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的毕设#】
【浦东医学院的一位小姐姐做的药物抗癌毕设结果为:加的抗癌药越多,癌细胞活的越好。】
弹幕:
『癌细胞:上面派大学生来救咱们了!』
『导: 你这个杀癌细胞的机理是什么?
学:我撑死它们!』
『我做阻燃,出来的是助燃的。』
『抗癌药越多活的越好,那不加抗癌药,癌细胞岂不是都死了?』
『确实会这样,只不过人也死了。』
『癌细胞:你说(嚼嚼嚼)这玩意(嚼嚼嚼)谁研究的呢(嚼嚼嚼)』
『癌细胞:嗯,宣~』
『我师兄做塑料降解的,降解完的微塑料更利于人体吸收。』
『自己就自己,说什么师兄!』
『我做的心理学,价值观越低,学业成绩越好。』
『癌细胞:那个缺货又给咱送营养液来啦!』
『课题改一下,助癌药。』
『那特么叫致癌物!』
『我做的大脑组织切除实验,越切记性越好。』
『填补了早期癌症不易发现的空白。』
“嘶~离谱。”
虽然还不太能理解癌症以及癌症药的定义,但古代医者们大概也能想象出这个概念。
即下药治风寒,越治风寒越严重。
这得下药下得多离谱,才能达到这种结果。
不过,古代医者还是很羡慕后人。
“在他们所谓电脑上,输入数据,就能得到结果。”
“这比神农肚子透明,能观察药物反应,还厉害啊。”
~~~~~
【宁波诺丁汉大学一个小哥哥的毕设:半自动烤冷面机。】
【手动刷油。】
【手动接香肠。】
【致死辣椒剂量。】
弹幕:
『没用的东西见多了,第一次见这么没用的。』
『你这一套下来,我学校旁边的烤冷面叔已经烤完一个班的了。』
『实在不行给咱奶藏机器里,做完偷摸递出来。』
『同学,你这不叫半自动,严格按照定义以及其实际表现来说,你这应该叫一次性烤冷面机。』
『烤冷面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你的自媒体行业初现成效。』
『工科新就业方向。』
『这个设计给人一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觉。』
大明,洪武年间。
应天府。
“这和刘公汤饼差不多啊,后人的美食不是都喜欢找传承吗?为何要叫烤冷面?”
传说东汉末期,幽州刺史刘虞将冷面面片在火上烘烤并加入酱汁,士兵吃后觉得美味,这种做法便流传下来,史称“刘公汤饼”。
“终究是个传说,不足取信,倒不如说是唐之槐叶冷淘。”
槐叶冷淘原是唐朝宫廷食品,《唐六典》记载,夏日朝会燕飨时,皇家御厨会为九品以上官员供应槐叶冷淘。
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捞起后以熟油浇拌,再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
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即可。
“这可不像,槐叶冷淘更像后人吃的凉面。”
“倒也是,不过明州这所大学的名称,怎么听着不似中国?”
明州,宁波的古称。
明朝士人好复古,对官职、地名都喜欢用古称代替。
“确实不似中国,倒有些像番人名称音译而来。”
“嘶~番人居然能在华夏开学校?”
“吴兄,你惊讶我能理解,但你这笑……”
“哦~我是武林的,有个仇家是明州的。”
武林,杭州的古称。
“吴兄,你该不会是想……”
“然也,明州人居然让番人在自家地界建学校,就凭这个,他以后见到我,都得绕道走!”
“吴兄,万一武林也有……”
这人话还没说完,就被吴姓士子打断:“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你去瞧瞧钱塘湖的岳王庙,就该知道我武林人士的风骨!”
~~~~~~
【自动贩卖碎片机。】
【机如其名。】
【贩卖机里装的是盘子。】
【扫码,出货,碎!】
弹幕:
『这项目,我王多鱼投了。』
『花钱听个响,具象化了。』
『你说他这脑子咋长的安?』
“不会真有人买吧?”
“买个盘,然后看他在自己面前碎掉。”
“真缺德啊。”
“后世抽象人、乐子人那么多,兴许还真有人买。”
“???”
