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坞煮茶暖,落日伴清欢
孕8周的竹海,晨雾比往日更显轻柔,像一层薄纱裹着连绵的绿意。叶之澜在鸟鸣中醒来,推开窗,清新的竹香混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小腹的坠痛感早已消散,孕吐也减轻了大半。萧凡正站在庭院里,和民宿管家聊着什么,阳光洒在他肩头,勾勒出温和的轮廓。
“醒了?”萧凡转过身,快步走过来扶住她,“管家推荐了一家藏在竹海深处的隐世民宿,叫‘隐山寂’,说那边人少、环境静,还有独立庭院私汤,特别适合你静养。我们今天就搬过去,在那边多歇几天,不赶行程。”
叶之澜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庭院里正在整理实验工具的两个孩子身上。叶澜正拿着放大镜观察苔藓,萧汀则在记录湿度数据,两人神情专注,连妈妈醒来都没察觉。“我们的小实验员还在忙呢。”萧凡打趣道,“收拾好东西,我们就出发,那边的庭院更大,正好给他们当临时实验室。”
收拾行李时,孩子们特意把竹编沙障模型、土壤样本和所有实验记录小心翼翼地装进背包,叶澜还不忘带上那本画满图表的实验手册:“到了新民宿,我们可以补充苔藓生长数据,看看不同环境下的保水效果。”萧汀则把便携水质检测仪放进包里:“听说那边有山涧溪水,我们可以测测水质,和草原河流做对比。”
驱车前往“隐山寂”的路比来时更显幽静,车子穿行在茂密的竹林间,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半小时后,民宿映入眼帘——夯土外墙爬着零星青苔,门口挂着一串风干的竹编灯笼,推开木门,一条青石板小径蜿蜒通向庭院深处,两旁种着不知名的山野花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
“这地方也太舒服了!”叶之澜忍不住感叹。民宿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热情地迎上来:“你们一路辛苦,庭院已经收拾好了,私汤的水温也调好了,38c,适合孕妇泡。”老板领着他们走进庭院,推开竹制院门,一座小巧的私汤池藏在竹林环抱中,池边摆着藤编躺椅,全景落地窗正对着竹海,视野极佳。
孩子们一进庭院就被角落里的竹编装饰吸引了,那些竹编篮子、挂饰的纹路交错纵横,像极了他们观察过的竹林根系。“妈妈,你看!”叶澜拉着叶之澜的手跑过去,指着一个竹编簸箕,“这纹路和根系缠绕的结构一模一样,都是靠交叉交织来增强稳固性!”萧汀拿出记录本,快速画下竹编纹路:“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构画进沙障优化方案里,建议牧民编织时增加交叉密度。”
叶之澜靠在藤椅上,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讨论,嘴角扬起笑意。萧凡给她端来一杯温水:“你先歇着,我去收拾行李,中午老板说给我们做地道的竹筒饭和山野菜。”他转身进了房间,不一会儿就把行李整理妥当,还特意把叶之澜的靠枕放在窗边,方便她随时休息。
午后的阳光正好,不燥不烈。老板送来一套精致的茶具和一小罐安吉白茶,笑着说:“这是今年的新茶,清热降火,孕妇适量喝没问题。庭院里的竹炉已经生好了,你们可以试试围炉煮茶,配着本地的笋干和蜜饯,解腻又惬意。”
萧凡立刻动手煮茶,竹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火苗跳跃着,映得他脸上暖融融的。叶之澜靠在躺椅上,看着他熟练地温杯、投茶、注水,白色的水汽袅袅升起,混着茶香和竹香,让人身心都放松下来。孩子们不再讨论实验,而是围在竹炉旁,好奇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
“爸爸,煮茶的水温有要求吗?”萧汀问道,手里还拿着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萧凡笑着回答:“白茶适合85c的水温,水温太高会破坏茶叶的营养,太低又泡不出香味。”他拿出温度计,让孩子们看着水温慢慢上升,“你们可以记下来,妈妈孕期喝的茶,水温都要控制在这个范围。”
茶煮好后,萧凡给叶之澜倒了一杯,茶汤清澈透亮,入口甘醇,带着淡淡的兰花香。“真好喝。”叶之澜抿了一口,感觉喉咙滋润了不少,孕吐的不适感彻底消失了。孩子们也捧着小小的茶杯,小口啜饮,叶澜咂咂嘴:“比我们之前喝的白开水有味道,还带着竹子的清香。”
老板送来一盘笋干和一碟山野蜂蜜,笋干是刚晒好的,脆嫩爽口;蜂蜜是民宿自己养的蜜蜂产的,甜而不腻。叶澜拿起一块笋干,嚼了嚼:“这个笋干纤维很粗,富含膳食纤维,妈妈可以多吃点,促进消化。”萧汀则舀了一勺蜂蜜,小心翼翼地加到叶之澜的茶里:“蜂蜜能补充维生素,还能中和茶的微涩。”
一家人围坐在竹炉旁,煮茶、聊天,偶尔讨论几句实验数据,却不再像之前那样紧绷。叶之澜看着窗外的竹海,听着炭火噼啪声和孩子们的轻声笑语,突然觉得这样的松弛感才是旅行该有的样子。“等宝宝们出生了,我们每年都来一次这样的地方,歇一歇、看一看。”她轻声说道。
萧凡握住她的手,目光温柔:“好,以后不管项目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你和孩子们出来走走。”他转头看向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里好不好?下次我们可以带更多实验工具,来做一个完整的竹海生态调研。”两个孩子立刻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傍晚时分,老板提醒他们:“山顶的观景台能看到竹海日落,路程不远,路面也平,你们可以去看看,日落时分的竹海特别美。”萧凡看了看叶之澜的状态,问道:“想去吗?不远,我们慢慢走。”叶之澜点点头:“想看看,听说日落时的竹海会变成金色的。”
一家人沿着平缓的山路往上走,孩子们走在前面,却特意放慢了脚步,时不时回头看看叶之澜。山路两旁的竹林愈发茂密,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变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碎金。萧汀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峦:“妈妈,你看,那边的竹海和天空连在一起了!”
