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了饭点,在场看热闹的人,也没有几个舍得走的。
得了消息的小商小贩,全都推着车赶来了。在垅上搭起了摊子。
一时间,卖羊肉汤的,卖糖葫芦,年糕的,饮子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就跟过年一样。
人人都喜笑颜开,唯有那些文官们,坐在地里,看着老牛,唉声叹气。
他们手里捧着餐盒,磨磨蹭蹭的扒着饭,盘算着,怎么逃避劳动。
他们眼睛悄咪咪地转向赵君临,皇上这耕了一上午的地,过足了种地的瘾。是不是也该带着他们回去了。
没想到,赵君临吃饱喝足后,带着秦臻和陈镇,在地里走了一圈后。又开始了耕种。
看到此情此景,文官们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
宰相林安第一个起身,继续耕种起来。
右佥御史自然不甘落后,也跟着忙碌起来。
其他人,哪里还敢装死。
哄着老牛,继续耕种起来。
他们不是不想偷奸耍滑,可现场那么多眼睛看着,这些云监工,不仅尽职尽责,而且嘴巴毒得跟那竹叶青似的。
他们悠哉悠哉,嗑着瓜子,品着香茗,一个比一个损。
要想不被群嘲,只能老老实实的耕地。
才几个来回走下来,左佥御史孙长安就累得鼻涕眼泪都出来了,他一辈子都没这样累过,感觉自己就跟这老水牛一样。只能低着头,连抬头看看天的功夫,都没有的。
其他出身名门贵族的官员,早累得想要哭爹喊娘。
他们真是这一辈子,都没碰上过这种事。也从没这样丢脸过。
偏偏还没处说理。
·············
还不到未时中刻,赵君临,秦臻他们三个,就将一亩三分田都种好了。
秦臻犒劳着老牛,陈镇则忙着收尾。
赵君临呢,精神抖擞地做起了督察官。他四处逛悠着,时不时点评上一两句。
此时,太阳高照。
春日的阳光,虽不像夏日那般灼热。
但长时间干活,文官们早就汗流浃背,头晕脑胀。
再看看那地,还有一大半没耕完时,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赵君临拿着水囊,一边喝着水,一边四处指挥,一副欠揍的表情。
“这,地要犁的深一些。”
“水多浇一些。”
“水车没水了,快去河里打水。”
文官们头大了一圈又一圈,看着他贱兮兮的笑,真是敢怒不敢言。
左佥御史孙长安倚老卖老地说了句:
“可是取水的河,离这里有一里路呢。”
赵君临叉着腰说道:“不是有水车吗?”
“百姓们都是用肩膀挑水的。这春日里雨水少,一里外能有水源,算不错了.......”
文官们欲哭无泪,赵君临还不忘补刀:
“一亩三分田,什么时候耕完,什么时候回啊。”
说完,他招招手,把大司农召过来:
“朕要回了。你最懂耕种事宜。好好给他们排排名次。“
“一二三名,记好了,明日朕有奖励......”
在场的云监工那么多,赵君临自然不怕有人偷奸耍滑。
带着御林军,大摇大摆地打道回宫了.......
皇上都走远了,看热闹的人,依然意犹未尽。
毕竟近距离,见到这么多大人物的机会不多。看他们出洋相的机会,更是千载难逢。
于是照旧挤在拢上,坐着云监工。
到了未时三刻,那些武将出身的,还有出身寒门出身的,陆陆续续地耕种好了。
大司农帮他们记下时间,还贴心地他们每人发了一个春龙节礼盒。
天色慢慢的黑了,文官们大多数都没有完成任务。心里急得火烧火燎。
附近的百姓们,开始替他们鼓起劲来。有人帮忙点起篝火,还有人拿起灯笼帮着照明。
晚上戊时,所有人,都耕种完了。
现场一片欢呼,热情的百姓们,这才陆续散去。
一众文官,满身狼狈,被下人们搀着爬进轿子。
左佥御史孙长安更是软得跟面条似的,连嘴都不硬了。坐在轿子上,两腿都在打哆嗦。
怎么这么累呢。
农人们真心不容易啊。
第二日的早朝,朝堂上从未有过的清静。
一向牙尖嘴利,无理搅三分的言官们,一个个搔头搔脑,如鹌鹑一样。再也没有人有力气去抨击苏菀,劝皇上雨露均沾了。
这一回合,赵君临完胜。
这一日,京城中的各大茶楼,说书先生都争着说一出新戏。
说的就是二月二,皇上带着文武大臣,亲自农耕。还有苏妃娘娘前来送饭的故事。
一说到苏妃娘娘,说书先生将惊堂木一拍,激动地唾液横飞:
“那苏妃娘娘生得,面如芙蓉,眉似春柳,就像那天上的仙女一样.......”
台下的茶客,听他说得天花乱坠。
“这苏妃娘娘,真这么美?还把人都看呆了。有这么夸张。”
到过现场的人,连忙佐证道:
“这位客官有所不知了。”
“昨日,不知道多少才子写诗,赞叹这位苏妃娘娘的美貌了。百姓们,更是献上各种花,果,争相与她说话.......”
“你们要是见过她啊,就知道这什么上京第一美人,什么天下第一美人,全都是浪得虚名。这真正的美人,当然是在皇家。”
这话,又引起了一阵热议:
“听说皇上为了这位苏妃,后宫都很少去了。”
“这位苏妃,日日专宠,当真是宠冠六宫。”
“那这位苏妃,她真的是妖孽吗?”
“什么妖孽,人家只是生得好些罢了。”
马上就有一群人跳出来,为苏菀说话:
“你们怕是不知道,这农具的改良。还有各地都设助农官,都是这位苏妃的主意。”
“娘娘还帮助了很多贫女,教她们刺绣,编织,厨艺,让她们有立身之本......”
一位医师捋着山羊胡说道:
“你们怕是不知道。京城大名鼎鼎的济世堂,先前就是娘娘开的。以前娘娘,还未进宫时,经常给看不起病的百姓义诊。遇到有困难的,连药钱都不收。这上京城里的小乞丐,都在被她收在药堂里做学徒。他们现在有的都能看诊了。”
“这上京城里,受过她恩惠的百姓,不计其数。她明明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怎会是妖孽......”
“原来这位娘娘,不声不响做了这么多好事,还从不图名,真是个大好人。”
寻常百姓不得随便议论皇室成员,但这位苏妃,自带血雨腥风体质,她的所到之处,一举一动,无不惹人瞩目。
百姓们盛赞她的贤德。
才子们歌颂她的美貌。
富贵闲人们,则艳羡赵君临的 好运气。
这皇上耕地,皇娘送饭,大臣出洋相的故事,百姓们爱听,说书先生爱讲。茶馆里天天爆满。文人们,摇着扇子,争相吹嘘自己近距离见到过苏妃。同她说上过话的,更是觉得自己能吹上三年。
这书说着说着,街头巷尾的谣言就淡了。
百姓们,都知道皇上最爱苏妃娘娘。
他们也很爱苏妃娘娘。
年轻的姑娘们,最喜欢模仿苏菀的妆扮,一时之间,她穿的裙装,梳的发式。只要和苏菀沾边,都成了潮流风向。
这一波,赚的最多的,反而是周传玺这个远在外地的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