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首页 >> 大夏风云录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史上第一纨绔 神话版三国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最强皇子: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一品驸马 重生藩王:我有一款辅助系统 特工之回到清朝 玄武裂天 下堂王妃揣孕肚流放,王爷急疯了 大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 
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 大夏风云录全文阅读 - 大夏风云录txt下载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章 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正在努尔哈赤准备退兵之时,一名军官突然来报:“大汗,探子探得觉华岛海面昨夜结冰,现可从冰面直达岛上。”

努尔哈赤闻言大喜,仰天长啸,对潘云航等人说道:“你等速速再进宁远,将此好消息告知宁前道袁大人。”

等潘云航等人走了之后,努尔哈赤脸色一沉,和之前表情判若两人,对武讷格说道:“你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五万人马,立刻攻打觉华岛。”

讲到这里,努尔哈赤突然厉声说道:“若能履冰上岛,全部屠尽!”武讷格领了命,马上拨营出发。

努尔哈赤望着宁远城,一股肃杀之气从心头喷涌而出。在沈阳的誓师会上,他放出豪言壮语,二月初一在山海关与诸贝勒、大将赏月饮酒,而如今却止步于宁远,且损兵折将,颜面扫地。

这两天来,努尔哈赤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早就恚恨不已,但这些年的阅历已让他学会进退隐显,决断有章。努尔哈赤明白,愤怒除了让他失去理智,并无任何益处。

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敌人,努尔哈赤永远都不会让下属察觉到他怨天尤人、彷徨无策、惶恐不安的一面。在众贝勒、大将眼里,努尔哈赤永远是冷静、睿智、勇放的领导者,连普通士兵心中,他俨然是不可战胜的战神。

努尔哈赤对皇太极说道:“我领大军先回沈阳。你领正白、镶白两旗精兵,在宁远城至觉华岛必经之路上埋伏,务必全歼来援之军。”

皇太极朗声应道:“谨遵汗命!”

正当袁崇焕在鼓楼中与何可纲、孙元化等人谈事时,一名亲兵来报,大金使者团又申请入城,还带来一匹战马,说是回赠于袁大人。袁崇焕心中纳闷,为何潘云航去而复返。

经袁崇焕同意,亲兵又将潘云航带至鼓楼。客套一番后,潘云航开门见山说道:“受大汗委托,我复返宁远,向袁大人传一句话。今年初春极寒,远胜往年,觉华岛海面竟己结冰,可履冰至岛。”

袁崇焕听了这句话,脑袋突然嗡了一下,瞬间脑海里一片空白。顷刻之间,袁崇焕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让亲兵送潘云航出城。

袁崇焕紧锁眉头,让人立即通知满桂等人到鼓楼议事。等满桂等人到齐了,袁崇焕便把潘云航的话重述一遍,问道:“诸位对此可有良策?”

满桂大声说道:“此乃老贼诱敌之计,大人可千万别中了圈套。”

祖大寿疑惑不解,说道:“我自幼在宁远长大,可从未听说觉华岛海面结冰之事。依我看,此事必有诈。”

朱梅老成持重,沉思一会说道:“即便觉华岛海面已结冰,也无法援救,一是野战我军不如敌,何况十倍于我,出兵只是飞蛾扑火,白白牺牲我军将士。二是怕已来不及。”

左辅犹豫了一下,说道:“我附议朱梅将军说法。”鼓楼上众人突然一片沉默。

觉华岛是江南物资,特别是粮食,运往辽地,供应各地守军的重要港口。自古以来,海运的成本远比陆运成本低得多。特别是大夏时期,财政日趋紧张,只能选择从南方通过海运至觉华岛中转至辽地。

觉华岛上驻守水军近七千人,另有商民、渔民近七千人。但觉华岛上既无坚城利炮,其水军将士平时以运粮食等物资为主,疏于操练,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运粮队。

座上诸位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心里明白,以觉华岛水军的战斗力,若无大海为屏障,决无能力抵挡八旗军的进攻。

袁崇焕束手无策,幽幽一声叹息,起身说道:“我们先去观敌军动静。可纲,先让探子做好准备。”

众人来到城头,只见大金部队开始陆续拔营,只有正红旗的部队列阵以待,看样子是负责殿后之军,远观其军虽尘土飞扬,却无混乱之象。

等到殿后的骑兵也开始撤退时,袁崇焕这才心急火燎地打开城门,让探子们疾驰而出,打听觉华岛实情。

袁崇焕等人虽然是两次打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让十三万八旗军退却,但此时并无喜悦之感。大家七上八下地等待探子们的回信,除此之外并无他法。

当天深夜,探子们终于回报觉华岛消息。二个时辰内,武衲格履冰入岛全歼岛上军民近一万四千人,指挥长金冠以身殉国,岛上所有粮食、草料、船只、营房、民宅全部被烧毁。

袁崇焕闻之,悲痛不已,令全城军民素食三天,并作了《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以示悼念。