叶之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竹海绵延起伏,一直延伸到天边,夕阳正慢慢下沉,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云层被镀上了一层金边。随着夕阳西斜,竹海也渐渐换上了金色的盛装,每一片竹叶都闪烁着金光,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温柔的故事。
“太美了!”叶澜忍不住惊叹,拿出随身携带的画笔,快速勾勒着眼前的美景,“我要把这幅日落画下来,贴在实验报告的最后一页,作为我们竹海之行的纪念。”萧汀则拿出相机(儿童款拍立得),对着日落按下快门,照片里的竹海金光闪闪,天空绚烂夺目。
萧凡扶着叶之澜在观景台的石凳上坐下,从背包里拿出提前准备的小毯子,盖在她腿上:“风有点凉,别着凉了。”叶之澜靠在他肩头,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山,天空的颜色从橘红变成浅紫,最后渐渐暗了下来。“这样的风景,能让人忘记所有烦恼。”她轻声说。
下山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民宿老板特意在路口挂了灯笼,照亮了回家的路。回到民宿,老板已经准备好了晚餐,一桌地道的安吉特色菜:鲜美的竹林土鸡汤、清爽的山野菜、软糯的竹筒饭,还有一盘油炸小溪鱼,香气扑鼻。
“这鸡汤是用竹林里散养的土鸡炖的,加了山药和枸杞,健脾养胃,适合孕妇喝。”老板热情地介绍,“竹筒饭里的糯米泡了四个小时,吸满了竹筒的清香,不粘牙。”孩子们主动给叶之澜盛汤,叶澜舀了一勺山药:“妈妈,山药能补气血,你多吃点,宝宝们才能长得好。”萧汀则把小溪鱼挑去鱼刺,放进叶之澜碗里:“鱼肉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
叶之澜看着碗里堆得满满的菜,心里暖暖的。萧凡给她夹了一块竹筒饭:“慢慢吃,别着急,不够再让老板加。”他自己则很少动筷,一直忙着给叶之澜和孩子们夹菜、盛汤,眼里满是宠溺。
晚餐后,萧凡放好了私汤的水,水温依旧是38c。叶之澜泡在温热的泉水里,看着头顶的星空,竹林里的虫鸣此起彼伏,像一首温柔的催眠曲。“今天真舒服。”她闭上眼睛,感受着泉水包裹身体的暖意,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
萧凡坐在池边的藤椅上,陪着她说话:“老板说明天有非遗竹编体验课,就在民宿里,孩子们肯定喜欢。你要是觉得无聊,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不用动手。”叶之澜点点头:“好啊,正好看看竹编的工艺,说不定还能给项目带来新灵感。”
第二天一早,竹编传承人就来到了民宿。老人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却精神矍铄。他带来了一捆新鲜的竹篾,整齐地摆放在庭院的石桌上,开始演示劈篾的技巧:“劈篾要匀,粗细一致,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结实、好看。”
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叶澜忍不住问道:“爷爷,竹篾交叉编织的密度,是不是越高越稳固?”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小朋友真聪明,没错,密度越高,结构越稳定,就像盖房子一样,钢筋越密,房子越结实。”
萧汀立刻拿出记录本:“我们之前观察竹林根系,也是缠绕密度越高,固土效果越好,和竹编的原理一样!”老人惊讶地看着他:“你们还懂这个?真是了不起的小朋友。”
叶澜决定编一个迷你沙障模型,她学着老人的样子,拿起竹篾慢慢交叉编织,萧凡在旁边帮忙递竹篾,时不时给她指导。叶之澜坐在一旁,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突然说道:“可以在竹编中间铺一层碎苔藓,这样既能固定土壤,又能提升保水性。”叶澜立刻采纳建议,把之前采集的苔藓碎末铺在竹编模型中间。
叶之澜也拿起一片竹篾,轻轻比划着:“其实草原沙障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先用竹编网固定表层土壤,再在里面种植丛生植物,等植物根系长出来,和竹编网交织在一起,双重防护,固土效果肯定更好。”她用手机拍下叶澜的模型,发给小宇:“这是孩子们编的沙障模型,你可以参考这个结构,组织牧民编织简易竹网试点。”
小宇的视频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镜头里他拿着手机,对着牧民们展示模型照片:“大家看,这个竹编网加苔藓的结构,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我们今天就动手编!”视频里的牧民们纷纷点头,还有人竖起大拇指,对着镜头里的孩子们喊:“小老师真厉害!”
