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藏幽境,双芽伴实验
孕7周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客厅的“迷你实验角”投下细碎光斑。叶之澜靠在沙发上,指尖划过平板电脑里草原项目的地形图,眉头微蹙——小宇刚发来消息,沙棘补种虽存活,但部分区域土壤保水性仍不足,大风天仍有微量沙化迹象。
“妈妈,草原土壤样本的湿度数据出来了!”叶澜捧着数据记录表跑过来,小小的身影挺得笔直,笔尖在纸上划过精准的弧线,“早晚湿度差12%,保水性确实不如我们上次实验的腐殖土样本。”
萧汀紧随其后,手里举着简易湿度计,语气沉稳:“我对比了项目手册里的标准数据,草原土壤保水性至少要提升8%,才能避免沙化反复。”
萧凡端着山药小米粥从厨房出来,把碗轻轻放在叶之澜面前:“医生说你孕酮还没达标,别太费神。刚查了天气,未来一周都是晴天,我想着带你去安吉竹海散心,那边负氧离子高,路况也平,适合你现在的状态。”
“竹海?”叶之澜眼睛一亮,瞬间想起竹海的丛生根系特性,“那里的竹林固土效果很有名,说不定能给草原项目找灵感!”
“我们可以做对比实验!”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叶澜已经抓起画笔,在纸上快速勾勒实验方案,“测竹海土壤的保水性、根系结构,和草原土壤做数据对比,还能试试苔藓的保水效果!”萧汀则翻出项目工具箱,开始清点工具:“小型采样器、土壤筛、湿度计、数据记录仪,还有两个实验花盆,都能装下。”
出发前一天,小宇寄来的新一批草原土壤样本刚好送达。孩子们立刻投入实验,叶澜负责称重采样,萧汀操作土壤筛分离颗粒,叶之澜在一旁记录:“草原土壤砂粒占比65%,黏粒20%,保水性差的核心原因找到了。”萧汀补充:“竹海土壤应该黏粒占比更高,还有丛生根系缠绕,我们重点观察这两点。”
自驾前往安吉竹海的车程不过两小时,叶之澜靠在副驾驶座上,偶尔闭目休息,萧凡则放慢车速,避开颠簸路段。后座上,两个孩子正对着平板电脑里的竹海生态资料讨论,叶澜指着屏幕上的竹林照片:“你看,竹子是丛生根系,像网状结构,能把土壤牢牢固定住。”萧汀点头:“我们可以挖取表层5厘米的根系样本,测量缠绕密度。”
抵达竹海民宿时已近中午,民宿藏在竹林深处,白墙黛瓦被层层绿意环绕,院子里摆着竹制摇椅和小桌,正适合叶之澜休息。放下行李,萧凡去办理入住,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拉着叶之澜到院子角落:“妈妈,我们先选好实验区域,等吃完饭就开始采样。”
民宿老板是个热心的本地人,听说他们要做生态实验,特意过来支招:“后山的竹林没怎么有人去,根系保存得好,土壤也没被破坏,你们可以去那边采样。”他还拿来一把小锄头:“这把锄头轻,适合小朋友用,挖的时候小心点,别伤了竹子的主根。”
简单吃过午饭,萧凡扶着叶之澜在院子里稍作休息,两个孩子已经扛着工具往后山走去。叶之澜坐在摇椅上,远远能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在竹林里穿梭,萧汀拿着采样器精准定位,叶澜则蹲在一旁铺开记录纸,时不时抬头和哥哥交流几句,模样认真得像两个小研究员。
“不用担心,我跟着看过了,后山的路很平,没有陡坡。”萧凡坐在叶之澜身边,递上温水,“孩子们心里有数,不会乱跑的。”
约莫半小时后,孩子们兴冲冲地跑回来,手里提着装着土壤样本的密封袋,还有一小束缠绕在一起的竹子根系。“妈妈,我们采样成功了!”叶澜把密封袋递给叶之澜,“表层5厘米土壤,避开了主根,样本很客观。”萧汀则展开记录纸:“初步观察,根系缠绕密度是草原沙蒿的3倍,像一张网一样裹着土壤。”
叶之澜接过样本,放在鼻尖轻嗅,带着清新的泥土和竹叶香气。她用手指捻了捻土壤,颗粒比草原土壤细腻不少:“你们现在测量湿度,我来对比颗粒度。”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萧汀打开湿度计,将探头插入土壤样本,叶澜则用土壤筛分离颗粒,嘴里报着数据:“竹海土壤砂粒占比40%,黏粒35%,保水性果然比草原土壤好。”萧汀看着湿度计读数:“湿度23%,比草原土壤高5%,而且刚才下雨,样本没有明显流失。”
接下来的三天,竹海之行完全按照“轻度散心+实地实验”的节奏推进。每天早上,孩子们先去后山采集新鲜样本,在民宿小院里做实验;上午十点后,萧凡扶着叶之澜在民宿周边慢走一小时,呼吸竹海的清新空气,孩子们则在一旁观察沿途的植物,偶尔捡起落叶、苔藓,补充到实验样本里。
第二天下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乌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叶之澜正靠在窗边整理实验数据,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拿着塑料布,冒雨往后山跑。“你们去哪?”叶之澜连忙喊住他们。
“我们的采样盒还在山上!”叶澜回头喊道,“下雨会冲失土壤样本,影响数据准确性!”萧汀已经撑开塑料布:“我们去把采样盒盖好,很快回来!”
