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王妃温声道:“无妨,正如你所说婚姻大事不能马虎,你回去先问洛大人还有洛七公子的意思。
本宫既然答应了朱老夫人做这个媒人,自然是希望促成一桩佳话,而非一对怨偶。”
荣王妃邀自己上门的真正原因,她知晓了,但是,心里并没有放松下来。
她怎么都没想到朱老夫人会看重洛江枫,还要把朱五小姐许配给洛江枫。
洛江枫这些年在洛府就是一个透明人,直到他侥幸考中秀才,老爷才对这个庶子另眼相看几分。
自己与老爷孕育了三儿两女,操心自己的儿女都来不及,自然没有更多的工夫管庶子、庶女的事。
只要大面上过得去,奴仆们不做出奴大欺主的事,她都会睁只眼闭只眼。
心里思绪万千,洛夫人赶紧甩了甩脑中的各种念头。
恭敬道:“是,妾身回去就同老爷提这事,明日再登门回复王妃娘娘。”
“好,本宫就等着洛夫人的好消息。”
“来人,给洛夫人包一些蜜枣茶,再备上一些茶点。”
洛夫人赶紧道谢,“多谢王妃娘娘。”
丫鬟提着荣王妃送的茶叶和茶点,跟在洛夫人身后回了府。
洛夫人摆了摆手,“你们先下去,老爷回府后,立马将老爷请到正院来。”
屋里的丫鬟都退了出去,洛夫人总算是可以捋一捋今日荣王妃与自己说的话。
“荣王府与朱府关系亲厚,时有往来,朱老夫人请荣王妃给朱五小姐说媒在情理中,荣王妃肯定不会拒绝。
只是,朱家与洛家一向没有往来,朱老夫人又怎么会看重洛江枫?
难不成洛江枫背着他们,私下与朱家有往来?”
“不对,洛江枫在国子监读书,压根碰不上朱家人,他平日里又不曾参加各种宴会,只一心苦读,按理来说应该与朱家人没有交集。”
洛如芊撅着小嘴,不满地道:“娘,娘,你在想什么呢,想得这般入神?”
突然被打断了思绪,洛夫人正想出言怒斥,见是自己的小女儿,立马收了脾气,没好气问道:“芊儿,你怎么来了?”
“女儿听闻娘亲一早就去了荣王府,女儿从未去过王府有些好奇,所以听闻娘亲回府了,就想来问问娘亲,王府是不是特别豪华?”
洛夫人淡淡道:“王府恢宏大气,自不是我们洛家能比拟的。”
洛如芊注意到洛夫人脸色不佳,赶忙赔罪,“娘亲,你神色有些不好,是女儿打扰到你了?”
“没有,娘亲只是有一件事没想明白。你说,你七哥怎么就和朱家扯上关系了?”
“朱家?”洛如芊突然蹦了起来,“娘亲,袁夫人的赏花宴,七哥也去了,当时女儿还提了一嘴,七哥怎么没和我们一起去。”
洛夫人惊讶地看向女儿,“是,是吗?娘亲有些记不起这事了,芊儿,你和娘亲从头到尾说一说。”
洛如芊挠了挠头,“那日,七哥跟随邕郡王进了袁府,我们的车驾就在邕郡王的后面,我最先下车,瞧见了七哥的侧脸。
想喊住七哥,但,五姐姐拉住了我,后来入了袁府,我就把这事忘在了脑后。
现在想想,七哥不声不响跟着邕郡王去了袁府,是不是那个时候就和朱家人扯上关系了?”
“嘶——也不对啊,那日七哥压根没出头,就跟透明人似的跟在邕郡王身后,奇怪,真是太奇怪了。”
“芊儿,你方才同为娘说的话,莫要再和其他人提起,把这事烂在肚子里,听明白了吗?”
洛如芊还没弄明白,疑惑地看向洛夫人,“啊,娘亲这是为何呀?”
洛夫人郑重地看向洛如芊,“听娘的,莫要再想,把这事烂在肚子里,明白了吗?”
“知道了,娘,我会把这事烂在肚子里,谁问都不说。”
洛夫人摆了摆手,“行了,你先回去,娘亲要一个人静静。”
难道就是袁府的赏花宴,让朱家人知晓了洛江枫,进而想要将朱与小姐许配给洛江枫。
不对,还是不对,洛江枫是一个庶子,朱五小姐是朱将军唯一的女儿,他怎么会答应?
洛夫人总觉得自己漏了很重要的一环,偏偏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洛老爷一回府就被请到了正院,“老爷,你总算是回来了,今日王妃娘娘请妾身过府是为了给朱五小姐做媒。”
“做媒?难道是朱小姐看上了老四?”
洛夫人扯了扯嘴角,艰难地挤出一抹笑容,“不,不是,朱老夫人看上了小七。”
“小七?怎么会是他,他不是一直在国子监读书,我们洛家平素里和朱家没有往来,朱老夫人怎么会看上小七?”
“是啊,妾身也很疑惑。方才芊儿说,袁府赏花宴那日,小七也随邕郡王去了,会不会是那个时候认识了朱五小姐?”
洛夫人赶紧把自己知道的消息,一五一十全部告诉洛老爷。
“朱老夫人请动王妃娘娘亲自给朱五小姐说媒,定然是有意结亲,且就是看上了小七。”
洛老爷思忖片刻,道:“此事紧要,待为夫先问一问小七是否知晓此事,再下决定。”
“来人,去把七公子唤来。”
丫鬟赶紧提着裙摆跑到洛江枫的院子,洛江枫正在用饭。
“七公子,老爷请你现在去正院,有要事问你。”
洛江枫神色不变,放下了手里的筷子,“嗯,走吧。”
“儿子见过父亲、母亲。”
洛老爷一拍桌子,怒斥道:“江枫,你老实说,你与朱五小姐是否有私\/情?”
洛江枫当即跪下,委屈道:“父亲,儿子冤枉,儿子只在袁府的赏花宴上见过朱五小姐一面,何谈私\/情?”
洛夫人见缝插针道:“袁府的赏花宴,我记得袁夫人并未给你下帖子。”
“娘亲记得不错,儿子是跟随邕郡王一道去的。
前些日子,儿子去书铺买杂书,偶遇了正在办公的邕郡王,帮了他一个小忙。
邕郡王面冷心热,见我有几分才学,就与儿子有了来往。
儿子不敢拂了郡王的好意,故而,与郡王偶尔来往。
袁府派人送帖子到郡王府那日,我正巧也在郡王府,郡王随口一提,让我随他一同去,儿子就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