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首页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的修炼时间和人不一样 陆地剑仙:剑阁守剑八十年 神印王座 修仙:我的小法术能稳定升级 长生:一曲唢呐,送葬诸天仙帝 武映三千道 被女帝师父嫌弃的我,竟举世无敌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我的御兽真不是邪神 神剑无敌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周易大发现》(四十九)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五:发现了《周易》学术

第三章:《易传》对《周易》的学术研究

第二节:《易传·彖》对今本《周易》的解释

那么按今本《周易》读本里《彖》文排在最前,我们就先引述《彖》文来看是如何解释所谓《周易》每一卦的基本观念的。

《彖传》是随今本《周易》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条,四千多字。所谓释六十四卦之卦名和卦象及卦辞,在今本《周易》与《易传》被尊奉为\"易经\"后,《彖》是附在今本《周易》卦辞后面的。

\"彖\"是什么意思呢?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刘辙曰:“《彖》者,断也。”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褚氏、庄氏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彖》也。”

我们看《彖传》的内容。

“《乾》:(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坤》:(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

《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未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从《彖》内容来看有取象说和阴与阳说法,及“位”说。那么《彖》是何时产生的《周易》学术文章?现人们认为《彖》是解释《周易》卦名与卦辞的,因今本《周易》格式是:卦符号十卦名十卦辞十爻辞。那么,我们知道春秋《周易》文本格式,虽没有改用数字做爻题,但每篇也已分为:符号十名称十准卦辞十繇辞。《左传》里记载春秋时期也有以\"取象\"卜筮和说理(即“象理”的出现),从《彖》文里并不涉及《周易》格式内容,是不是以春秋文本《周易》做为研究对象,已无法考证。但《彖》文已从\"取象\"、\"阴阳\"、\"天道地道\"、\"圣人\"、\"消息盈虚\",及“位”(爻位)等说法,应该是对今本《周易》产生的学术,应是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产生的。虽然帛书《易传》里不见有《彖》,唯此就证明《彖》文是西汉前期产生不妥的。

无论今本或是春秋本《周易》里的《乾》,都有一句卦辞是“乾元亨利贞”。我们看《彖》文是如何解释这句话的。

“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姓名。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译文):《彖》说:“伟大啊天道!万物依靠它开始产生,它统领着天。云雨运行甘霖散布大地,众多物种生长变化形成新的形体,日月周而复始地运行,六位各居其位季节形成,季节轮流交替及六龙运行在驾驭天道变化。适应天道运行变化,各得其属性之正。天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太平景象,乃能普利万物。天道始生万物,万国都可以获得安宁。”

这就是《彖》文对《乾》里所谓的卦辞和全卦的解释。这做《彖》者是多么的诗意啊,四言绝句,读来朗朗上口,真美文也。

不过这《彖》文说的真的就是“乾、元、亨、利、贞”及《乾》卦内容的基本观念了吗?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因为历史上本没有对《周易》一书真正的解读清楚过。无论如何解释也就没有人质疑过,因为无法质疑。就是现在所出的众多对《周易》的注释本并没有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读出过逻辑性。自然把每篇文章注成的是头上一句,脚下一句,让人读来不知所云是何。读不出逻辑性自然就认为是堆砌的占卜辞。就是这《易传》进行了一番解释人们还不明白《周易》是什么,否则现今的众多学者不会一口同声的认为《周易》原本是占卜(算卦)之书了。

就拿这附在《乾》里的《彖》文来说吧,说是解释“乾、元、亨、利、贞”的。那么《彖》文说的,是否就是这所谓卦辞的含义呢?

