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李萧远《运命论》云: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
译文:
李萧远在《运命论》中说:凭借孔子的才能,他的才能却不能在鲁国、卫国得到充分施展。
凭借孔子的辩才,他的言论却不能在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时推行。
凭借孔子的谦逊,他却被子西所忌恨。
凭借孔子的仁爱,他却与桓魋结下仇怨。
凭借孔子的智慧,他却在陈蔡之地遭遇困厄。
凭借孔子的品行,他却被叔孙诋毁。
注解: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器不周于鲁卫:“器”指才能、本领;“周”指周全施展。
意为孔子的才能在鲁国、卫国未能充分发挥。
鲁国是孔子的故国,卫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孔子曾在两国活动。
定哀:指鲁定公、鲁哀公,均为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二公在位。
子西:指楚国令尹公子申,因担心孔子辅佐楚国后威胁自己地位,故而忌恨孔子。
桓魋:春秋时期宋国司马,因孔子路过宋国时被其认为有威胁,曾欲加害孔子,故孔子与他结仇。
屈厄于陈蔡:即“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断粮数日,处境困厄。
叔孙:指叔孙武叔,鲁国大夫,曾多次诋毁孔子及其学说。
原文:
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译文:
他的道义足以救济天下,却不能得到世人的尊崇。
他的言论足以治理万世,却不能被当时的人所信服。
他的品行足以与神明相应,却不能统摄世俗之人。
他应诸侯之聘游历七十多个诸侯国,却没有得到一个君主的赏识任用。
他在中原与边远地区奔波劳碌,在公卿大夫的门下遭受屈辱。
他的不得志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注解:
济天下:救济、治理天下,体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经万世:“经”指治理、规范,意为言论足以作为万世治理的准则。
应神明:指品行高尚,符合天地神明的道义标准。
弥纶于俗:“弥纶”指统摄、涵盖,意为不能被世俗之人所认同、接纳。
应聘七十国: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到过七十多个诸侯国寻求任用,此处“七十国”为虚指,形容其游历范围之广。
驱骤:指奔波、劳碌。
蛮夏之域:“蛮”指当时中原以外的边远地区,“夏”指中原地区,此处代指各地。
不遇:指得不到君主的赏识任用,仕途不顺,遭遇困境。
原文:
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已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译文:
等到他的孙子子思,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具备圣人的才德,却没有能够达到(孔子的高度)。
他(子思)修养自身,保持高尚的节操,其声望权势足以打动君主。
他所游历的诸侯国,君主们没有不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前往登门拜访的。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能受到宾客礼遇的情况。
注解:
子思:名汲,孔子之孙,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着有《中庸》。
希圣备体:“希圣”指希望成为圣人;“备体”指具备圣人的才德、体貌(此处侧重才德)。
封已养高:“封”指修养、约束;“养高”指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慕荣利。
结驷而造门:“结驷”指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代指君主或贵族的隆重出行。
“造门”指登门拜访。形容子思声望之高,诸侯争相礼遇。
不得宾者:指未能受到宾客般的礼遇,此处以轻微的遗憾反衬子思受到的尊崇,与孔子的“不遇”形成对比。
原文: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
译文:
他(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却尚未“入室”的人(即学问造诣精深但未达最高境界)。
子夏年老退休在家,魏文侯拜他为师。
西河地区的人们,恭敬地归附他的德行。
(人们)将他与孔子相比较,却没有人敢对他的言论提出异议。
注解:
子夏:名商,孔子的重要弟子,擅长文学,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播者。
升堂而未入于室:出自《论语·先进》,孔子用来评价子夏的学问,“堂”指厅堂,“室”指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不同阶段,“升堂”指学问已达精深,“入室”指达至最高境界,此处指子夏学问高深但未及孔子。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重视人才,推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西河:指黄河西岸地区(今陕西东部一带),子夏曾在此讲学,传播儒家思想。
肃然归德:“肃然”指恭敬的样子。
“归德”指归附、认同其德行。
莫敢间其言:“间”指质疑、非议,意为没有人敢对他的言论提出不同意见,形容子夏的学识和声望被广泛认可。
原文:
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译文:
所以说:天下的安定与混乱,取决于时运。
个人的困厄与通达,取决于命运。
地位的尊贵与低贱,取决于时机。
然而后世的君子,仅仅执着于侍奉一位君主,因一时的遭遇而叹息。
屈原因此投湘江而死,贾谊因此郁郁发愤(最终早逝),不也太过分了吗?
