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首页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嫡嫁千金 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 我!反派家主,开局剜瞳 开局金风细雨楼主,一刀惊天下 万古神帝张若尘最新章节列表 女帝痛哭,她杀死了自己最爱的人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太上武神诀 超神宠兽店 藏经阁签到百年,我举世无敌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九节:《周易》一书《大过》至《咸》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二十八、《周易》第二十八篇《大过》文,为君子讲述过犹不及,咎由自取的道理

(原文)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藉用白茅,无咎。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栋桡,凶。栋隆,吉。有它,吝。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过涉灭顶凶,无咎。”

(译文)

二十八、事物超过所限就起了变化,如房梁弯曲,但用到适合的地方,也是有用的,亨通。

用白茅草编成垫子用,没有过失。枯杨又发新芽,老汉娶得了年轻的妻子,没有什么不利的。已经变形的栋梁,就有了危险。栋梁隆起,利于负重,很不错;但遇有它故,会发生问题的。枯杨开花,老妇嫁得了年轻的男子,既没有过失,也不值得赞誉。过河水深淹没了头顶,虽然不幸,但过由自取,也无所怨就。

(解读)

本篇是讲事物辩证的利害关系,指看待事情与问题,应辩证的去看待,而不可教条的去看待。

“过”:太过,过分。“栋”:梁栋。“桡”:曲木。“栋桡”:栋梁弯曲。这里是借弯曲的栋梁来比喻事物超过了限度。

“藉用白茅,无咎。”

“藉”:用草编的垫。研究者认为“白茅”是古代祭祀垫于祭品的所用之物。若真是用于祭品专用的垫物,那么这句话,就体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白茅编成垫子用,没有过失”,这就体现了作者移风易俗的思想。因本段里没有涉及祭祀之事,这说明了,即使专用祭品的白茅,可以用于其它,也是没有过失的。作者意在打破迂腐观念。

“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梯”:通“荑”,草木初生的嫩芽。这段话有《诗》的起兴手法,《周易》实则受“诗”的诗性思维影响。严格的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即比类思维,而不是写作上的艺术手法。本段意思是“枯杨又发新芽,老汉娶了年轻妻子,没有什么不利的”。这里是以生活中所见到的常识,来寓意更深刻的道理。这也体现了作者的进步认识。虽然枯树发芽,老夫得妻子有点不合常规,但辩证的去看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栋桡,凶。栋隆,吉。有它,吝。”

“桡”:弯曲。“隆”:隆起。“有它”:有它关系。

这里是对比讲述事物的道理,已然是运用比喻。栋梁弯曲了,会有危险。而梁栋隆起,利于负重,看似好事,但若有它故,同样是有危险的。这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来寓意更深刻的道理。弯曲有危险,隆起也会出问题,应保持的是无过不及。

“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这一段还是比喻,这是与上面“枯杨生梯”句意类似。

最后内容还是比喻,“过涉灭顶,凶,无咎”。

“过涉”:过河,涉河。“灭顶”:水淹过头顶。

这段话的意思是:“过河水淹没了头顶,虽然不幸,但过由自取,也无所怨就。”这里的“凶”是指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此处的“无咎”是指“咎由自取”之意。

以上作者所举例都是事物超过限度,并对这些超限的事情,强调应辩证的去看待,正确的运用。而且,揭示了超过限度的事情潜在着危险,不可发展到咎由自取的不幸地步。

总之,本篇是通过各种比喻,寓意事物不可超过所限,应追求一个平衡点,即无过的思想。如所举生活中的现象,若一旦失衡,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就会造成像“过涉灭顶”之灾。作者通过枯木发芽,老汉,老妇嫁娶事例来比喻,事情虽不合常规,但应辩证的去看待。又用房梁的弯曲与隆起来比喻事物超过所限,就失去平衡的状态,就潜在着危险,同样会导致不幸事情的发生,这就是讲辩证的道理。

《大过》文如诗的句子:

枯杨生梯

老夫得其女妻

无不利

枯杨生华

老妇得其士夫

无咎无誉

二十九、《周易》第二十九篇《坎》文,为君子讲述人生坎坷,平常心态的道理

(原文)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坎,入于坎窞,凶。坎有险,求小得。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坎不盈,低既平,无咎。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译文)