我们还记得《左传》里记述的春秋时期穆姜也曾对“元亨利贞”从四德上进行过一番论述。虽说这《彖》文并不是从“四德”上来解释所谓《乾》的卦辞,可《彖》文像《诗》句那样四字一句的格式与音韵。且气势磅礴,从天,万物,龙,云雨,道,性命,万国等来论述了一个天地神话与人间的大道理来,真是天马行空般的语言。但到底说的是什么呢?阐述的是个 什么逻辑关系呢?这似乎与“乾亨利贞”没有什么关系。而《乾》内容里也却有\"龙\"字,不过那是以龙比喻事理,也是让君子学\"龙\"的变化之道。

这《彖》文能认为是解释“元亨利贞”的吗?是《彖》文作者通过这几个字而联想出自己要表述的思想与道理吧。但这种道理似乎太深太神了。不过这《彖》文通过对所谓的“乾卦”与“卦辞”类比联想发挥出的一番道理决不是回答《周易》是如何算命,还为什么能算命的。而是从义理中联想发挥出一番新的义理而已。这就是有学者认为的中国文化超越的一种方式,在解释经典时发挥出新的哲学思想来。《彖》文作者是通过今本《周易·乾》卦名取象“天”与内容而生发出的一番天道思想。认为《乾》卦符号代表天的象征。在春秋时期史巫就是通过八卦取象卜筮。“三”画为乾卦符号取象为天。《彖》文作者看到《乾》卦名就联想到天,又见《乾》篇里的“龙”字又联想在天上的云雨,并从六个爻位、联想到“六位时成”。但《乾》篇只出现了五次龙,即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群龙。而《彖》文作者还认为有“跃龙”,就联想出“六龙以御天”了。这种生发出一番道理的思维方法,似乎与《左传》里的卦例中的断卦联想类比思维方式一样。都是通过类比联想来推论出一种认为的“理”来。不过《左传》记的是比类出的卜筮人事吉凶的“先知来”,而这里是联想出天道来,两者是有区别的。通过《乾》以类象为“天”,而又通过“天”联想出一番道理。这种比类联想出的道理之间是没有逻辑关系的,既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而是比类联想出的东西,这正是原始思维的连续性。这是思维方法与习惯所造成的这种推论,无论占卜筮问还是言说天道理论。

《彖》文作者通过《乾》的取象与《乾》里的文辞而阐发出一番天道之理,这与原创《周易》里《乾》篇本义就不是一回事了。当然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而《彖》文的确是从义理角度阐述《乾》的,只是已与《乾》的本来意思不是一回事了,已超出了《乾》文的本来意思。这正是所谓中国传统注疏学上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创新学说大多是通过“注疏”而阐发出来的。《彖》传并不是注释《周易》里的文词字义,而是在“疏解”过程阐发出一种新的学说。

《周易·乾》文原本无天道思想,《乾》文出现一个\"天\"字,是以\"飞龙在天\"做比喻事理,不是讲天道思想,也与后出把《乾》按八卦取象为\"天\"不相同。

《周易》第一篇原初并无篇名,自然也没八卦取象一说,“乾”做为篇名是后人从《乾》文首字抽出的(先秦文本里应是“健”)。《乾》题目内容是“元亨利贞”。篇名和题目内容构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题。“乾元亨利贞”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是“君子应自强不息,就通达顺利的发展下去。”《周易》里的“乾”并未表述或象征为“天”,从“君子终日乾乾”(帛书为“君子终日健健。”),这“乾”是指自强不息或努力进取之意。即君子应具备一种精神。“贞”也不能看做是贞卜,这里的“贞”与甲骨卜辞上的“贞”其意是有区别的。甲骨卜辞上的“贞”是向卜史问卜的人,即称“贞人”。“贞人”多是代王去问卜的官。“贞”的初意有着对未来事情,或未知事情的问询之意。故《周易》一书里的“贞”不是问卜的意思,而是“未来,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时期,语词还不发达,字的借意是惯例。《周易》里“贞”是指对未来,前景趋势的看法。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乾”文的内容是讲“君子”之道,即为有国有家者讲为政之道,或叫统治之道。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上的比喻,其结果是“有悔”。即免于“有悔”,作者的政治向往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个人角度理解,即在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龙有悔”。而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么,就是象征国家(诸侯国)间应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现群龙”(隐喻众诸侯国),“而没有首领(隐喻着都不争当霸主)才吉祥太平”,来表述其政治观。

《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所论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即“天下”如何来治,有什么人来治的问题。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把脉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群龙无首吉”。也隐含着反对霸权,向往的是“君子”之间和平共治,达到天下太平。

