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来顾家面试那天,手里还拎着一小袋自己做的马来椰丝卷,说是给“未来雇主”尝尝手艺。
她是第三代马来华人,丈夫几年前带着全家从吉隆坡搬到伦敦,开了家小小的香料铺,孩子们都上了学,家里用不着时刻盯着,便想着出来找份活计。
可她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南洋口音,磕磕绊绊说不全一句完整的话,好些需要频繁沟通的工作都做不了。
最后还是中介因为顾家在找保姆,特意注明“希望是华人,方便沟通”,便赶紧把她带了过来。
顾从卿和刘春晓之前也试过几个本地保姆,有的做惯了精致餐点,炒个青菜都恨不得撒上一堆芝士碎。
有的讲究“距离感”,打扫完就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报纸,问一句才动一下,两人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陈阿姨却不一样。
第一次上门就熟门熟路地钻进厨房,看了看冰箱里的食材,问清了口味,没多久就端出三菜一汤。
清蒸鱼、炒时蔬、番茄鸡蛋,还有一锅冬瓜排骨汤,卖相不算惊艳,却也是可口的家常菜。
刘春晓喝了口汤,暖意从胃里漫上来,轻声说了句“好喝”,陈阿姨立刻笑得眼角堆起细纹:“喜欢就多喝点,怀孕了要多补补。”
她照顾人更是细致得像自家人。
每天早上会早早过来煮好杂粮粥,温在锅里。
知道刘春晓孕吐刚过,总想吃点酸的,就变着法做酸梅汤、腌小黄瓜。
傍晚散步时,会提醒她“慢点走,这路牙子高”,还会顺手扶一把。
有回顾从卿加班,刘春晓夜里腿抽筋,轻轻“嘶”了一声,住在客房的陈阿姨听见了,披着衣服就过来,帮她按揉小腿。
嘴里念叨着“孕期都这样,我那时候怀老三,整宿整宿睡不好”,语气里满是过来人的体谅。
顾从卿之前总担心请的人不贴心,如今见陈阿姨把刘春晓照顾得妥帖,连家里的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便放心把日常起居都交托给她。
这天晚饭,陈阿姨做了道南洋风味的咖喱鸡,特意少放了辣。
刘春晓吃得香,顾从卿也多添了半碗饭。
陈阿姨坐在旁边的小桌前吃饭,看着他们,忽然说:“我家老二也在伦敦上学,跟土豆差不多大,也特别爱吃这道菜。”
顾从卿抬头笑了笑:“陈阿姨要是想孩子了,随时请几天假去看看,工钱照给。”
陈阿姨摆摆手:“不用不用,看着你们,就像看着自家孩子一样。”
窗外的路灯亮了,屋里飘着饭菜香和淡淡的咖喱味。
顾从卿看着刘春晓满足的笑脸,又看了看陈阿姨忙碌收拾的背影,忽然觉得,在这异国他乡,能有这样一位像家人般的阿姨照拂,实在是件幸运的事。
顾从卿和陈阿姨谈薪资时,直接说定一周15磅,陈阿姨当时就愣住了。
在伦敦做家政的华人阿姨,普遍一周也就10到12磅,她原以为能拿到12磅就谢天谢地了。
顾从卿把装着周薪的信封递给陈阿姨时,她的手明显顿了一下,打开看了看,又抬头确认:“顾先生,这是不是给多了?中介说……”
“不多,”顾从卿打断她,语气诚恳,“您把春晓照顾得这么周到,这是您应得的。
家里没什么重活,主要就是让她能按时吃饭、休息,有重活,你就找土豆帮你干,您多费心。”
陈阿姨把信封小心地揣进围裙口袋,眼圈有点红:“我晓得的,太太怀着身孕辛苦,我一定好好照看。”
她来伦敦这些日子,打零工被克扣过工钱,也遇见过嫌她“口音重”的雇主,像顾从卿这样大方又尊重人的,还是头一个。
从那天起,陈阿姨照顾刘春晓更上心了。
周末土豆在家,看见陈阿姨给刘春晓炖的汤里放了红枣、桂圆,好奇地问:“阿姨,这汤甜甜的,是给小宝补的吗?”
陈阿姨笑着摇头:“是给你嫂子补的。
女人怀孩子,气血最要紧,这些都是好东西。”
她转头对刘春晓说,“等孩子生下来,我再给你炖生化汤,那才是真正补身子的。”
刘春晓听着这熟悉的“月子经”,心里暖洋洋的。
顾从卿偶尔在书房工作到深夜,出来倒水时,有时看见陈阿姨在客厅缝东西——是给宝宝准备的小褥子,针脚密密匝匝的。
见他出来,陈阿姨会站起来:“顾先生还没睡?