“二十九、通晓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正是有了爱,维系着这种信念,就通达顺利。有了这种品尚,可超越人生的一切艰难险阻。

通晓人生路途上的坎坷艰难,一旦掉入陷阱,是很不幸的。人生路途坎坷,且有险恶,应求小的获得,(不可贪婪)。行走在这人生的坎坷路途,险恶且随时就会来到,一旦陷入陷阱,也就没有能力所用。一尊酒,两簋的食物,用瓦器盛着,节俭而用,自己开导自己,最终没有害处。人生路途坎坷,不能圆满;既有山岳,且又有平川,这也无所怨咎。等到用绳子拴着,放到拘禁犯人的牢狱,三年不能获释,岂不就凶险了吗?”

(解读)

《周易》文章不仅是优美的诗,而且是诗化了的哲学。你若静心通读这《周易》与译文,会有很多的启迪,对人生会有很多新的领悟。这《坎》篇可以说诠释了几千年王权专制文化下的人生命运。《周易》作者的伟大在于如此的理性与睿智。这《坎》篇也不亚于《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解”,犹如一部《红楼梦》的缩写。但这篇文章的格调是积极的,不同于《红楼梦》作者是悲绝于痛里的无奈。而这篇文章却给人生树立起了一个信念,人生不能没有信念,有了信念,活世的人就有了目的,也有了意义。《周易》树立起的人生信念,就是“爱”(孚),有了这个信念,将超越人生路途上的一切坎坷与艰险。这就是《周易》为人生构建起来的一个普世的价值理念——“爱”。“圣经”的宗旨是将苦难的人生投向上帝的怀抱,而《周易》的宗旨是将坎坷的人生投向人与人之间的爱。无疑《周易》构建的理念更理性。若人人将爱作为活世的终极目标,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无限的美好。

本篇题目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指通晓,熟悉的意思。“坎”:指不平与坎坷之意。“有孚”:有了爱。“维心”:维系着一种信念。本题目意思是“要通晓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而有了爱,维系着一种信念,就通达顺利,要坚守着这品德。”

本篇立论了人生是坎坷不平,要经受着无数的磨难与险恶。但又有什么办法来消弭这人生的坎坷与不幸呢?即有没有一种生存的普世原则与价值观呢?如同后来西方的那种一神教信仰,人们面对不幸,而心中有盏活着的明灯。即一种信仰,可消弭人生的不幸与苦难,而达到追求幸福的彼岸。我们没有西方式的一神教信仰,但早在西周时期,《周易》作者却为人世树立起了一种信仰,如同宗教信仰一样成为立世的根本,人生终极追求的根本,就是“有孚”理念。即后儒发展为“仁者爱人”的伦理道德理念,成为后封建社会二千多年里的价值观。

“习坎,入于坎窞,凶。”

“窞(dàn)”:坎中小穴,这是运用路途上坎坷不平来比喻所论述的事情。本段是从本篇立论的另一面来论述。《周易》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道理。此段意思是“要熟悉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若一旦掉入陷阱,是很不幸的。”这是提醒人们认识人生路途上的坎坷,要有忧患意识。

“坎有险,求小得。”

此句是承上句之意的继续。这是强调人生路途是有危险的,避免的办法就是别贪婪,应求小的所得。《坎》篇依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周易》是为“君子”讲述的安邦治国上方方面面的道理,不是为“小人”(劳动者)讲述的道理。西周后期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主子,而诸侯大夫是拥有“国”与“家”者。即实际拥有地盘的大大小小的王国。而劳动者是大大小小王国里的“子民”,即统治者施爱的对象。但大大小小的王国里都是施行的是“家长制”体制。而“君子”本身在专制下同样面临着凶险,这《坎》就是为“君子”敲响的警钟,也是警示录。这里的坎坷凶险是为君子讲述的。

“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本段已然是从“坎”的反面讲述应注意防范不幸的发生。“枕”:枕头,临近,靠近之意。此句意思“行走在这坎坷的路途上,坎坷险恶,且随时就会来到身边,一旦陷于险境,也就没有能力所用。”

