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浪潮并未因周硕他们的谨慎而退去。那家被婉拒的投资公司,转头便扶持了一个新兴的“国风故事”平台,高薪挖走了几位在《新武侠》“非遗新传”栏目下小有名气的作者,并迅速推出了包装更华丽、营销更猛烈的“新国风侠客”系列。他们避开了需要深度调研和理解的冷门非遗,专注于视觉冲击力强、易于转化成文创产品的项目,如华服、茶道、香道等,故事更强调“爽感”和“奇观”,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
编辑小林拿着对方平台的宣传海报,有些愤愤不平:“他们这分明是学我们,还学得这么……浮夸!”
周硕看了看海报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侠客”形象,平静地说:“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探索。他们走他们的阳关道,我们过我们的独木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清楚自己这座‘桥’要通向哪里。”
然而,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新武侠》编辑部内部刚刚平息的争议再次泛起。那位李编辑在选题会上语气更加尖锐:“周主编,现在外面都在做类似的东西,而且看起来更受欢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一下方向?至少,在选题上更偏向一些‘热门’的非遗,或者适当增加一些更……嗯,更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
这一次,连虬髯客陈兄也有些动摇。他私下拉住周硕,低声道:“老周,李编辑的话不是全无道理。咱们的订阅量虽然稳中有升,但增长速度明显慢了。是不是咱们的‘坚持’,有点太固步自封了?”
更让周硕感到压力的是,龙城大学那边的合作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程教授虽然个人依旧支持,但校方在评估合作项目时,更看重社会影响力和媒体曝光度。相比之下,那个新兴的“国风故事”平台因为营销声势浩大,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媒体关注和一些官方活动的邀请。
一天晚上,周硕独自在风雨楼整理稿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西山客赵老先生拄着拐杖,提着一壶温好的黄酒走了进来。
“看你眉头不展,可是为眼下这局面烦心?”赵老先生斟上两杯酒,语气平和。
周硕苦笑一下,没有否认:“赵老,有时候我也在怀疑,我们这条路是不是走得太慢,太不合时宜了?资本可以快速复制模式,甚至用更吸引眼球的方式包装,我们坚持的‘深度’和‘文化内核’,在流量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赵老先生抿了一口酒,望着窗外的雨丝,缓缓道:“记得我年轻时写《断剑记》,也曾模仿当时流行的写法,追求情节奇诡,打斗激烈。书卖得不错,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后来我才明白,跟风者众,但能留下印记的,永远是那些有自己骨头、有自己气血的作品。资本可以催熟果实,但种不出一棵能扎根百年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