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日不落 我的谍战岁月 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带着系统闯南洋 重生藩王:我有一款辅助系统 神武太医俏女帝 一品布衣 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 生存:我乃梁山一匪兵 特工:开局郑耀先和我接头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章 百家姓·李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李姓,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最多,所以又被称为“帝王之姓”。

李姓的起源可归纳为皋陶后裔说、老子后裔说、封地得姓说、赐姓改姓说四大源头。

皋陶后裔说,是李姓最古老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皋陶。皋陶是舜帝时期的大理官(掌管司法刑狱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因断案公正、执法严明,被后世尊为“司法鼻祖”。皋陶的后裔世袭大理官职,历经夏、商两代,其家族便以官职“理”为氏,称“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家族出了一位名为理徵的官员,因直言劝谏商纣王的暴政,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为躲避追杀,带着幼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途中母子二人饥饿难耐,靠采食路边的“李子”得以存活。为纪念这段救命之恩,也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契和氏便将“理”氏改为“李”氏,这一说法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中均有明确记载。

老子后裔说:老子李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太上老君”,其姓氏来源与理氏同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有学者认为,老子是理徵的后裔,其家族因“理”改“李”后迁居楚国,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望族。

老子作为李姓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以《道德经》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础,后世李姓族人多以老子为精神图腾,尤其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名门望族,均将老子列为先祖。

封地得姓说:周文王姬昌有一子名虢叔,其后代被封于“理”邑(今河南郑州一带),其后裔便以封地“理”为氏,后因“理”“李”同音,逐渐改为李姓。此外,西周时期还有一支王室后裔被封于“李”邑(今甘肃临洮一带),其族人直接以封地为氏,称李氏。

赐姓改姓说:李姓的壮大,与历史上多次赐姓、改姓事件密切相关,尤其是唐代——李唐王朝将李姓定为“国姓”,大规模向功臣、少数民族首领赐姓,使李姓人口迅速扩张。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统治,多次将李姓赐予有功之臣,如开国功臣徐世积(后改名李积)、大将阿史那社尔(突厥贵族,因战功被赐姓李)等。据统计,唐代被赐姓李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达数十人,其家族后代均以李为姓。

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叱李氏”“高李氏”等姓氏改为李姓;唐代,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因归附唐朝而改姓李;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族人改为李姓,进一步丰富了李姓的族群构成。

李姓总人口约95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79%。从全球范围来看,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李姓的迁徙历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先秦时期:李姓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甘肃一带。皋陶后裔利贞定居于伊侯之墟(今河南洛阳附近),其后代逐渐向周边扩散;而封于“李”邑(今甘肃临洮)的王室后裔,则在陇西(今甘肃东部)形成另一支聚居地。这一时期,李姓人口较少,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地区。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李姓族人因官宦任职、避乱等原因,逐渐向陇西地区迁徙。西汉时期,李姓在陇西形成了着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代表人物为飞将军李广的祖父李信(秦国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国)。李广及其子孙在西汉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使陇西李氏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部分李姓族人开始南迁,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今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但陇西李氏仍在北方保持强大影响力。北魏时期,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起源于今河北赵县)并称为“北方四大士族”之一,进一步巩固了李姓的地位。

隋唐时期:唐代是李姓发展的“黄金时期”。唐王朝不仅向功臣、少数民族赐姓,还将皇室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任职,使李姓人口迅速扩张。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李姓宰相就有30余人,分布于关中、河南、山东、江南等地区。

安史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大量李姓族人南迁,迁往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形成了李姓在南方的大规模聚居。此外,唐代的对外交流频繁,部分李姓族人因经商、出使等原因迁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开启了李姓向海外迁徙的历程。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李姓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福建、广东地区,李姓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莆田李氏”“梅州李氏”等着名支系。元代,部分李姓族人因从军、经商迁往云南、贵州等地,使李姓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更加广泛。

明清时期,李姓人口已遍布全国。

如今,李姓人口的分布有六大密集区:

中原区:以河南为核心,辐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是李姓的发源地之一,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25%,其中河南李姓人口超过1000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

华东区:以山东、江苏为核心,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8%,山东李姓人口约800万,江苏约700万,是李姓在华东地区的主要聚居地。

西南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5%,四川李姓人口约900万,是西南地区李姓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与明清时期的“填四川”移民密切相关。

东北区:以黑龙江、辽宁为核心,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2%,黑龙江李姓人口约600万,辽宁约550万,主要为“闯关东”移民的后裔。

华南区:以广东、福建为核心,李姓人口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广东李姓人口约650万,福建约400万。

海外区:以东南亚为核心,辐射欧美、日韩等地,海外李姓华人约1500万,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李姓华人最多,约占海外李姓华人总数的40%。

李姓族人在历史上的贡献,几乎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所有领域。

李耳:字聃,世称“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掌管国家藏书的官员),得以博览群书,洞悉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相传,老子晚年见周王朝日渐衰落,便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令尹喜早闻老子大名,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至,便恳请老子留下着作。老子遂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共5000余字,后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哲学着作,核心思想是“道”与“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述了宇宙的起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理念。这部着作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政治、文化,还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

