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格物院,出列的却是赵青川。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紧张,向御座躬身一礼,然后转向众人,声音清越:
“陛下,诸位大人。学生以为,漕运梗阻,首要在于河道淤塞与闸坝失修。格物院曾研究水流之力,可设计一种名为‘绞吸式挖泥船’之器械模型,利用螺旋叶片与水力,高效清除淤泥。至于闸坝,当以水泥(叶明已初步试验出类似材料)与条石重构关键节点,其强度远超现有灰泥……”
他接着谈到边关城防:“现有城墙,直面冲车攻击易损。学生等计算过,若于城墙外侧增设菱形凸角(棱堡雏形),可有效分散冲击力,并使守军射击无死角。此外,可大量储备格物院改良之猛火油柜,以其喷射之火油,附着力强,难以扑灭,可阻敌攀城……”
最后说到水患:“预防水患,首重堤坝。现有夯土堤坝遇大水易溃。”
“学生等设想,可用竹篾编织巨笼,内填石块,形成‘竹石笼’,层层垒叠于堤岸关键处,其韧性、透水性皆优于纯石堤。同时,需建立雨量、水位监测之制,于上游设立观测点,以信号火箭传递警讯,争取撤离时间……”
赵青川侃侃而谈,没有华丽辞藻,每一策都围绕着具体的技术、材料、器械展开,辅以清晰的数据和原理说明,虽略显青涩,却逻辑严密,务实可行。他甚至还拿出了简易的“绞吸船”叶轮模型和“竹石笼”小样进行展示。
一番陈述下来,方才那些还在欣赏国子监监生华丽辞章的官员们,渐渐安静下来,脸上露出惊异和思索的神色。
就连那几位来自藩属国的使臣,此刻也都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他们的脸上明显流露出对格物院所提出的这些新奇而又具体的方法的浓厚兴趣。
反观国子监祭酒,他的脸色却有些阴沉难看,而他麾下的那些监生们更是一个个面面相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要知道,这些监生们向来擅长高谈阔论,可他们何曾像今天这样,如此细致入微地去思考过挖泥船叶轮的形状、棱堡的角度以及火油的配方呢?
在经过一番低声商议之后,首辅终于站出来宣布了第一场比试的结果:格物院稍稍占据了上风,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策论更加具备实际操作的细节。
听到这个结果,国子监的监生们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他们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起来。
然而,比试并未就此结束,紧接着,首辅便高声宣布道:“第二场,数算推演!”随着他的话音落下,题目也随即展现在众人面前——计算一个不规则形状粮仓的容积,以及在给定的条件下,一支运粮队需要多少车辆、民夫,以及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这完全是格物院的强项。墨恒与另一名精于算学的学员上前,利用格物院推广的新式算法和标准测量工具,迅速将不规则粮仓分割成数个规则体分别计算,然后求和。对于运粮问题,更是考虑了道路状况、车辆载重、民夫消耗等变量,建立简易模型,很快给出了精确到小数点的答案。
而国子监监生们,还在用筹算艰难地进行整数运算,对于不规则体积和复杂变量,更是束手无策,最终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估算。高下立判!
第二场,格物院完胜。国子监阵营一片沉寂,监生们脸上火辣辣的。
“第三场,器械巧思与临机应对!”首辅声音凝重。这最后一场,既是展示,也是压力测试。
国子监这边,一名监生上前,吟诵了一篇歌功颂德的骈文,文采斐然,引得一些文官喝彩。随后,他们又展示了精心准备的礼仪流程,举止规范,无可挑剔。
轮到格物院。墨恒亲自上场,他带来的不是文章,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水利驱动自动鼓风炉”的木质动态模型。当他将水倒入特定装置,水流带动齿轮、连杆,最终让炉膛的皮囊自动鼓风时,精巧的机械结构和实用的设计理念,让所有人为之惊叹,连工部的官员都瞪大了眼睛。
然而,就在展示即将成功结束时,钱侍郎突然出列,厉声诘问:“墨恒!你格物院口口声声‘利国利民’,然此等精巧之物,耗费几何?若推广民间,岂非劳民伤财?与那隋炀帝龙舟何异?!”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且恶毒的问题,直接将格物院的发明与亡国之君的奢靡联系起来。
场面瞬间一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墨恒身上。这位年轻的工匠之子,面对朝廷重臣的咄咄逼问,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想起了叶明平日的教导和无数次模拟问答。
他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躬身回答:“回大人,此模型仅为验证原理,所用皆寻常木料。若实际建造,其核心在于水力利用与传动结构,主体可用砖石、竹木,成本远低于常年雇佣大量人力鼓风之耗费。学生算过,若用于官营铁坊,一年所省工费,便可抵建造之资。其利在长远,在增效,何来劳民伤财?至于前朝旧事,学生不敢妄议,只知格物院一切所为,皆以陛下旨意、朝廷法度、民生实利为准绳!”
一番话,有理有据,既解释了成本问题,又巧妙避开了历史陷阱,更重申了格物院的立场。语气沉稳,逻辑清晰。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就连一些原本对格物院有偏见的官员,也不禁微微颔首。这年轻人的应对,可比许多朝臣都要得体。
钱侍郎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铁青地退回班列。
三场比试,尘埃落定。结果不言而喻。格物院在实务、数算、巧思及临机应对上,全面碾压了只会空谈经义、缺乏实操能力的国子监监生。
首辅与诸位重臣商议后,向皇帝禀报结果。皇帝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广场:
“今日之比试,朕心甚慰。国子监文章礼仪,乃国之体面,不可偏废。然格物院之实学,于国计民生,更为切要!漕运、边防、水利、军械,乃至日常所用,皆需此等务实之才!墨恒、赵青川等人,才思敏捷,学以致用,当赏!”
他当场下旨,重赏格物院有功学员,并明确表示,今后科举取士,当加重实务策问之分量,并考虑特设“明算”、“工巧”等科,广纳实学人才!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惊雷,在金殿上空炸响!它正式宣告了“实学”地位的提升,为无数像墨恒、赵青川这样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条凭借技艺和实干晋身的通道!
格物院的学员们激动得难以自持,许多人眼眶泛红。他们知道,他们赢了!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格物院,为这条崭新的道路,赢下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叶明看着这群沐浴在荣耀与希望中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雏鹰已初展翅,其鸣虽清,已动九霄。金殿扬名,只是一个开始。实学的锋芒,今日之后,将再难被忽视。
而格物院与旧势力之间,那围绕人才与话语权的争夺,也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激烈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