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书·戴洋传》云:
译文:
《晋书·戴洋传》记载道:
注解:
《晋书》: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西晋和东晋时期的历史,由唐代房玄龄等编撰。
《戴洋传》:《晋书》中的人物传记,戴洋是东晋时期的方士,擅长天文、历法、占卜等术数,其传记中保留了不少古代术数相关的记载。
云:文言文中常用的“记载、说”之意,此处用于引出传记中引用的文献内容。
原文:
太公阴谋曰:六庚为白兽,在上为客星,在下为害气。年与命并必凶,当忌。
译文:
《太公阴谋》中说:六个庚日(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对应白兽(白虎),它们在天上时是客星,在地上时是有害的气。
若年份的干支与命主的命理干支相合或叠加,必定会有凶险,应当加以忌讳。
注解:
《太公阴谋》:古代兵书及术数文献,传为姜太公(吕尚)所着,内容涉及军事谋略、天文术数等,部分内容散见于后世史书中。
六庚:指天干为“庚”的六个日子,即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在古代术数中被认为与凶煞相关。
白兽:即“白虎”,古代天文历法与术数中的凶神象征,常与灾祸、兵戈等凶险之事关联。
客星:古代天文学中对异常出现的星辰(如彗星、新星等)的统称,认为其出现预示着灾祸或变故。
年与命并:“年”指年份的干支(如甲子年、乙丑年),“命”指命主的命理干支(如生辰八字中的干支),“并”指两者相合、叠加或产生直接关联,是古代命理与术数中判断吉凶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一、内容总结
以上内容围绕古代术数中“六庚”的吉凶论述展开,核心包含两部分:
1. 文献引用关系:《晋书·戴洋传》引用《太公阴谋》的术数观点,是内容的核心来源;戴洋作为东晋方士,其传记因保留术数记载成为文献载体。
2. 核心术数观点:
“六庚”(庚午、庚辰等六个庚日)对应凶神“白虎”,在天上为预示灾祸的“客星”,在地上为“害气”。
当“年份干支”与“命主命理干支”相合、叠加时,必定凶险,需加以忌讳。
3. 关键术语注解:对《晋书》《太公阴谋》《戴洋传》及“六庚”“白兽(白虎)”“客星”“年与命并”等术数、文献术语进行专业阐释,明确其内涵与关联。
二、为何出现在《命理探源》“议论三十二则”
《命理探源》“议论三十二则”的核心主题是辩证探讨命理分析中神煞与格局的关系(如“议论三十二则·九”以“十恶大败日”为案例,批判“见煞论煞”的僵化思维),而上述内容的出现正是服务于这一核心:
1. 提供传统神煞理论的经典依据
“六庚为凶煞”是古代术数中典型的“神煞论”观点,《晋书·戴洋传》引用《太公阴谋》的记载,是传统神煞理论的重要文献来源。
袁树珊在“议论三十二则”中讨论神煞,需以古代经典论述为基础,增强自身观点的学术性与说服力。
2. 为辩证分析神煞铺路
上述内容呈现了“单独以神煞(六庚)断吉凶”的传统思路,而“议论三十二则”的核心是打破这种僵化思维,提出“神煞依附于五行生克与格局”的观点。
引用这一传统论述,可形成“先立传统观点,再辩证修正”的逻辑,突出“格局为体、神煞为用”的核心主张。
3. 体现对术数文献的继承与批判
《命理探源》作为命理学名着,注重对古代术数文献的梳理与反思。
引用《晋书》《太公阴谋》的内容,既体现对传统术数文化的继承,也为后续批判“仅以神煞断命”的江湖流弊提供了对比参照,符合“议论三十二则”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