后来两国史书均对觉华岛之战进行了记载。大夏史书记载,“见觉华岛有烟火,而冰坚可渡。遂率众攻,觉华兵将俱死以殉。粮料八万二千馀及营房、民舍俱被焚。”

大金史书记载,“我军夺濠口入,击之,遂败其兵,尽斩之。又有二营兵,立岛中山巅。我军冲入,败其兵亦尽歼之。焚其船二千余并所积粮刍,高与屋等者千余所。”

总的来说,宁远大捷的光芒远远盖过了觉华岛之败。然而,后来也有人认为宁远之战称不上大捷,主要原因是武讷格率领五万骑兵,仅付出二百多人阵亡的代价,就全歼了觉华岛一万四千人;而大金在宁远之战仅阵亡504人。

这个阵亡504人的数据来自大金方面的史料记载,“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可是,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真的仅仅是损失了504人吗?

先来看看蒙古、朝鲜两国对宁远大战的评价。蒙古方面根据斥候回报,认为大金在宁远一战大伤元气,便借机趁火打劫,掠夺了后金大后方一番。

《满文老档》中记载,“去岁寅年,我发兵宁远,因遇霜冻,不取而还。喀尔喀以为我军尽杀,专意助夏,移营逼我”。这里写道“喀尔喀以为我军尽杀”,如果只是死了504人,很难说是成是“我军尽杀”吧。

不过,蒙古喀尔喀部的趁火打劫也遭到了大金的报复。努尔哈赤退回沈阳二个多月后,以牙还牙,再次亲率大军攻打蒙古,“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

朝鲜方面的使者认为,宁远大战中大金阵亡的将士有一万多人,而且努尔哈赤在此战中受了重伤。

大夏自己这一边对宁远大战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兵科给事中罗尚忠,言道:“宁城之功以不救而愈彰,关门将领之罪以催救不救而滋甚矣。”

兵部尚书王永光言道:“从来将士逃之一字误之,至柳河之陷无处不逃,独袁崇焕一军屹然不动。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

大学士顾秉谦等人言道,“辽沈、广宁相继陷失,而我兵非望鹿奔北,则闻风先逃。宁远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

大夏皇帝言道:“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可以说,宁远大捷后,大夏举国上下,空巷相庆。

对于大金的阵亡人数,大夏方面的野史记载均超过一万。

《颂天胪笔》中记载,“丙寅春,奴以十万骑围宁远……歼奴万人”。

《徐光启集》中记载,“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

《战守全书》中记载,“宁前道袁自如守宁远,以西洋火炮击死建夷一万八千。”

为何大夏和大金方面对阵亡人数的记录差距如此之大?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大金方面一直鼓吹“女真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拼了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常常夸大自己的士兵各种无敌,故意在史料中隐瞒实际伤亡人数。

比如,抚顺清河之战,大夏张承部阵亡六千余人,而“我军止损厮卒二人”。双方战损比例3000:1。

萨尔浒之战大夏共阵亡军官310名,士兵名,大金死亡将士不及二百人。双方战损比例231:1。

永定门之战就更夸张了,直接灭了四万大夏部队,而大金方面不但不死人,连受伤的人都没有一个。

《满文老档》是这么记载的,“黎明,十旗行营兵大噪齐进,以击敌军……方我兵毁栅而入,敌营枪炮甚多,交发不绝。上见之,怜惜诸将士,心伤陨涕。……敌人矢石鸟枪如雨,我军无一伤者。”

“我军无一伤者”,神不神奇。大夏方面是有防御工事的,而大金的士兵冒着枪林箭雨毁掉工事,歼灭四万人,连伤者都没有,是躲避、物防、法防都点满了吗?而且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太极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是在为谁而哭?

《满文老档》里还有段记载很搞笑,“万历帝失道,故天地责之。……

风忽转向大夏兵,致七名炮手为己所发之炮击中殒命。诸申国英明汗,故天地佑之,……

其时大夏军万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虽布列枪炮千百,仅击亡我方役兵二人。数人仅中皮肉,并未致伤……

能透二三层铁甲之枪炮,中我赤身或身着单薄者,竟未致伤,皆乃天神之庇佑也”。

这里写道,因为风太大,大夏七名官兵竟然开炮打死自己。有时史料记载之事,听起来更像是神话故事。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大金史料中记载的阵亡仅是指最精锐的白甲兵,并不包括普通甲兵、辅兵等。

比如天命六年十二月二十一,努尔哈赤下诏,“着派十人往守朝鲜来路汤山。这里可以理解汤山这地方守军里有十个白甲兵,并不是说仅派十个士兵驻守汤山这个地方。

又如天命五年八月,努尔哈赤令莽古尔泰贝勒迎击沈阳援军。记载其兵力仅一百人。这里一样指的是莽古尔泰所率军队里有一百白甲兵,而不是说莽古尔泰仅凭一百人的兵力,就敢一路追击到沈阳城。

但是即便是吹嘘金兵无敌的《满文老档》,也承认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所打战争中阵亡最多人数的一次,是唯一承认战败的一次,也是努尔哈赤的首败。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我大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袁崇焕始”。