所以,我们看到《彖》文所对《乾》名取象,卦辞内容做的解释,自然与《周易·乾》的本初之义不相同,只能说是随着时代新的思想学说而发展了《周易》的新思想与新学说。

我们再看附在所谓《坤》卦辞后面的《彖》文,又是如何解释《坤》的。《坤》是原创《周易》一书的第二篇文章,后被所谓的“坤卦”里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文对这些话是这样的解释:“《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明,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彖》曰”同样是四言诗句,一样是通过《坤》卦的取象为“地”,而阐发出一番新义,是从天地中阐发出儒家的道德文章来。通过“地”而类比联想出人世的道德。《彖》文作者是通过《坤》类象为“地”,又见得《坤》句首里出现的牝马(母马),也就通过“地”与“母马”在一块类比联想出人世上的道德思想来。这种发挥虽然不再是《坤》篇里的本义,但毕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而是从义理阐发出新的义理来。

本身八卦取象本不是《周易》里的原创,用取象来阐发《周易》本身就是错误的认为,如同用装酒的外在包装形质与解释酒的质量内涵,岂不大错特错。这《彖》文是通过取象与今本《周易》卦辞文而阐发出一番新理论。

从《乾》、《坤》两篇《彖》文来看,已显现的是以“天道”而比类“人道”秩序观念。这《彖》文里已经有了“天尊地卑”的理论萌芽。你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一个是“顺承”。把“天地”上抽象的道理套到人类社会上,就成了天经地义上的道德准则。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用母马来和大地类比,大地与母马都应是柔顺的,是“乃顺承天”的。这《易传》是一点一滴的变成了为王权专制寻找到了“合理”的理论根据来。这《彖》文的背景是符合战国后期王权思想上升的时代。

而原创《周易·坤》文说的什么?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履霜,坚冰至。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誉。黄裳,元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利永贞。”

虽然《坤》里并没出现\"地\"或\"土\"字,西汉早期时的帛书《周易》里还不是写为《坤》,而写为《川》。自然\"川\"与土地有关的,我们常形容大地为\"一马平川\"。

《坤》是《周易》里的第二篇文章。《乾》篇是讲述“君子”之治,突出的是人的主观性一面。而《坤》是讲人与大地的关系,突出的是客观自然的一面。《坤》篇的内容,围绕着大地这个主题而阐述。从对大地的歌颂,而引向对君子的教育,让君子学大地一种厚德载物的美德。

《坤》已然是通过比喻寓意事理,用牝马来比喻大地。我们现在唱“大地啊,母亲”,也是比喻。《周易》里的《乾》与《坤》篇,都是在用比喻说明事理。而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事理,也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出的文章内容,是有中心,有目的,有寓意的,而不是堆砌的占卜辞。只因在那个时代里的语词太简单,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难免对那些过于简单的文句,在理解上出现歧义。但对一部政治哲学书,理解成卜筮书,就不可思议了。

《坤》篇虽是讲大地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把大地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的,如地理学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种研究。而这里是用大地之理,让君子从中明白一番政治道理。“君子”可由“履霜坚冰至”里得到启发,是讲述了一个见微知着的道理。又通过对大地无私美德的赞颂,来启迪“君子”效法学习d地的品质精神。“君子”应有一种涵养,韬光养晦,不追求名誉。既没有过失,也就不会祸及殃身。以牝马柔顺之美,来启迪“君子”做事谦和,才能达到成功的境地。

《坤》文不是用来算卦的,《彖》文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都是在阐述义理。只不过《彖》文是在借着《周易》被后人添加上的八卦取象与《坤》里的文辞而发挥出儒家的新思想。