“流量啊流量,忘了后人有个什么地方火了,一群人就跑去打卡吗?”
“对啊,他们连坟头都踏平了,去赏花。”
朱樉:彼其娘之!
~~~~~
【河北工大某学生的毕设:三亿度电,仅需七毛钱。】
评论区:
〖告诉赛尔号找到无尽能源了。〗
〖我的毕设,给机场做驱鸟方案。大机场花三千多万的布局,我3200块钱搞定了:40一组的炮仗,买80个,沿跑道两边摆一溜,鸟来了就崩它,关键这还是我算法算出来的。〗
〖室友说你不如雇个大学生,发面锣,鸟来了就嘎嘎敲就完了。〗
〖我毕业设计拱形重力坝,最后计算完蓄水量和水利发电机组需求之后,得出坝高需要7km。〗
〖工业界不能失去你,就像会计界不能失去刘梅,你说刘梅是谁?她是我同桌,在会计课上她算出来,交的税要比本金多两万。〗
〖我做毕设一个挖掘机动臂扭矩十多亿。〗
〖我当初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设计是个生产原料药的车间,算出来一年买原料需要一千多个亿,利润几百万。〗
〖我学隧道的,毕设设计了一条1300km的高速公路隧道。〗
〖我毕设是火电调度系统设计,然后设计到最后我发现电发不出去,需要电网一直反向供电。〗
〖我高中做化学实验提纯盐,提纯率113%。〗
“提纯盐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给你一斤粗盐,你提出了一斤多细盐,这还没问题?”
“后人科技发达,兴许真能……”
“后人是科技发达,又不是神仙,难道还能凭空造物?”
“听说朝廷在研究电,也不知道咋样了。”
“研究出来了,你我也享受不到,得先供着皇家、王公贵族们。”
“即便轮到咱们了,你舍得用?朝廷难道白给你用?”
“那还是算了,顶多也就研究出个电灯,像后世的电话、电脑、电视,还不知道得等到哪年哪月去了。”
“后世这大学生,毕业设计这么离谱,能毕业吗?”
“? ? ?”
“我想这毕设应该类似科举写策论,策论写的狗屁不通,难道还指望考官眼瞎啊?”
古代早有引雷装置,最早的如鸱吻。
通常安装在宫殿屋脊的两端,表面有金属涂层,里面埋有铁丝或铜制品。
汉代时就已出现,唐代及以前使用普遍。
还有塔刹,多位于佛塔顶部,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材质大多为铁制。
如山西应县木塔的塔刹,居中铁杵可充当避雷针,垂下的铁索则为接地的下引线。
还有雷公柱,一般设在牌坊的高架上或屋脊的主柱。
使用楠木、松树等导电性较好的木材,柱内插一根金属针,一头朝天引雷。
引雷,古人有很多办法。
但如何储藏雷电,着实让各朝工部、匠人头痛。
雷电不似活物,找个东西装着,想用的时候就能拿出来。
现在,各朝基本卡在储藏这一关。
而且后人在天幕里说火电、水电,很明显是用此两物发电,而非引天上雷电为用。
所以,严格来说,如何发电才是各朝要面对的第一关。
在这方面,秦朝反而走在最前面。
俗话说得好,人被逼急了什么都会,更何况在生死面前。
福星徐福,不愿再做火药威力近距离观察员了。
虽然自己每次顶多受些小伤,但万一呢?
于是他请命研究电,还真让他寻到了门路。
他用干燥的丝帛,快速摩擦干燥的牛角片。
又用纯铜丝做引线,一端靠近牛角片,另一端连接剪成细条的铜箔。
他将铜箔条固定在干燥的木块上,摩擦后的牛角片靠近铜丝另一端,铜箔条偏转了。
他认为,这就是后人说的静电。
因为静电感应而导致铜条偏转。
至于能用的电,他暂时还没有找到思路。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开了个好头。
对于有能力的人,始皇向来是很宽容的。
千金买马骨,始皇不仅免去他近距离观察火药威力的任务,还以电为名。
尊称他为“电子”。
并许诺,诸子百家圣殿有他一个位置。
而且不是方士、黄老、道家。
是电家的开门祖师。
享受皇室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