从努尔哈赤的战后反应来看,宁远这一战把他的心态打崩了,可以说是异常的愤怒。

第一,以大金一贯的做法,从不杀降兵。努尔哈赤的原则是“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但觉华岛之战,努尔哈赤下的命令是屠尽。

第二,莫名其妙地摧毁已经到手的战利品。宁远败后,努尔哈赤下令把右屯和觉华岛上所有粮草和军备物资全都烧光。记得当初努尔哈赤大军大举入侵时,辽东经略高第还上报朝廷,说金军只是来抢粮食的,抢完了就会走的。

这些粮草和军备物资,大金部队完全可以搬走的。但是全烧了,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只能理解为努尔哈赤在发泻怒火。

两个月后,努尔哈赤依然耿耿于怀。大夏降将刘学成还特地上了一道奏本,先吹赞努尔哈赤之前的赫赫战功,然后劝慰大汗不必为宁远之事过分自责,指出宁远之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败因主要是“主将怠惰,兵无战心也,兼之车梯藤牌朽壤,器械无锋,及汗视宁远甚易”。这顿马屁连捧带劝,拍得努尔哈赤屁股痒痒的,心里也舒服多了,故“奏入,汗嘉之”。

按道理说,努尔哈赤打了四十多年的仗,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假如宁远之战不过阵亡504人,何至于此。难道一个开国之君的气量都这么小吗?

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宁远城下的败相一定是很难看。

从各种细节来看,宁远这一战实际上是极其惨烈。第一,大金所有带来的攻城器械全部被烧毁,“攻具焚弃,丧失殆尽”。攻城器械全被干废,这也许也是努尔哈赤决定退兵的理由之一。

但是,大金军队带来的楯车、云梯大部分并不是被红夷大炮炸毁的,而是堆积在城下,被宁远守军用万人敌等以火攻烧坏的,“火星所及,无不糜烂”。这里说的是“火星”而不是“火炮”。

第二,大金八旗军士冒着炮火、箭雨、万人敌,拼了命凿墙,一共凿了七十余处。其中有四处被凿穿了。凿成这个鬼样子,以至皇太极以为西城马上就要坍塌了。是过硬的工程质量帮了袁崇焕一把。

后来,皇太极还多次抱怨,要不是当时天气太冷,宁远城就坍塌了。“宁远城冻,掘之未堕”,这是皇太极的话。要在这么冷的天气,把这么厚的城墙凿成这样子,势必要付出深重的代价的。

第三,根据《明季北略》的记载,战后宁远守军出城,光是在城外捡回的弓箭有十余万枝,这还是金兵捡剩的弓箭。而大金撤兵之时,宁远城里仓库的硝石、硫黄将尽。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再坚持打下去,就会发现宁远的弹药已尽。在激战的两天内,估计宁远城中是有什么就扔什么了。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那是真的往死里打。

正月廿四那天,两方从清晨一直打到深夜。大金的楯车、云梯围满了宁远,金兵爬云梯入城,打不下来,“乱堕者无数”;凿穿四处城墙而入,也打不下来,可见双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肉搏战。

而一向畏战的大夏将士这次前仆后继,防线一步不退,八旗军始终无法打开突破口,冲进去宁远城。

可以肯定的是,宁远大战中最关键的武器并不是红夷大炮,而是燃烧弹——万人敌。

宁远守军往城下扔了万人敌、棉被、淋油的柴木、芦花、棉花、火把、火球,还使用了地炮。估计当时,只要是可以点火的东西,就往下扔。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小妻太水嫩:陆教授花式宠 逆天剑帝 渔港春夜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凡人策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我不是戏神 开创观想法的我,凭武道横推诸天 名门艳旅 动漫之后宫之旅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大反派熟知剧情,女主们全都堕落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四合院:苟在轧钢厂保卫科很舒服 军婚:医学天才在七零靠空间开挂 帝御无疆 四合院之我养了一万只野猪 重生80靠赶山狩猎实现财富自由 民间风水师笔记 我有一座恐怖屋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雷武 穿越武大郎从卖饼开始 抗日悍将 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 师士传说 游戏民国 明末钢铁大亨 大秦:我墨家巨子,掀起工业革命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大唐之最强酒楼 我的食客来自历史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我以我血挽山河 最后一个道士Ⅱ 知否之庶子任逍遥 大明,开局被朱元璋哭灵 
最近更新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 中医大师扁鹊 带着美女闯三国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大宋风云 重铸汉骨 陛下,六皇子的娇妻们造反了 关于我魂穿汉末玩争霸这小事 穿越:我带着一座城来到了明末 大汉征服者 风雨话东周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冰火两重天之黄金面具 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 大宋天朝之裂变 红警:从明末开启星辰大海 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 才下刑场,便上战场 三国:汉家天下 
大夏风云录 喜欢瞎编的豆腐 - 大夏风云录txt下载 - 大夏风云录最新章节 - 大夏风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