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阁讲辩会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其带来的影响却已悄然扩散。
那些曾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格物之理,经过一场公开的演示与辩驳,至少在京城士民的心中,其“实学”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虽仍有固执己见者,但质疑的声音已不再像以往那般理直气壮,更多的人开始抱着一种“虽不明其理,但见其有用”的态度,接受乃至好奇这些新学问。
叶明趁热打铁,并未停歇。
他心里非常清楚,不管是驿路改革还是田庄新策,这些政策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具体执行这些政策的人。
仅仅依靠风闻奏议和年终时一句空洞无物的“勤勉”、“老成”这样的评语来评判一个官员是否称职,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一套更加清晰明确、客观公正的考核标准,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
于是,他充分结合了驿路试点和田庄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还参考了自己脑海中一些比较模糊的现代绩效管理理念,开始埋头草拟一份名为《职官考成法》的章程。
这份章程的核心要点就在于“量化”和“实效”这两个方面。
章程草案规定:对各级官员,需根据其职司,设定明确的、可量化的关键事项作为考核指标。
如户部官员,需考核其管辖范围内的钱粮收支准确率、税赋完成度、仓储损耗率等;
工部官员,则需考核其负责工程的进度、质量、预算执行情况;地方官则需考核其辖地内的户口增减、垦田数目、狱讼清简、教化成效等。
考核不再是一年一度的模糊评语,而是按季度进行初步稽查,年终进行总评。
考核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平”、“下下”五等,直接与官员的俸禄赏赐、升迁降黜挂钩。
连续考核优异者,可获破格提拔;连续考核低下者,轻则罚俸、申饬,重则降职、罢黜。
同时,章程还鼓励官员就本职提出“兴利除弊”的具体条陈,若被采纳并实施有效,亦可作为重要加分项。
这份章程草案一出,尚未正式提交朝议,便已在部分官员中小范围流传开来,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这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项具体事务的改革,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官僚体系的运行和评价逻辑!
“叶明这是要掘我等根基啊!”一些习惯了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闻讯色变,忧心忡忡。可以想见,一旦此法推行,他们以往那套混日子的做法将再无立足之地。
“此举若能成,确是澄清吏治的一剂良药!”也有部分年轻或素有抱负的官员暗中叫好,觉得终于有了凭实绩出头之日。
可以预见,这份《职官考成法》若提交朝议,必将掀起比驿路改革、澄观阁讲辩更为激烈的争论风暴。
叶明在书房中反复推敲着草案的细节,力求在推行效率与减少阻力之间找到最艰难的平衡。
---
朝堂之上风云将起,而民间启蒙的涓涓细流,也在悄然浸润着更广阔的土壤。
叶瑾在田庄推行“新算法”和“分片管理”的成功,让她对算学的热情愈发高涨。
这一日,她偶然听闻府中一个仆役在为他刚开蒙的儿子学习《千字文》和基础计数发愁,那孩子对文字尚有些兴趣,但对那些枯燥的数字却总是记不住、分不清。
叶瑾心中一动,想起了自己初学算数时的情景。
她找到那个名叫柱子的蒙童,没有直接让他背数字,而是拿出了几样东西:一把长短不一的木棍,一堆大小相近的鹅卵石,还有她之前让人做的那套标准升斗。
她先让柱子用木棍比长短,用石头堆多少,让他对“长”、“短”、“多”、“少”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然后,她指着升斗上的刻度,教他认识“一”、“二”、“三”这些最简单的数字符号,并让他亲手用升斗量米,将数字与实际的“量”对应起来。
“柱子你看,这一升米,就是这么多。”叶瑾舀起一平升米,倒入一个小布袋,“这上面刻着的‘一’,就代表这么多。两升米,就是两个这么多。”她又舀了一升加入。
她甚至和柱子玩起了游戏,让他猜两个小袋子里,哪个装的米多,然后再用升斗去验证。
柱子起初还有些怯生生的,但在这种游戏般的教学中,渐渐放松下来,眼睛也开始发亮。
他发现,这些原本觉得枯燥的数字,竟然能和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联系起来!
当柱子第一次不用提示,自己用升斗量出三升米,并准确地说出“三”这个数字时,他脸上洋溢出的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和成就感,让叶瑾也深受感染。
“小姐,您这法子真好!”柱子的父亲,那个仆役,看到儿子竟然这么快就对数字开了窍,感激不已,“以前俺怎么教他都记不住,您这一比划,他倒明白了!”
叶瑾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满足。她意识到,知识的传递,尤其是对蒙童的启蒙,方式方法至关重要。
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有趣的活动结合起来,远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
她将这个小小的“教学实验”讲给了叶明听。
叶明听后,沉思良久,对妹妹说道:“瑾儿,你做的这件事,意义非凡。教化之功,正在于启蒙。”
“若能找到更适合孩童认知的方法,让更多人像柱子一样,轻松地迈入算学乃至其他学问的门槛,其功只怕不亚于哥哥在朝堂上推行任何一项新政。”
他仿佛看到,在那些他暂时还无法触及的乡野蒙馆、市井学堂里,一种新的、更生动有效的启蒙方式,正伴随着妹妹这无心插柳的尝试,悄然孕育着改变的可能。
朝堂立规以督百官,蒙童悟数以启民智,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线,或许终将在某个未来,交汇成推动整个国家迈向新生的磅礴力量。
叶明知道,他脚下的路,还有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