《周易》作者用睿智的眼光看得人生命运上的坎坷。这种坎坷是作者从社会历史与现实所得出的,作者更清楚的认识到“坎”的社会因素。这依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为君子讲述为何坎坷险恶随时来到身边呢?在作者生活的时代里,已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官僚制度社会,而官道路途已是一个高风险的路途。因为那时,无论是周王,或是诸侯国君,都是处于家长制的政治体制。为官之道犹如“履虎尾”。作者不难从历史或现实中取得的认识经验。事实上《周易》以后的王权时代,或是后封建社会里的帝王时代,专制越来越更甚于以往。对做官的来说是“坎险且枕”,即“坎坷险恶随时就会来到身边”。这是非常真实的写照。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也从不去设计改造这条险恶之路。即不从制度上去设计改造这条诱人死亡的官道成为平坦无险的政治途径。那也许就没有了那些作福作威一显做官者与百姓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先秦,或是后封建社会;也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他们找到的是“道德自束”来规避那种风险与不幸。正是《周易》作者最早从个人品质上去修省做为规避官道上的风险的法宝。即从个人品德上的完善,而规避政治上的风险。即“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的这种道德的说教。以宣教自我内心的道德修养,来抵制外界强大的名利诱惑。也就形成了中国当官者双重人格的形成。所以才形成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口是心非者。口里说一套,而心里是另想一套;台面上讲一套,而台下是另做的一套。故靠道德说教是无法使官吏抵御世俗权利与财富的诱惑。道德治国论在专制权力面前从来就是苍白无力的,只是为统治者愚弄百姓的把戏而已。只有主体平等了,才彰显道德的功能。

“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樽”;酒具。“簋(gui)”:古代盛放饭食的器皿。“牖(you)”:古代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此处应指室内。“缶(fou)”: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

本段意思是“一尊酒,两器具的事物,用瓦器盛着,节俭而用,自己开导自己,最终没有害咎。”

《周易》作者最早给统治者设计的是从“道德”上来规避险恶,而不是从制度上去设计。这里讲的如后来道家的思想,也如苦修士的生活方式,来抵御名利的诱惑。去规避那“不做高官不害怕,不享荣华心不惊”的政治风险。单靠道德说教最终不是办法,也阻挡不了多少人想十年寒窗而憧憬那“黄金屋”与“颜如玉”的诱惑,而成为人上人。规避不是办法,直面才是出路。可中国几千年的儒者苦苦不能寻找到一条无风无险的政治途径,及长治久安的太平制度。

我们的《周易》作者只能睿智的从经验上提出这个世界上最早的“道德修省”的政治理念,来规避政治风险。这就是“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的含义。可这对统治者以道德宣教,想使他们自觉觉悟是根本不可能的。

“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盈”:引申为圆满无缺。“祗”:小丘。

本段意是“人生的路途坎坷,不能圆满;既有山丘,且又有平川,这也无所怨咎。”本句是承上一句内容的继续,也是比喻。提醒人们用平常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坎坷不平。人生的路途如同有山又有川那样。你就用平常心去看待去接受,也就没有什么不理解,或什么怨咎了。这是古人的认识论。多从自然来比类启示平衡对世间的不公,而消弭人心的怨恨。也叫天经地义的接受那不公的社会制度与人生。但《周易》并没有走进神秘主义与王权专制思想。而是以自然观来辩证的说明应客观的对待事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后封建社会里神秘主义的人生观,即为帝王社会里的等级制度寻找到一个天经地义上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理论根据。

“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这最后一段,是用事实来教育“君子”。为“君子”敲响仕途上的警钟。即在政治仕途上别贪婪,坚守本分。否则陷入囹圄,不幸真的就出现了。

“徽”:三股线和成的绳索;捆绑。“纆(mo)”:绳。“徽纆”:用绳索捆绑。“丛棘”:古代拘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棘堵塞,犯人不得脱走。这一句是说“等到用绳子捆绑着,放到拘禁犯人的地方,三年不能获释,岂不就凶险了。”

本篇依然是为君子写的警示与告诫。但具有普片的教育意义。既是人生的忧思录,又凸显着强烈的人生忧患意识。

本篇主要是为“君子”讲述政治仕途上时刻警惕莫陷入“坎窞”之中的告诫。为了规避政治上风险,要时刻坚守信念,即以爱为准则,就避免灾难临头,身陷牢狱。《周易》每篇都是警示之作,既带有忧患意识,又是为人生树立信仰的标杆,并为人生指明着路途。

