如趁早走。”

黑夫皱起眉头。这些天他亲眼看见渠水一点点引向田地,虽然只是一小段,却已经让附近的几亩枯苗泛起了绿意。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便找到李离:“李大人,那些谣言是真的吗?咱们的粮草真的没了?”

李离也正焦头烂额。他刚派人去咸阳催粮,回来的人说赵亢借口“国库空虚”,不肯发粮。“黑夫,你放心,商君绝不会不管咱们。”李离强作镇定,“我再去一趟咸阳,一定把粮草要回来。”

可没等李离动身,商鞅就亲自来了。他听说了赵亢的所作所为,当即下令将其拿下,押回咸阳问罪。在修渠工地前,商鞅站在土台上,对着众民夫高声道:“赵亢克扣粮草,散布谣言,已被严惩!朝廷承诺的口粮,一日都不会少!”

他让人抬来几车粟米,当场分发给民夫。看着金黄的粟米,民夫们的疑虑顿时消了大半。商鞅又指着正在修建的水渠:“这条渠修通后,洛水的水就能流到咱们的田地里,不管旱涝,都能保收成。到时候,大家的田能多收三成粮,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黑夫捧着分到的粟米,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看向土台上的商鞅,那人身着黑色朝服,虽然面容冷峻,眼神里却透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修渠工程进展得异常顺利。商鞅还带来了新的修渠法子,让匠人指导民夫用木板加固渠壁,防止坍塌;又设计了分水闸门,能根据不同田地的需求调节水量。黑夫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成了队里的好手,李离还特意给他记了三等功。

这天傍晚,黑夫正在渠边巡查,忽然发现渠壁有一处细微的裂缝。他赶紧喊来同伴,用泥土和草绳细细修补。刚修好,就听见远处传来欢呼声。原来是第一段水渠正式通水了!

清澈的洛水顺着渠道流淌,奔涌着涌向干涸的田地。农户们纷纷跪在田埂边,用手捧着清水,激动得泪流满面。黑夫看着渠水漫过自家的田地,枯苗在水中轻轻摇晃,仿佛瞬间活了过来。他忽然明白,商君说的“主动求变”,原来是这样的滋味。

第三章 洛水开渠

洛水渠的修建足足用了半年时间。当最后一段闸门安装完毕,整个灌区的百姓都涌到了渠边。商鞅亲自扳动闸门,随着“吱呀”一声响,洛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顺着渠道蜿蜒流淌,所到之处,枯黄的土地渐渐泛起湿润的光泽。

黑夫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家的田地被渠水浸润,眼眶忍不住发热。他想起春天时干裂的土地,想起妻子的担忧,再看看眼前生机勃勃的禾苗,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可商鞅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向秦孝公上书,请求开垦关中的荒地。“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只因人口稀少,多有荒地。若能迁徙百姓开垦,再辅以水利,不出三年,必能成为秦国的粮仓。”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颁布法令:凡开垦荒地者,免除三年赋税;开垦面积超过百亩者,可获得爵位赏赐。消息传出,不仅秦国本土的百姓踊跃报名,连邻近的三晋之地,也有不少百姓听闻秦国的新政,拖家带口前来归附。

黑夫的堂弟黑旦就是在这时来的。他原本在魏国种地,因为不堪忍受贵族的盘剥,听说秦国开垦荒地有赏赐,便带着妻子和孩子来了。黑夫帮他在自己家附近找了块荒地,兄弟俩一起开垦。

可开垦荒地并非易事。那些荒地长满了野草,地下还埋着石块,一锄头下去,手上震得发麻。黑旦挖了几天,手上磨起了好几个血泡,忍不住抱怨:“这破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庄稼啊?”