我给您热杯牛奶?”
“不用麻烦您,”顾从卿笑着摆手,“您也早点休息。”
等他回房,还没睡的刘春晓轻声说:“陈阿姨真是个实在人,都给做第二个小褥子了。
还有昨天我随口说想吃家乡的腌菜,今天她就托人去唐人街买了。”
顾从卿握住她的手:“所以说,咱们运气好,遇着个合心的。”
他顿了顿,又道,“都是华人,在异国他乡互相帮衬着,才像个样子。”
第一个月月底发工资时,陈阿姨特意做了道马来风味的咖喱鸡,说“感谢顾先生太太照顾”。
土豆吃得满嘴流油,刘春晓也多吃了半碗饭。
陈阿姨看着他们吃得高兴,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她现在工作非常用心,因为在这个家里,她能感受到同根同源的温暖。
顾从卿和刘春晓并非对孕期养护一无所知。
家里寄来的信里,顾母细细写了不少老家的讲究,从饮食禁忌到起居注意事项,字里行间都是牵挂。
他们也特意去医院找了产科大夫,拿着英文手册一点点对照,把科学的养护知识记在本子上。
再加上刘春晓本身就是医学生,对孕妇的生理变化、饮食禁忌更是门儿清,哪些能吃、哪些该忌口,哪些动作能做、哪些需要避免,心里都有谱。
偶尔陈阿姨按南洋华人的老法子准备饮食,比如觉得“孕妇吃兔肉会让孩子唇裂”,或是“孕期不能吃生冷水果”,刘春晓总会温和地提一句:“阿姨,上次去医院,大夫说适量吃点兔肉补充蛋白质是好的呢,您看这是手册上写的。”
她会把医院的建议、书本上的知识耐心讲给陈阿姨听,顾从卿也在一旁帮着解释。
陈阿姨从不是固执的人,听他们说得有理有据,总会笑着点头:“哎,还是你们读书人懂科学,我这老法子跟不上趟咯。”
下次就照着新的法子来,一来二去,两人反倒磨合出了一套兼顾传统与科学的养护方案,谁也不拧着,相处得格外融洽。
陈阿姨对土豆也格外上心。
她看土豆年纪不大,跟着哥嫂在异国他乡上学,总觉得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特意问过土豆喜欢吃什么,得知他偏爱红烧肉和糖醋排骨,隔三差五就会炖上一大锅,肉炖得酥烂脱骨,酱汁浓稠得能拌两碗饭。
这天陈阿姨做了糖醋排骨,特意给土豆多留了一大碗。
土豆放学回来,闻着香味就冲进厨房:“陈阿姨,今天又做我爱吃的啦?”
“刚出锅,趁热吃,”陈阿姨笑着给他递筷子,“知道你这阵子长个子,多吃点肉。”
她看着土豆狼吞虎咽的样子,想起自己的小儿子,眼神格外柔和,“周末让你陈叔叔带小宇来,你们哥俩一起打球去?”
小宇是陈阿姨的儿子,之前来过两次。
“真的?”土豆眼睛一亮,“小宇上次说他新学了几招,我正想跟他切磋呢!”
周末陈阿姨的丈夫带着儿子小宇来了,抱着篮球就往公园跑。
刘春晓看着窗外两个孩子奔跑的身影,笑着对陈阿姨说:“您儿子跟土豆脾气真像,都是直爽孩子。”
“可不是嘛,”陈阿姨给她剥着橘子,“小宇总说在学校没伴,跟土豆玩了两次,回来天天念叨。
都是在国外生活,孩子们能做个伴,也挺好的。”
晚上土豆回来,书包里塞着个马来西亚的小风筝,是小宇送的。
他兴奋地说:“陈阿姨,小宇说下次教我放风筝,他还会说几句闽南话,跟您口音有点像!”
陈阿姨笑着说:“那当然啦,我儿子嘛!”
顾从卿和刘春晓对视一眼,都觉得请陈阿姨来是最对的决定。
这异国他乡的日子,因为这些温暖的联结,变得越来越有烟火气。
夜里陈阿姨扶着刘春先上床,轻声说:“太太早点睡,今晚应该能睡安稳。”
她已经摸清了刘春晓的作息,知道她什么时候容易腿抽筋,总会提前烧好热水备着。
“陈姨你也早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