《坎》文如诗的句子:

有孚维心

行有尚

入于坎窞

坎险且枕

入于坎窞

樽酒簋贰

纳约自牖

坎不盈

低既平

系用徽纆

置于丛棘

三岁不得

三十、《周易》第三十篇《离》文,为君子讲述提高警惕,保卫家园的道理

(原文)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履错然,敬之,无咎。黄离,元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耊之嗟,凶。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出涕沱若,戚嗟若,吉。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译文)

“三十、依附,利于未来,通达顺利。饲养母牛,带来丰余吉庆。

踏着规范的步子,遵循着这生活,就没有什么过失。依附着这大地,始终吉利。太阳西斜离去的时候,不敲击瓦缶巡逻,会使老人们担忧叹息,将会有凶险发生。突然遭受袭击,焚烧,杀戮,一遍狼藉。劫后痛哭流涕,愁苦不展,唉声叹气,痛悔么及。(经过血的教训,加强防范)出现了好的局面。君王派兵出征进行了清剿与讨伐,并嘉奖了那些除去首恶的立功者,以及捕获了那些不正和从事劫杀抢掠的丑恶者,消除了灾患。”

(解读)

“离”指离开,背离;又指附丽,依附之意。这里应指“依附”之意,即依附、依靠国家的意思。“畜”:蓄。“牝”(pin):母。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这《离》篇的立论内容,其意是“有了依附,未来就有好处,通达顺利;饲养母牛,会带来丰余吉庆。”

为什么有了依附和饲养母牛,会带来好处呢?通过本篇内容就知道,百姓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即本篇最后所讲的君王出师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生存的安定,不受侵害的保障了。再一是,还要大力发展经济(即养母牛),也是保障的根本。这就是本题目所立论的内容,也是本篇所立论的内容。

“履错然,敬之,无咎。”

“错”:更选,交错。“然”:这样,那样,对等。“履错然”是指按部就班的意思。“敬”:慎重。本段意思是“踏着规范的步子,遵循着这生活,就没有什么过失。”

“黄离,元吉。”

“黄”是比喻大地之意。“黄离”指大地是人们的生存依靠,依附的根本。前一句讲的是要有生活准则与依附;本句则是讲要有依靠的根本,才能“元吉”,即再好不过的结果了。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耊之嗟,凶。”

“昃(zè):太阳西斜。“鼓”:敲击。“缶”:瓦器。“耊(dié):老人。“嗟”:叹词。

本段意思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不敲击瓦缶而歌,会使老人们担忧叹息,将会有不幸事情发生。”这里是讲要提高警惕,防备村庄遭受袭击,这说明《周易》时代是个不安定的社会,正符合西周后期的时代背景,那是个诸侯纷乱的时代。一个地方或村庄,要靠自治联防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否则就会遭受到匪徒突如其来的袭击。如果村庄放松了防备警惕,就有可能遭受到烧杀抢掠。如同上世纪的军阀混战时期,土匪横行,袭击村寨,杀人放火,抢夺财产,是时常在一些地方出现。《周易》时代的村庄也面临着这种局面。所以太阳落山时,就要有人敲击瓦器,站岗放哨,否则就要遭受不幸事情发生。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本段是承上段的继续,因放松了警惕,终于招致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的偷袭,焚烧,杀戮,是一遍狼藉”。这正是没有做好防备工作,才出现了惨痛事情的发生。

“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出涕沱若”:泪如雨下。“戚”:忧伤。“戚嗟若”:忧戚叹息。

这是劫后余生的痛苦反思。本句意思是“痛哭流涕,愁苦不展,唉声叹气,悔恨莫及。”然而本段最后出现了一个“吉”的判词。这只能是劫后余生者,有了血的教训,有了反思,提高了防备的警惕,避免再遭袭击。以及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加强了治安的防范与打击。结果就是向着好的局面发展,自然用“吉”来表示。

