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一种示威,仿佛在嘲笑着他们所有试图留下证据的行为,最终都将是这种“粉身碎骨”的下场。
林纾的拳头,在身侧死死地攥紧,指甲深深地陷入了掌心。那是一种被羞辱、被挑衅到极致的愤怒。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因为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被情绪左右。他开始像 sift 沙一样,在那堆废纸中,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金子”。
与此同时,刘秧在阳台也有了发现。
阳台是整个屋子里,唯一一处没有被大肆破坏的地方。闯入者似乎对晾晒的衣物和几盆花草不感兴趣。然而,就在靠近护栏的地面上,刘秧发现了一个被踩得扁扁的烟头。
是“红梅”牌香烟,西郊县最常见、最廉价的香烟品牌之一。烟蒂已经被踩得变形,过滤嘴的海绵都露了出来,上面沾着清晰的鞋印,纹路和林纾在客厅发现的那个高度一致。
这不是刘秧抽的烟。他为了备孕二胎,已经戒烟快两年了。
这个烟头,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歹徒在完成破坏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至少有一个人,曾悠闲地站在这阳台上,点燃了一支烟。他在做什么?他不是在放松,更像是在放哨,或是在等待。他凭栏而立,烟头的火光在黑暗中忽明忽灭,他或许在俯瞰着楼下的小区,观察着是否有异常的动静,同时也在享受着这种将法律与秩序踩在脚下的、病态的快感。
这个画面,让刘秧感到一阵阵的反胃。他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张启明,技术员立刻上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个烟头夹起,放进了证物袋。烟蒂上残留的唾液,将成为锁定嫌疑人的又一记重锤。
林纾从书房出来,脸色阴沉。他与刘秧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读懂了那份沉重和决绝。他们没有再说话,而是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客厅中央,回到了那堆被撕毁的、浸泡着茶水和血迹的账本残骸前。
这里,是风暴的中心。
林纾重新蹲下身,他总觉得,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他的目光,再一次,一页一页地,从那些破碎的纸片上掠过。
这一次,他看得更慢,更仔细。他不仅在看上面的文字和数字,更在观察纸张本身的状态,页码的连续性,以及装订孔的位置。
突然,他的动作停住了。
他的手指,拈起几张比较完整的、来自同一本账簿的残页。他发现,按照页面上的编码,“037”页后面,直接跳到了“041”页。中间的38、39、40页,凭空消失了!
他立刻开始检查其他的残页。很快,他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好几本关键的账簿,都存在着这样不规则的、中间几页被抽走的情况。凶手并没有将整本账簿带走,那目标太大,而且容易留下痕迹。他们是选择性地、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抽走了其中最要命的那几页!
是什么样的内容,值得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潜入纪检干部的家中,只为抽走那么薄薄的几页纸?
这个发现,让林纾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这说明,他们之前的判断,可能还不够深入。对方的目的,或许不仅仅是销毁证据和恐吓,更是为了“取回”某样东西!某样比所有账本都更重要、更致命的东西!
就在他陷入沉思时,他的眼角余光,被一张残页上一个极其微小的痕迹吸引了。
在页面右下角,靠近页码的一个数字旁边,有一个用极细的、颜色极淡的铅笔,做的一个小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星号标记。
林纾的心脏漏跳了一拍。他立刻开始检查其他的残页。果然,在另外几处记录着大额“劳务费”支出的地方,他也发现了同样的铅笔标记!
有的是星号,有的是一个微小的圆圈,还有的,则是在数字下面画了一道极浅的横线。
这些标记,是如此隐蔽,如果不把纸张凑到眼前,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去观察,根本不可能发现!
刘秧趴在地上,用手机的手电筒,一寸一寸地扫视着那些家具的底部和缝隙。这些地方,是技术员们用勘查灯扫过之后,最容易因视觉疲劳而忽略的死角。
当光束移动到客厅沙发底下那片昏暗的区域时,一个微小的、反射着幽暗光泽的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不是常见的灰尘或毛絮。刘秧伸出手,戴着手套的指尖小心翼翼地探了进去,将那个东西捏了出来。
那是一枚纽扣。
一枚乌黑发亮的、质感冰凉的金属纽扣。它的大小比普通衬衫纽扣要大上一圈,正面雕刻着一个极其精致的徽标——由两柄交叉的金色麦穗,环绕着一个盾牌,盾牌中央似乎还有一个模糊的字母。纽扣的背面,则印着一串细小的、几乎无法辨认的生产编号。
刘秧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立刻可以确定,这枚纽扣,绝对不属于他和他的家人。他们的衣服,多是朴素的棉质或化纤,绝不会有这种带着特殊徽标的、近乎奢侈的金属扣。这枚纽扣,就像一个不属于这片森林的、外来的物种,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入侵的铁证。
它看起来不像是装饰扣,更像是某种……制服上的。它的风格严肃而沉稳,带着一种权力和秩序的气息。会是什么人的制服?保安?某些特殊单位?还是……某个高端会所的服务人员?
刘秧紧紧地攥着那枚冰冷的纽扣,掌心里传来金属的硬实质感。他仿佛能想象到那个画面:在某个瞬间的拉扯或剧烈动作中,这枚纽扣从入侵者的衣服上崩落,悄无声息地滚进了沙发底下,成为了他狂妄行动中,一个致命的、无法挽回的疏漏。
他走到林纾身边,摊开手掌。林纾看到那枚纽扣的瞬间,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他没有用手去碰,而是拿出手机,从各个角度拍下了高清照片,立刻发给了局里的同事,让他们通过徽标和生产编号,紧急查询这枚纽扣的来源。
一个微小的物证,却可能撬开一道巨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