李广:出身于陇西李氏,其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李广自幼习武,擅长骑射,青年时期便投身军旅,抗击匈奴。他一生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被俘。匈奴人将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李广假装死去,趁匈奴人不备,突然跃起夺马而逃,成功脱险。回到汉朝后,汉武帝虽因他兵败而将其贬为庶人,但仍赏识他的勇猛,不久后再次起用他。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规模出击匈奴,李广主动请缨,担任前将军。但卫青因汉武帝暗中嘱咐“李广年老,运气不佳”,故意让他率军绕远路。李广率军在沙漠中迷路,未能按时与主力会合,导致匈奴单于逃脱。战后,卫青派人追查迷路原因,李广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叹息道:“我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却因迷路而误事,这难道是天意吗?”遂拔刀自刎。

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自幼聪慧过人,擅长骑射,胸怀大志。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随后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击败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626年,李世民因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矛盾激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登基后的李世民,以“亡隋为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他的治国智慧,首先体现在“纳谏”上。大臣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曾先后向李世民进谏200余次,甚至多次当面反驳他的决策。一次,李世民因魏徵顶撞而怒火中烧,回宫后对长孙皇后说“朕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以“君主英明,臣子才敢直言”为由劝谏,李世民幡然醒悟,更加重用魏徵。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在民生上,李世民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减免赋税、释放奴婢、鼓励垦荒,还亲自带领群臣耕种“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短短数年,唐朝人口从隋末的不足300万户,增长到贞观末年的400余万户,粮食储备充足,百姓安居乐业。

在民族关系上,他摒弃“华夷之辨”的偏见,采取“怀柔”政策。东突厥灭亡后,他将突厥贵族迁居长安,授予官职;西域诸国尊称他为“天可汗”,愿意接受唐朝的管辖。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奠定了唐朝“万国来朝”的盛世格局。

此外,李世民还完善科举制度,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修订《唐律疏议》,简化法律条文,强调“德主刑辅”,成为后世封建法典的典范。他在位23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自幼天赋异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开始漫游蜀中,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展现出过人的诗才。

25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地区,登庐山、游洞庭、泛西湖,写下无数名篇。在安陆(今湖北安陆),他娶了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却不愿靠岳父的关系入仕,而是希望以诗才打动权贵。

42岁那年,李白的诗作传入长安,经贺知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负责为宫廷撰写诗文。一次,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命李白作新词。李白当时已醉酒,却挥笔而就《清平调》三首,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将杨贵妃的美貌写得淋漓尽致,唐玄宗龙颜大悦。

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终究与官场格格不入。他曾让高力士(唐玄宗宠信的宦官)为自己脱靴,让杨贵妃为自己研墨,得罪了朝中权贵。一次,唐玄宗让他写文章,他却借酒装疯,说“臣是酒中仙,醉后才能成文”,唐玄宗虽欣赏他的才华,却也渐渐疏远他。最终,李白主动请辞,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投靠永王李璘,被卷入皇室内部斗争,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行至白帝城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欣喜若狂,写下《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重获自由的喜悦表现得酣畅淋漓。

晚年的李白漂泊江南,生活困顿,却仍不改豪放本色。61岁时,他听闻李光弼率军讨伐叛军,不顾年老体弱,前往从军,途中因病返回,次年在当涂(今安徽当涂)病逝,临终前还写下《临终歌》,感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以大鹏自比,尽显一生的孤傲与豪情。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雄浑壮阔,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怀;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柔情。他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收录于《李太白集》,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的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着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往密切;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文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清照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少女时期就写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作,活泼灵动,广为流传。

18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着名的金石学家,两人志同道合,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他们共同收集金石书画,一起校勘古籍、鉴赏文物,还经常在饭后“赌书泼茶”——李清照说出某句话出自某本书的某一页,赵明诚若猜对,便举杯饮茶,若猜错,则泼茶相戏,成为后世文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这段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写闺中生活与夫妻情深,风格清新明快,如《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相思之情写得细腻动人。

靖康之变(1127年)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渡。途中,他们珍藏的金石书画大多毁于战火,赵明诚也因战乱忧劳成疾,于1129年病逝。丈夫的离世、国破家亡的悲痛,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也让她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晚年的李清照漂泊于杭州、金华等地,生活孤苦无依。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对故国的眷恋、对乱世的悲叹,都融入词作中,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十四个叠字,道尽了孤独与凄凉;《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

除了词作,李清照在文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撰写的《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论文,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强调词与诗的区别,对后世词学发展影响深远。此外,她还协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这部着作收录了他们收集的金石文物,是研究宋代金石学的重要文献。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出生于蕲州(今湖北蕲春)的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父亲李言闻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李时珍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父亲希望他考取功名,于是他被迫参加科举,14岁时考中秀才,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便下定决心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学。