“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这最后表述的是,确实“引起君王的重视,派出军队进行了清剿与讨伐,并嘉奖了这次清剿中斩杀匪首的那些立功者,以及捕获了那些不正和从事劫杀抢掠的作恶者,消除了灾患。”

本段里的“匪”是指行为不正的人,“丑”是指丑恶者。这里的“匪”与“丑”,是指那些抢劫杀人越货的坏人。

本篇通过讲述一个村庄遭受到一场浩劫,以此论证百姓依附国家的道理。在西周时期,随着诸侯之间的摩擦,上升到战争,并且外有方国的侵扰,不难想象社会治安是非常脆弱的,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宁,随时都有像本篇描述的那样,遭受突如其来的烧杀抢掠的灾祸。这种情况自西周后期的中国历代王朝在走向衰落时期都不曾中断过,就是上世纪的前半叶,一些山区农村,与《周易》里描述的那样。因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土匪横行的时代,一个村寨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土匪的偷袭与烧杀抢掠。读读《周易》这篇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为了避免灾祸的发生,村民不但要加强防范,而且更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保障。作者强调的是,国家是百姓依附的根本,是安宁的保障,这是本篇论述的中心。而本篇的立论里还提出了一个理念,即饲养母牛,这是寓意着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也是消弭灾祸的一个根本之一。因经济发展了,百姓也就安居乐业了。总之,本篇依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

《离》文如诗的句子:

日昃之离

不鼓缶而歌

则大耊之嗟

突如其来如

焚如

死如

弃如

出涕沱若

王用出征

有嘉折首

获匪其丑

三十一、《周易》第三十一篇《咸》文,为君子讲述男女相恋,和谐恩爱的道理

(原文)

“ 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其拇。咸其腓,凶。居,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贞吉,悔亡。撞撞往来,朋从尔思。咸其脢,无悔。咸其辅、颊、舌。”

(译文)

“三十一、相悦和谐,通达顺利,有利事情顺利的发展。娶妻吉祥。

相悦感触恋人的手指头。相悦感触恋人的小腿肚,却招来了对方的怪罪,而相隔了一段时间,就又好了。相悦感触恋人的大腿,刚一感触,恋人离去,是感到了羞涩。后来很好了,恋人的悔恨消失了,双方达到了你来我往,难舍难分,朝思暮想的地步。相悦感触恋人的脊背,也不再不高兴。双方相悦进入了热恋中,感触恋人的腮帮,脸颊。”

(解读)

“咸”:和,周遍。《易传》释为“感”。

“咸”在本篇是“愉悦和谐”之意。这是指男女交感意思。现在的话叫“恋爱”。

本篇题目是:“咸,亨,利贞,取女,吉。”

“取”:娶妻。“女”:妇女。题目虽是通过娶女的交感和谐来立论,实乃是寓意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境地。

“咸其拇。”

“拇”:拇指。此句是本篇第一段内容,是从相悦一下恋人的手指头谈起。这是男女交流感情的开始。男人初和恋人在一起时,男友主动摸一摸女友的手指头,是为了拉近两者的情感距离。这是愉悦对方的一种表现。这里的描写是无声胜有声,这男方主动地去拉一拉女方的手,但对方没有反应。即本句子里没有出现判词。女方是高兴或是不高兴没有表示。而男方却有点得寸进尺了。

“咸其腓,凶。居,吉。”

这是承上句的继续,男方以为对方没有反对,就抚摸愉悦对方的小腿肚。这一下使对方很是不高兴。“腓(fei)”:小腿肚。“咸其腓”:指抚摸她的小腿肚。其结果是“凶”的判词。而这里的“凶”不是出现了什么凶险,或不幸的事情。“凶,吉”而是对行为正确与否的表述,只因那时所造的字词很有限的缘故所致。这里的“凶”是指男友抚摸女方小腿时女方不高兴的表示。男友见女方对其摸摸手指头,并没反对,就得寸进尺的抚摸女方的小腿肚,却遭到了女方的反对,这就是“凶”的含义。“居”:指久之,相隔一段时间。本段意思是“抚摸女方的小腿肚时,招来对方的怪罪,相隔一段时间,两人又好了。”男女交往恋爱的事情确实是这样,相见时拉一拉手或许可以,若初次就抚摸对方的小腿肚,就有点过分了。双方还没有建立起足以信任的基础,会遭到对方的反感。但相隔一段时间,两人又到一处,就和好了。即把上一次不欢而散的事也就忘掉了。