黑夫却不气馁。他想起商鞅派来的农官教的法子,先放一把火将野草烧掉,既能肥田,又能除根。烧过之后,再用锄头深耕,把石块捡出来。农官还带来了新的农具——曲辕犁,比以前的直辕犁省力多了,一头牛就能拉动,一天能耕好几亩地。

“你看,用这个犁,快多了。”黑夫手把手教黑旦使用曲辕犁。黑旦试了试,果然省力不少,脸上的愁容也消散了些。

农官们还经常到田埂上指导大家耕种。他们教农户们辨别土壤的肥瘦,不同的土壤种不同的庄稼;教大家制作堆肥,把秸秆、粪便堆积起来发酵,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增加肥力;还教大家合理密植,比起以前稀稀拉拉的种植,产量能提高不少。

黑夫按照农官教的法子,在地里种上了粟米和小麦。他把土地分成几块,轮流耕种,留出一块地休耕,养地力。农官说这叫“轮作制”,能让土地一直保持肥力,不会因为连年耕种而减产。

到了夏天,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黑夫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拔草、浇水,精心照料。黑旦也越来越有干劲,他看着自家的田地从荒地变成良田,心里充满了希望。他对黑夫说:“哥,还是秦国好啊,商君的法子真管用!等秋收了,我要多存点粮,再给孩子攒点钱,让他去读书。”

黑夫笑着点头。他知道,不止他们兄弟俩,村里的家家户户,田地都比以前长得好。以前大家种地全凭经验,种出来的粮食够吃就不错了,现在有了农官的指导,有了新的农具和方法,大家都盼着秋收能有个好收成。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庄稼快要成熟的时候,一场暴雨突然袭来。狂风卷着雨点,狠狠砸在庄稼上。黑夫站在屋檐下,看着地里的禾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心里揪得疼。他以为今年的收成又要泡汤了,忍不住叹了口气。

暴雨过后,黑夫赶紧跑到地里查看。让他意外的是,虽然有些禾苗被吹倒了,但大部分都没事。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因为水渠修得好,雨水顺着水渠排走了,没有淹到田地;而且他按照农官教的,给禾苗培了土,根基扎得稳,不容易倒。

村里的农户们也都发现了这个好处。以前下暴雨,地里全是积水,庄稼很快就烂根了;现在有了水渠排水,田地一点都不涝。大家纷纷感叹:“还是商君有远见啊,修了水渠,旱涝都不怕了!”

秋收的时候,黑夫家的田地果然大丰收。粟米长得颗粒饱满,小麦沉甸甸的,一亩地比以前多收了近三成。黑旦家的收成也不错,他捧着金黄的粟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农户们把粮食运回家,一部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卖给官府。官府的粮仓很快就堆满了,以前空荡荡的粮仓,现在堆得像小山一样。商鞅听说后,特意到各县的粮仓视察。看着满仓的粮食,他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有了这些粮食,秦国就有了底气。”商鞅对身边的大臣说,“以后不管是打仗,还是赈灾,都不用愁了。”

大臣们纷纷点头。他们都明白,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有了充足的粮食,秦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第四章 农技新声

粮食丰收的喜悦还没散去,商鞅又有了新的举措。他在咸阳设立了“农学堂”,召集各地的农官和有经验的农户前来学习,然后再由他们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到全国各地。

黑夫因为种地种得好,被李离推荐去农学堂学习。第一次走进咸阳城,黑夫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农学堂设在一处宽敞的院子里,里面种满了各种庄稼和蔬菜,还有不少新的农具摆在院子里。

授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官,据说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学了不少种地的法子。老农官先教大家辨认种子,他拿出不同的粟米种子,告诉大家哪些饱满、哪些干瘪,饱满的种子发芽率高,产量也高。

“选种是种地的第一步,种子不好,再好的法子也没用。”老农官拿起一粒饱满的粟米,“大家回去后,要把种子挑一遍,把瘪的、坏的都扔掉,只留最好的种子。”

接着,老农官又教大家制作堆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角落的堆肥场,里面堆着秸秆、粪便、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腐殖味。“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浇水压实,过上三个月,就变成肥料了。”老农官用锄头扒开堆肥,里面是黑色的沃土,“用这种肥料种地,庄稼长得壮,病虫害也少。”

黑夫听得格外认真,他把老农官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在农学堂里,他还见到了一种新的农具——耧车。这种农具由三只耧脚组成,能同时播种、施肥、覆土,比以前人工播种快多了,而且播种均匀,不会浪费种子。