从医后,李时珍医术日益精湛,很快便声名远扬。他不仅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还注重对药物的研究。当时流传的药物学着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虽然内容丰富,但存在许多错误——有的药物名称混乱,有的药物功效记载不准确,有的甚至将有毒的药物当作无毒的药物记载,导致许多医生用药失误,危害患者生命。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完整的药物学着作,李时珍决定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从35岁开始,他踏上了漫长的“采药之旅”:他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亲自采集药物标本,向农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药物的生长习性和功效。为了了解曼陀罗花的毒性,他亲自尝试,发现“曼陀罗花酿酒饮之,令人笑舞不已”,并记录下其麻醉作用;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石龙子”(蜥蜴),他仔细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最终明确了它们的药用差异。

在采药的同时,李时珍还大量阅读古今医学典籍,从《黄帝内经》到《千金方》,从《水经注》到《齐民要术》,共参考了800多部着作,对其中的药物记载进行考证、补充和修正。他还注重收集民间偏方、验方,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纳入书中。

编纂过程中,李时珍遇到了无数困难:资金短缺、资料匮乏、家人担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儿子李建元、孙子李树本也加入进来,帮助他抄写、绘图、整理资料。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直到李时珍61岁时,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本草纲目》终于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药图1109幅;记载方剂首。全书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分类科学,条理清晰,不仅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还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完成后,因篇幅宏大、印刷成本高,迟迟未能出版。直到李时珍去世后第三年(1596年),在他的儿子李建元的努力下,这部着作才在南京正式出版,随后迅速传遍全国,并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曾为地主牧羊,后在驿站当驿卒,因明朝裁撤驿站而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加上陕西、河南等地连年旱灾、蝗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1629年,李自成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牺牲,李自成被起义军将士推举为“闯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主张“贵贱均田”“五年不征”,还下令严禁起义军抢掠百姓,规定“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百姓们纷纷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争相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将福王府中的粮食和财物分给百姓,起义军人数增至百万。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随后率军北上,攻克西安,改西安为西京,正式称帝,国号“大顺”。

1644年,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攻克太原、大同,直逼北京。3月19日,起义军攻破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并派人招降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

然而,起义军进入北京后,部分将领开始贪图享乐,纵容士兵抢掠百姓、勒索官员,失去了民心。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掳走,“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迎战,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大败,被迫退出北京。

此后,李自成率军转战陕西、湖北等地,屡战屡败。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考察地形时,被当地村民误认为是土匪,惨遭杀害,年仅39岁。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继续抗清,但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出生于福建安溪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聪慧,5岁入私塾,13岁能背诵《四书》《五经》,20岁考中举人,28岁(167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发动“三藩之乱”,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派人胁迫李光地投降。李光地坚决拒绝,暗中写下《蜡丸疏》,藏在蜡丸中,派人秘密送往北京,向康熙帝详细汇报了福建的军情,并提出平定三藩的策略。康熙帝收到《蜡丸疏》后,对李光地的忠诚和谋略十分赞赏,下令嘉奖,并根据他的建议调整了平叛部署。

此后,李光地因功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又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决定收复台湾,李光地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主持收复台湾事宜。他还为施琅提供了大量的军饷和物资支持,协助施琅制定作战计划。最终,施琅率军击败台湾郑氏政权,收复台湾,李光地因功被封为“太子太保”。

清代初年,黄河、淮河经常泛滥,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李光地奉命治理河患,他亲自前往黄河、淮河沿岸考察,提出“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分流减水”的治理方案,并亲自监督施工。经过数年努力,黄河、淮河的水患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李光地重视教育,他在福建、直隶等地兴办书院,聘请着名学者讲学,还主编了《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儒学典籍,推广程朱理学,对清代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光地还是一位着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学、史学、音韵学、天文学等,着有《榕村全集》《榕村语录》等着作,其学术思想对清代的学术发展影响深远。康熙帝对李光地十分信任和敬重,曾说“李光地学问渊博,品行端方,朕知之最久,信任最深”,并将他列为“汉臣第一”。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河北乐亭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他自幼勤奋好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6年,李大钊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李大钊积极投身其中,写下《青春》《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文化,呼吁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亲自走上街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还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还积极联络各地的进步青年,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负责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工作。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1924年,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革命斗争中,李大钊始终坚守信仰,不畏艰险。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派兵闯入苏联驻华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名革命志士。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拒绝透露任何革命秘密。4月28日,李大钊被张作霖下令处决,年仅38岁。临刑前,他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从皋陶后裔利贞“食李得姓”,到李耳着《道德经》开启道家思想;从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到李白以诗笔写尽盛唐风华;从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济世救人,到李大钊为革命信仰献身——李姓的千年历史,是一部与华夏文明同频共振的史诗。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她是剑修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权欲:从小镇公务员到一省之长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撒旦老公:调皮小猫休想逃!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大日我都吞了,你说我练错了?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带着军需仓库穿越古代种田 大明:开局自曝身份,狱友是朱棣 大明官 阿根廷帝国崛起 我在大雍以武称帝 从超级特工到千古一帝 绍宋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唐土万里 捡了一个县令当当 大秦:我墨家巨子,掀起工业革命 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 我在亮剑搞援助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民国投机者 金牌帝婿 
最近更新汉疆喋血风云录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三藏还俗 大楚武信君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大乾风云起苍穹 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 衣冠谋冢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笔架叉将军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高门庶子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