“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股”:大腿。“执”:捉拿,握持。“随”:跟随;引申沿着,顺着。“往”:离开。“吝”:羞涩。

本段意是承上段之意,接着进一步的讲述。一对恋人过了一段时间,又相见了。到了一起,男的又动起手脚,去抚摸女方的大腿,并且很觊觎。这一下女子感到十分羞涩,不好意思的离开了。但不是怪罪或气恼的走开。这说明女子虽羞涩的走开,而不像上次那样“凶”的表现。故到这一段内容的描述,就出现好的转折,表示男女之间产生了爱情,双方达到了相互思念的地步。

“贞吉,悔亡。撞撞往来,朋从尔思。”

“贞吉,悔亡”:是说“后来很好了,女子没有了悔恨。”结果就出现了“你来我往,难舍难分,朝思暮想的地步。”这就是“撞撞往来,朋从尔思”的意思。这如诗之美的“撞撞往来,朋从尔思。”有点《西厢记》里“风吹竹影动,疑是丽人来”的张生思念崔莺莺的那般相思情了。

“咸其脢,无悔。咸其辅、颊、舌。”

这最后一段是描述相恋的一对,经过一段交往,终于进入了热恋的高潮。“脢”:脊骨肉。“辅”:腮帮。“颊”:脸颊。这一段意思是“抚摸女子的脊背,也不在悔恨。亲吻恋人的腮帮,脸颊。”

本篇是通过对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的描写,寓意和谐的道理。这里的语言质朴,不加掩饰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西周时期男女之间优美的爱情画卷。本篇同样是“乐而不淫”。也不同《诗》里的《关雎》一诗,《关雎》是诗人对爱情的憧憬与赞美。而这里的写作,是通过男女肢体上的不断接触的描写,表达女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及情感世界的表露。这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而《关雎》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咸》篇是作者通过一对恋人的恋爱过程,最终走向美满和谐的情爱殿堂,来象征应建立起美满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男女情感的建立,走向婚姻和谐有着社会及家庭上的重要意义。作者如此洞察女性世界的变化,这可是最早对情爱心里的描述。即使几千年后的今天,女性心理没有多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使女性有着含羞与矜持的一面。在《周易》时代同样表现出了女性矜持与柔美的一面。说明那个时代女性已受到妇德文化的灌输与影响。而《周易》里的《恒》篇就是专对妇女的道德而论。这是紧接着《咸》文后的文章。

总之,《咸》文是通过一对恋人(恋爱过程)交往的肢体上接触的描述,寓意“和谐”的道理。本文而不单单是讲男女交感,而是通过男女交感事例来比喻掌握建立一种和谐的道理。《咸》篇整文就是个隐喻。

《咸》文如诗的句子:

咸其拇

咸其腓

咸其股

执其随

撞撞往来

朋从尔思

咸其脢

咸其辅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丹武双绝 她是剑修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我在妖界努力上岸 权力医途 寻忆:武灵天下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道士不好惹 我的书屋通古今,娇养脆皮王爷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急!全世界都知道我养了五条鱼 
经典收藏灰烬领主 巨龙:我的两个龙妹一蠢一屑 我在崩坏世界苟到末日降临 嫡嫁千金 万界征服系统:我是大魔王 洪荒:我镇元子才是地道之主 赘婿神皇 明日方舟之铁与血 系统:没有资源?我直接无限复制 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 行走在诸天万界 天武神帝云飞扬林雨初 一部帝经镇万古 神魂丹尊 御兽仙尊 全民求生之超凡领主 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忍界解说员 污蔑我玷污皇嫂?我直接假戏真做 我有一剑 
最近更新返龙 我以为我的老师是好人 时间的轮回 无限沸腾 精灵童话诗集 北域战记 气域传说之战神再起 五行真经 沧澜仙魔录 创造源 别动这个剧本 魔界龙羽生 于彼天逍遥 神源录 绝域凡仙行 魔起苍山 斗皇传说1双神风云 圣元纪事一双华传奇 银霜领主 瞎子背剑,举世无双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