萧凡赶紧拿起雨伞追出去,叶之澜站在窗边,心里又欣慰又忐忑。不过十分钟,父子三人就回来了,孩子们的头发和衣角沾了雨水,却一脸兴奋地举着采样盒:“妈妈,样本没事!我们还做了个小观察——下雨时,竹林下的土壤没有流失,草原样本流失了5%!”
萧凡给孩子们擦着头发,假装严肃:“下次要先告诉爸爸妈妈,不能自己冒雨出去,要是感冒了,谁帮妈妈做实验?”两个孩子吐了吐舌头,立刻拿出记录本:“我们已经把流失数据记下来了,还拍了照片,能证明竹林固土效果比草原好。”
叶之澜笑着摸了摸他们的头,心里暖意融融。这场小雨不仅没打乱计划,反而让实验多了一组宝贵的对比数据。当晚,她就用手机把竹林根系照片、土壤流失对比数据发给小宇,附上建议:“在草原沙障边缘补种丛生类植物,模仿竹子根系的缠绕结构;再在土壤表层铺一层苔藓,提升保水性,应该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小宇的回复来得很快,带着惊叹:“之澜姐,两个小助手也太厉害了吧!这建议比我找的生态专家说的还具体,我明天就安排牧民试点种植!”
竹海之行的第三天下午,一家人收拾行李准备返程。孩子们把所有实验数据整理成册,封面画着“竹林固土vs草原固土”的对比图,里面详细记录了湿度、颗粒度、根系密度、流失率等各项数据,还有几十张实验照片和手绘图表。叶之澜翻看着这本略显稚嫩却无比详实的实验报告,忍不住感慨:“这可是我们草原项目的宝贝,等宝宝们出生,也要让他们看看哥哥姐姐的成果。”
返程路上,叶之澜的状态明显好转,孕吐减轻了不少,精神也更足了。她靠在萧凡肩头,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轻声说:“这次竹海行太值了,不仅散心了,还解决了项目的大问题。”萧凡握紧她的手:“只要你和宝宝们好好的,以后我们多去这种生态好、能做实验的地方,既不耽误你养胎,也不影响项目推进。”
后座上,两个孩子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次旅行:“孕中期稳定后,我们去青海湖吧,那边有高原生态系统,能做‘高原植物耐旱实验’!”“还要带上水质检测仪,看看青海湖的水质和草原河流的区别!”
回到家后,叶之澜休整了两天,便投入到项目优化方案的撰写中。她结合竹海实验数据,细化了草原沙障的植物搭配方案,明确了丛生植物和苔藓的种植比例、区域,还附上了孩子们做的对比实验报告。小宇收到后,立刻组织牧民开始试点,每天都发来种植进展和土壤监测数据,孩子们则负责在家整理这些数据,标注是否符合预期。
孕11周的某天,叶澜突然发现草原土壤的保水性数据提升了7%,立刻汇报:“妈妈,试点区域的保水性快达标了!丛生植物的根系已经开始缠绕,苔藓也起到了保水作用。”萧汀补充:“按这个进度,再过两周,保水性就能稳定在标准值以上,沙化风险会大大降低。”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又低头摸了摸小腹,心里满是期待。这两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不仅让家庭更完整,也让她对生态治理事业有了更深的牵挂——她想带着四个孩子,亲眼见证草原从沙化到绿洲的蜕变,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守护自然的意义。
转眼到了孕12周,Nt检查的日子如期而至。萧凡特意提前安排好工作,带着叶之澜和两个孩子一起去医院。候诊时,叶澜拿着记录板,冷静地记录着叶之澜的身体数据:“妈妈体温36.5c,心率85次\/分,血压115\/75mmhg,均在正常范围。”萧汀则翻看着孕期手册,时不时提醒:“等会儿做b超,妈妈要放松,别紧张,紧张会影响宝宝胎心。”
轮到叶之澜检查时,两个孩子乖乖地站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b超屏幕。医生移动探头,屏幕上出现两个小小的身影,胎心强劲有力,像擂鼓一样清晰。“Nt值1.2mm,符合正常标准,两个宝宝发育得很好。”医生笑着说,“你们看,这是他们的小手小脚,已经能看到明显的轮廓了。”
叶澜指着屏幕上左边的身影:“这个是妹妹,轮廓和妈妈很像!”萧汀立刻反驳:“不对,这个是弟弟,胎心150次\/分,比另一个快,男孩胎心通常更快。”两个孩子争执起来,语气却依旧沉稳,引得医生忍不住笑:“这两个小朋友也太专业了,比很多家长都懂呢。”
检查结束后,一家四口在医院附近的公园小坐。萧凡看着手里的b超单,脸上满是笑意:“等孕中期稳定了,我们就去青海湖,正如孩子们说的,看看那边的生态保护,再做个新实验。”
叶之澜靠在他肩头,看着孩子们在草坪上讨论青海湖实验方案的身影,嘴角扬起温柔的笑容。小腹里的两个小生命轻轻蠕动,像是在回应这份期待。从乌镇的意外惊喜,到竹海的实验收获,再到此刻的平安顺遂,这段孕早期的时光虽有波折,却满是温暖与成长。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草原项目还有很多挑战,孕期也会有更多未知,但有萧凡的陪伴,有两个“实验小助手”的助力,还有即将到来的两个小宝贝,她无所畏惧。而那些沿途的风景、实验的收获、家庭的温暖,都会化作最珍贵的回忆,陪伴着孩子们长大,也见证着那片草原一点点变绿。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家人身上,拉长了彼此的身影。叶之澜轻轻抚摸着小腹,心里默默念着:宝贝们,慢慢来,我们一起等着青海湖的风,等着草原的绿,等着属于我们一家六口的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