“有了这耧车,一亩地的播种时间能缩短一半。”老农官演示着耧车的使用方法,“大家回去后,可以按照这个样子制作,官府会给补贴。”

学习结束后,黑夫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村里。他先把选种的法子教给了大家,又组织村民们一起制作堆肥。村里的堆肥场很快就建起来了,大家把平时丢弃的秸秆、粪便都收集起来,按照黑夫教的法子堆肥。

黑夫还按照耧车的样子,和村里的木匠一起制作了几台耧车。播种的时候,他用耧车在自家地里演示,村民们看着耧车轻快地前进,种子均匀地撒在地里,都啧啧称奇。“这东西太好用了!”族长忍不住赞叹,“黑夫,你真是学了好东西回来!”

很快,耧车就传遍了整个灌区。农户们用耧车播种,不仅省了力气,播种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到了第二年春天,地里的庄稼长得整齐划一,比以前茂盛多了。

除了这些,商鞅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耕。以前秦国的农户大多用人力耕地,不仅费力,效率还低。商鞅规定,凡养牛的农户,可免除部分赋税;官府还设立了“牛倌”,专门负责教授农户养牛的技术。

黑夫家也养了一头牛。刚开始,他不知道怎么喂牛,牛长得瘦弱,耕地的时候没力气。牛倌来村里指导时,教他给牛喂干草、豆饼,还要定期给牛驱虫、洗澡。按照牛倌教的法子,黑夫家的牛很快就长得壮实起来,耕地的时候拉着犁车,轻快得很。

“有了牛耕,一亩地的耕作时间能省不少,咱们就能多种几亩地了。”黑夫对妻子说,脸上满是笑容。

妻子也笑着点头:“是啊,以前你耕地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现在有了牛,轻松多了。而且今年的庄稼长得这么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果然,到了秋收的时候,村里的收成比去年又提高了不少。不少农户的粮仓都装不下了,只能把粮食晒干后,用陶罐装起来,藏在地下。官府的粮仓更是堆得满满的,秦孝公特意下旨,在关中各地增设了十几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

商鞅还推行了“粮食储备制度”,规定各县必须储存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以防灾荒。他说:“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应对各种变故,让秦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以前荒芜的土地,现在都种上了庄稼;以前偏远的村落,现在也变得热闹起来。农户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担心饿肚子,开始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

黑夫家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还送儿子去了村里的学堂读书。他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商君带来的,是农业发展带来的。

第五章 秋收万石

秦孝公十六年的秋天,是秦国历史上少有的丰收年。从关中到河西,从洛水到渭水,田野里到处都是金黄的庄稼,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农户们忙着收割、打谷、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黑夫和黑旦兄弟俩正忙着打谷。金黄色的粟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着谷穗被拍打,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落在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黑夫的妻子和黑旦的妻子则在一旁晾晒谷物,把打好的谷粒摊在竹席上,让阳光把水分晒干。

“哥,你看今年这收成,比去年又多了不少!”黑旦拿起一把谷穗,兴奋地说,“我家这几亩地,怕是能收两千斤粟米呢!”

黑夫笑着点头:“我家也差不多。这都多亏了商君的好政策,修了水渠,有了新农具,还有农官的指导。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正说着,李离带着几个官吏来了。他们是来统计粮食产量的。李离走到谷堆前,抓起一把粟米,仔细看了看:“黑夫,今年的粟米颗粒真饱满啊,产量肯定不低。”

黑夫赶紧点头:“托商君的福,今年收成好。我家这十亩地,估计能收三千斤。”

李离拿出竹简,认真地记了下来。他边走边统计,每到一户人家,都能听到农户们报出的喜人产量。统计完整个村子,李离算了算,今年村里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提高了近四成,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太好了!”李离激动地说,“我这就把消息上报给商君,让他也高兴高兴。”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在和秦孝公商议国事。听到各地粮食丰收的消息,秦孝公忍不住拍手叫好:“商君,你真是秦国的功臣啊!如今粮食充盈,百姓富足,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了!”

