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里的路上,刘莉莉叽叽喳喳地,嘴巴就没合上过。
一会儿说刚才偷溜着去了那艘远洋船上看了,好家伙整个大丰收。
一会儿把陶向予夸得天花乱坠,说咱们要是有那样的船别说三百公斤鱿鱼,就是三百公斤石斑都能整来。
一会儿问陶向予这鱿鱼打算怎么吃,要不把她那份儿一块儿做了,做完分她一半就行。
一会儿又说起晚上去看电影的事,前几天新上映一了一部港城电影,功夫片,听说好看得不行,她去买电影票,让陶向予晚上跟她一起去看。
陶向予也是心情不错,一直笑笑地听她讲,偶尔回应她几句。
刘莉莉是习惯了自己这个好朋友的性子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比起讲述者陶向予是个更好的倾听者。
反正她爱说话也不是为了得到回应。
“电影我就不去看了,今晚可能得带健康去卫生院打个针。你自己先去看,要是真好看那咱俩改天再去。”陶向予婉拒了刘莉莉的邀请。
“啊?”刘莉莉还有点不相信,但提起是团子的事又不得不紧张起来,“打啥针啊?康康咋了又!”
“不要担心,就是营养针。上回跟你说过那个。”
刘莉莉这才想起来,小团子健康从出生就一直有些先天性贫血、营养不良,倒也不严重,可那么小个娃娃,看着还是很可怜。
前阵子县医院破天荒地发下来一批什么营养针,国家医疗系统补助一部分,县市自己贴一部分,说是给老百姓改善体质,用科学技术补充营养。
优先于有医疗证明的先天性营养不良的老人和孩童。
分配到每个公社卫生院也就六针,稀缺是挺稀缺的,但要打这个针老百姓自己也得用钱买。除去上头资助补贴的,一针还要10块钱。
这个数字倒称不上是个天文数字,可也是乡下一个普通四口家庭近一个月的开销了。
别说买油买肉,就说花在医疗上,若是生病住院的花费,再肉疼也就忍了,也没办法不是。
但这什么营养针,谁听上去不像是唬人的?
饭都吃不饱,要说什么营养,整个公社的男女老少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能说营养充足的,这年头胖子都没几个。
10块钱打个什么都不知道的营养针,这不就跟一个气球拿根竹签去充气一样的嘛?
有10块钱,买它个五六斤猪肉、买它两只老母鸡、买它七八斤鸡蛋来吃,它不够营养吗?
所以公社卫生院里的六支营养针,两个月了才消耗了一支。
那支针还是一个估计家里挺有钱的男知青打的,身体不好,家里邮钱来让他去打的。
知青是知青,那不都是城市户口的人,他们乡下人,花10块钱打营养针,是哪个有钱烧得慌的傻缺?
花10块钱带儿子打营养针的陶向予:“……”
陶向予当然不是有钱烧得慌啊,她没钱,若是红星公社现在要选出最穷的社员,她说第二可能没人敢说第一。
这营养针也不是她想带儿子打的,刚开始听说这个事儿,她只是因为健康的身体原因下意识琢磨了一下,听到一支针的价钱立马打消了念头。
这哪里是她家小团子能消受得起的。
她倒也没看不起营养针,她是不懂,但总觉得人家既然能叫科学补养,还卖这么贵,多少都得有人家的道理在的吧。
国家现在这么穷,补贴这么些钱给老百姓打这个针,要真是没有用的东西,那国家何必呢?总不能是指望着这个割什么韭菜吧?
陶向予是个相信科学医学与国家的青年。
当然了,她相信不相信的也没什么用,她的钱包不支撑她的相信。
本来这事儿她都不知道忘到哪个犄角旮旯去了,结果前阵子她娘家二哥不知道从哪听来的消息,催着陶向予怎么样都要带健康去打,还给塞了5块钱。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娘家二哥经常在县里跑,也是无意从县里的大夫那听说的。
这种营养针确实比较贵,它是纯进口的,怎么个贵法呢,就是国内只有几个大省城的医院才有,也只有几个大省城的有钱人家才打得起。
但是吧,人家值那个钱。
里面什么高科技什么萃取之类的,二哥也讲不清楚,主要就是这种营养针它确实很适合像她家小健康这样的体质。
鸡鸭猪肉蛋类的多吃有营养当然没错,可也要看人体的吸收能力,不同的体质对营养的吸收不同。
小孩老人吸收能力本来就差一些,像小健康这种有点先天性亏损的,对普通营养类食物吸收消化能力就更差了。而这种营养针就是不止高营养,还有高效的吸收效果。
所以公社说的那个“优先于有医疗证明的先天性营养不良的老人和孩童”也并不是无的放矢。
只不过没有人相信,或者说没有人在意罢了。
反正都不太值当。
听了二哥的话,陶向予就重视起来了。
对别人家来说值不值当不知道,在她这里她家团子的健康就是无价的。
再三考虑之下,还是把这事儿跟婆婆赵春花说了。
陶向予并不担心赵春花不同意,团子的奶奶可是比她这个当妈的还要无条件偏爱团子的,别说10块钱,就是要30块钱,赵春花可能借都要去借来给团子打这一针的。
当然更不是为了跟赵春花要钱的,她再穷这几块钱还是拿得出的。
只是这件事可大可小,早晚都会知道,出于对婆婆的尊重,陶向予一般来说都会选择跟婆婆有商有量的做事。
赵春花都不用听解释什么营养针的科学说法,听陶向予一说起,就马上同意了,钱也准备自己掏。
被陶向予劝回去了,不过第二天她就在两个团子的床褥底下发现了赵春花留下的4块钱。
敢情她陶向予的儿子打个针,舅舅出5块,奶奶出4块,她这个亲妈就拿个添头。
由于太了解婆婆的性子作风,陶向予并没有把钱直接还给婆婆。
还了也不会收,还不如她收起来,这个冬天她想给婆婆添置两身好一点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