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兴奋得脸颊通红。叶澜举起手里的模型:“我们还要编更多模型,寄给草原的牧民叔叔,让他们照着编!”老人看着孩子们,欣慰地说:“你们不仅聪明,还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真是好孩子。”
竹编体验课结束后,孩子们把做好的三个沙障模型小心翼翼地包装好,交给老板帮忙邮寄。叶澜还在每个模型上贴了标签,写着“竹编密度:每平方厘米4根竹篾”“苔藓覆盖率:30%”等详细参数,方便牧民参考。
接下来的两天,一家人彻底放慢了脚步,每天只在民宿周边活动。上午,叶之澜靠在窗边整理实验数据,萧凡帮忙录入电脑,形成完整的《竹海生态借鉴报告》;孩子们则在庭院里观察苔藓生长,测量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补充实验数据。
下午,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沿着民宿旁的平缓小径徒步,路程不远,单程只有一公里。走到溪谷边,孩子们就拿出水质检测仪,测量溪水的ph值和矿物质含量,萧汀认真记录:“溪水ph值7.2,矿物质含量0.3g\/L,水质优良,比草原河流的水质更好。”叶澜采集溪谷边的土壤样本,对比之前的实验数据:“溪谷边的根系比后山的长0.8厘米,水分充足的地方,植物根系更发达。”
叶之澜蹲在溪边,捧起一捧清冽的溪水,尝了一口,清甜解渴:“这里的溪水矿物质丰富,土壤肥沃,草原项目如果能改善灌溉条件,种植效果肯定会更好。”萧凡立刻拿出手机,记下她的想法:“回去后我查一下草原河流的水质和灌溉情况,看看能不能优化方案。”
徒步返程时,孩子们捡到了几片形状各异的竹叶,还有一些颜色鲜艳的野果(老板确认无毒),他们计划把竹叶做成标本,贴在实验手册里,野果则用来观察昆虫的取食习惯。“生态系统真是环环相扣,”叶澜感叹道,“竹子给昆虫提供食物,昆虫给土壤提供养分,土壤又滋养竹子,我们保护草原,也要维持这种平衡。”
离开“隐山寂”的前一天,老板特意准备了伴手礼:几包晒干的笋干、一罐山野蜂蜜,还有两捆柔软的竹编碎篾。“这些笋干可以炖肉、炒菜,蜂蜜能泡水喝,”老板笑着说,“竹编碎篾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回家后可以继续做模型。”
孩子们接过伴手礼,开心地向老板道谢。叶澜还特意问老板要了一份竹编的基础教程,说要教草原的牧民们编织更结实的竹网。“如果牧民们有需要,我可以拍视频发给你们,”老板热心地说,“能为生态保护出一份力,是好事。”
返程那天,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尽,竹海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绿意中。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和老板告别后,驱车离开。孩子们坐在后座,手里捧着实验手册和竹编模型,时不时翻看几页,讨论着回家后的计划。
“回去后,我们要把竹海的实验数据整理成展板,”叶澜说,“还要给小宇叔叔发视频,讲解竹编沙障的优化细节。”萧汀点点头:“我还要测一测家里土壤的湿度,和竹海、草原的做对比,看看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差异。”
叶之澜靠在萧凡肩头,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竹海,心里满是不舍与满足。这段竹海之行,没有紧凑的行程,没有密集的景点,却在松弛的休憩中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灵感。孩子们的实验有了新成果,草原项目有了新方向,她的孕期状态也越来越好。
“等孕中期稳定了,我们去青海湖吧?”萧凡轻声提议,“那边有高原生态系统,还有很多独特的植物,正好让孩子们做新的实验,你也能再放松放松。”
叶之澜笑着点头,低头摸了摸小腹里的两个小生命:“好啊,到时候我们一家六口,去看青海湖的日出,去做高原植物耐旱实验,去见证更多自然的美好。”
车子穿行在竹林间,阳光透过竹叶洒进来,照在一家人脸上,温暖而明亮。叶之澜知道,这段竹海岁月里的围炉煮茶、落日余晖、实验乐趣与家庭温情,都会化作最珍贵的回忆,陪伴着两个小生命成长,也激励着他们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而远方的草原,正等着他们用这份收获与热爱,编织出一片更繁茂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