商鞅也面露喜色:“这都是君上支持的结果,也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成果。有了充足的粮食,我们就可以扩军备战,收复失地,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了。”

秦孝公点点头:“没错。以前我们打仗,最怕的就是粮草不足。现在粮仓满了,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下一步,我们可以着手准备收复河西之地了。”

商鞅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向秦孝公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军事计划,其中就包括粮草的调配方案。“如今关中各地的粮仓储备充足,足够十万大军征战一年。我们可以先派军队驻守河西边境,伺机而动。”

秦孝公准奏后,商鞅立刻下令调配粮草,支援边境军队。一辆辆装满粮食的马车从粮仓出发,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边境的士兵们看着充足的粮草,士气大振。

不仅如此,充足的粮食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来秦国。周边国家的百姓听说秦国粮食充足,政策优厚,纷纷拖家带口前来归附。秦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也越来越充足,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天,黑夫正在地里劳作,看见远处来了一队迁徙的百姓。他们牵着牛,赶着车,车上装满了行李和粮食。为首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他看到黑夫,赶紧上前打听:“大哥,这里是洛水灌区吗?我们是从赵国来的,听说这里粮食充足,政策好,想来这里定居。”

黑夫热情地答应:“是啊,这里就是洛水灌区。商君下令开垦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开垦,就能分到田地,还能免除三年赋税。”

中年汉子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好去处了!”

黑夫把他们带到村里的族长家,族长按照商鞅的法令,给他们分配了荒地和住处。中年汉子感激地说:“多谢你们,多谢商君!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出力!”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秦国,越来越多的荒地变成良田,商鞅知道,他的农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秦国就像一株茁壮成长的禾苗,在充足的“养分”滋养下,正一步步走向强大。

这年冬天,咸阳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秦孝公宴请了商鞅和众大臣,还有各地的农官和优秀农户代表。黑夫作为农户代表,也参加了庆功宴。

宴会上,秦孝公亲自为商鞅敬酒:“商君,没有你,就没有秦国的今天。你推行的农业改革,让秦国富了起来,强了起来。朕敬你一杯!”

商鞅起身回敬:“君上过奖了。秦国的强大,是君臣同心、百姓合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秦孝公又看向黑夫等农户代表:“你们是秦国的基石,是粮食的生产者。没有你们的辛勤劳作,秦国就没有充足的粮草。朕也敬你们一杯!”

黑夫和其他农户代表赶紧起身,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普通的农户,能得到国君的敬酒。黑夫举起酒杯,大声说:“谢君上!谢商君!我们一定好好种地,为秦国种更多的粮食!”

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黑夫走出宫殿,望着咸阳城的灯火,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秦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而这一切,都始于商君重视农业的那一刻。

几年后,秦国凭借充足的粮草和强大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西之地,击败了三晋联军,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商鞅当年大力发展农业打下的。正如商鞅所说:“农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只有农业发展了,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在乱世中立足,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武道凌天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虚空塔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我不是戏神 我接受联姻离开后,言总哭红眼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庶得容易 绍宋 明尊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官运:从遇到美女书记开始 四合院:众里寻她千百度 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庶子夺唐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道士不好惹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经典收藏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官道:从殡仪馆平步青云 都市极乐后后宫 艳海风波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明星系列多肉小说 魔艳武林后宫传 都市皇宫 后宫春春色 洛公子 四合院的大力钓鱼佬 渔港春夜 动漫之后宫之旅 都市花语 校花学姐从无绯闻,直到我上大学 都市花缘梦 重生80靠赶山狩猎实现财富自由 开局九色神龟,纵横两界修长生 四合院小市民 
最近更新鉴芳年 婉风沉 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穿书被鞭打,我抱上黑化首辅大腿 京夜婚动 与病弱兄长共梦 我在板鸭很开心 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 殿下,你抢的王妃是顶级大佬 野欲诱吻 于他怀中轻颤 净水迎帆 我女朋友是学医的 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 荒年肉满仓,缺德后娘养歪女主! 和死对头双穿,冷面丈夫成了权臣 恶毒公主觉醒后,他们都想当驸马 开荒躲乱世,我家过的太富裕了! 刚大一就与女神老师被强制结婚 引朱鸾 
历代风云五千年 竹晴园 - 历代风云五千年txt下载 - 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 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