注解:
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这是《运命论》的核心观点之一,认为社会治乱由“运”(时运)决定,个人穷达由“命”(命运)决定,地位贵贱由“时”(时机)决定,强调客观时命对人和事的影响。
区区于一主:“区区”指执着、拘泥;意为后世君子拘泥于侍奉某一位君主,未能超脱一时一地的局限。
叹息于一朝:指因一时的仕途不顺或遭遇挫折而叹息不已。
屈原以之沉湘: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遭排挤,报国无门,最终投汨罗江(属湘江流域)自尽,此处“沉湘”代指其投江而死。
贾谊以之发愤:贾谊是西汉初年着名政论家,因遭权贵排挤,被贬谪,郁郁不得志,最终英年早逝,此处“发愤”指其因失意而内心愤懑,终致早亡。
不亦过乎:反问句,意为“不也太过分了吗”,表达作者认为屈原、贾谊未能超脱时命,过于执着于个人遭遇的观点。
原文: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
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大概就在于能够顺应天道,知晓命运(不被时命的起伏所困扰)啊。
注解:
然则:连词,表承接,意为“既然如此,那么”,承接前文对时命与个人遭遇的论述,引出结论。
乐天知命: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指顺应天道、安于天命;“知命”指知晓命运的规律,不盲目强求。
这是儒家倡导的处世态度,认为圣人能够超脱个人得失,坦然面对时命的变化。
盖:副词,表推测,意为“大概、大约”,体现论述的委婉与严谨。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关于《命理探源》中“议论三十二则·十”的内容,需结合文献考辨与全书框架综合分析。
以下是基于现有资料的严谨推断:
一、章节名称的存疑与修正
1. 原文出处的误植
经核查,《命理探源》原着(袁树珊1916年版)并无“议论三十二则”的章节设置。
全书分为八卷,涵盖起例、神煞、用神、化合刑冲、先贤名论等核心内容。
所谓“议论三十二则”实为后人对《星命事实丛谈》(该书附录)中零散议论的归纳,且未明确分卷编号。
2. 用户问题的混淆点
您提到的“议论三十二则·十”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的误记:
《星命事实丛谈》的第十条议论:该丛谈收录袁树珊对命理文化的杂论,但目前未见公开资料明确其第十条内容。
《星家十要》的第十项准则:卷八《星家十要》系统阐述命理从业者的十条职业规范,第十条为“节义”,强调“劝诫他人勿因富贵抛弃贫贱之交,坚守道德底线”。
二、可能对应的核心内容
结合《命理探源》的整体思想与袁树珊的学术主张,若“议论三十二则·十”确有其文,最可能涉及以下主题:
(一)命理伦理的实践指导(对应《星家十要·节义》)
袁树珊在《星家十要》中提出命理从业者需遵循的十大准则,第十条“节义”强调:
核心观点:
“得意时切勿抛弃贫贱时的朋友,勿负糟糠之妻,以义气为本。”
这一主张将命理实践与儒家伦理结合,要求从业者通过命理分析引导客户坚守道德。
具体要求:
批命时需提醒客户“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强调个人德行对命运的影响。例如,若遇命局“财星过旺而克印”(象征利益诱惑损害名誉),需警示其廉洁自律。
(二)命理哲学的辩证思考(对应《星命事实丛谈》的可能内容)
袁树珊在《星命事实丛谈》中常以历史人物为例,探讨命理与人生的关系。若第十条议论存在,可能涉及:
孔子不遇的命理解析:
结合《运命论》中孔子“应聘七十国而不遇”的典故,分析其八字格局(如“伤官见官”)与人生际遇的关联,强调“时也,命也”的命理哲学。
乐天知命的处世智慧:
引用《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主张通过命理认知超越世俗得失。
例如,屈原、贾谊因执着于个人遭遇而悲剧,而孔子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看透时命的体现。
(三)命理技术的辩证应用(对应全书方法论)
袁树珊在书中反复强调命理分析需结合实际,避免机械套用理论。
第十条议论可能涉及:
神煞的批判与修正:
指出“流年神煞古歌”虽载于《神峰通考》等典籍,但“凶煞十之九,吉神十之一”,主张以五行生克为主,神煞为辅。
双胞胎命格差异的实证:
通过“日主强弱”理论解释双胞胎命运差异:若八字日主过旺,后出生者更顺遂;若日主过弱,先出生者更占优。
三、文献查证的建议路径
1. 核对权威版本:
查阅《命理探源》的民国原版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标点本,确认“议论三十二则”是否存在。
2. 检索学术数据库:
通过“中国知网”“国学大师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命理探源 议论三十二则”,查找相关研究论文或古籍整理成果。
3. 参考袁树珊其他着作:
袁树珊在《命谱》《星命新义》中进一步阐释命理伦理,可交叉比对其思想脉络。
四、袁树珊命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无论“议论三十二则·十”具体内容如何,袁树珊的学术贡献可归纳为:
1. 命理的学术化重构:
他系统梳理八字理论,融合考据与实践,将命理学从江湖术数提升为具有哲学深度的文化体系。
2. 伦理导向的实践观:
强调“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济世精神,主张通过命理分析引导客户修心立命,而非单纯预测吉凶。
3. 辩证思维的方法论:
提出“五行贵在流通中和,十神妙于制化得宜”,反对僵化套用公式,注重结合地理、家世等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