《周易》本非筮卜之书,那种把《周易》说成是筮卜之书,而把《易传》说成是改变了《周易》卜筮变成哲学,本身的这种说法,是不知《周易》哲学内涵的谬说。

你看这《乾》、《坤》两篇里附着的属《易传》的《彖》文,是否是在解释的算卦吗?若不是那样,就不能认为《周易》是占筮的书。若说是解释《周易》是如何算卦的,但通过这《彖》文来看那里是解释算卦的呢?但学者们还为何认为《周易》原是西周的占卜书呢?那么当今的那些大学问家是如何研究学习《周易》一书的呢?我们从《乾》、《坤》两篇附后的《彖》文来看,确属从义理上来阐发《乾》、《坤》两名称和所谓卦辞的义理观念。不过是增添出了“象理”,即以八卦取象解释今本《周易》,当然是与《乾》、《坤》两篇的本义不相符而已。这说明《彖》文作者本身看到了《周易》文辞是讲义理的,如同孔子看懂了《周易》那样,所以《彖》文作者也是从义理上去阐发《周易》,并不是在解释或解答如何占筮的。

《彖》文是通过《乾》、《坤》卦符号上的八卦“天”“地”取象,而阐述天地间的道理。阐述天地的道理目的是类比人世的道德政治。《彖》文共有六十四段,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阐发,无论从卦符号上取象阐释出的道理,或是从所谓卦辞上阐释出的道理,总体上是取其“德义”思想,这是受到孔子的“德义”思想的影响,是在“德义”思想上又进一步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彖》文作者在解释所谓《周易》每卦里的挂名卦辞时,采取的是“八卦取象”及“刚柔阴阳”等说。但这些新的概念,不是《周易》原创里的东西。

“八卦取象”最早出现在《左传》记述的春秋时期筮卜例子,“刚柔”应是阴阳学说的前奏,是阴阳同义词上的称法。这也证明《彖》文应晚于《大象》文,《大象》文里没有出现“阴阳”的说法。“阴阳”学说流行于战国晚期。

如今本《周易·履》,所谓的“卦辞”是“履,虎尾,不咥人,亨。”而《彖》文说:“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这《彖》文出现的“刚柔”之说,是通过画符号(在《彖》文作者时代,无疑已称“卦画符号”了)上下卦象,而引出的刚柔或阴阳的说法。前面说过“八卦取象”在春秋后期广泛的运用于筮卜中类比联想附会人事吉凶,即算卦的那一套学问。而《易传》也始终没有摆脱“取象”思维。因八卦取象是类象思维,是原始思维的孑遗。

《易传》文章多是用八卦取象来阐述今本《周易》。如《履》里的“六联体”画符号已被卦学附会上了八卦取象。这个符号里的上三画为八卦里的“乾”卦符号;而下三画为八卦里的“兑”卦符号。八卦里的“乾”取象为“天”,而“兑”取象为“泽”。而兑卦符号里有这种符号(即“— —”与“—”)便赋予上阴阳属性。那“乾”卦符号则是“阳”的象征,也叫“刚”。而“兑”里的符号(“— —”)有“阴”,也称“柔”。而这些内容说法都不是《周易》一书里原创的东西,是《周易》一书之后生发出来的学说。《彖》文的作者就是看见《履》卦的符号,从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取象及阴阳属性又转变为刚柔来解释《周易》了。这虽没有背离义理以释《周易》,也不是从筮卜上来讲《周易》的,但难免听起来是牵强附会的。

这《彖》文作者在“疏解”《履》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 ”的含义时,《彖》文作者通过产生的卦学说法,按卦画符号的两种取象一个是刚,一个是柔来阐发。《彖》文作者就认为“履虎尾,不咥人”的道理是在于柔履刚也,是柔处在下位,对上位的乾刚,以和悦的态度去对待,即“说而应乎乾”结果。这里的“说”是通“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以柔克刚,所以才踩着老虎尾巴,反而老虎没有咬你。《周易》里的“履虎尾,不咥人”同样是比喻,用老虎比喻君主,让君子时刻小心伴君如伴虎的处境。而《彖》文作者也许看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但却从卦画取象的刚柔来阐发一番道理,又引申出新的理论事。“‘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这恰恰与《周易》里含义翻了个个,这是为帝王履君位彰显的理论依据,与《周易》里讲的意思正相反。《周易》里给君子一种忧患意识,警惕伴君如伴虎,如何伴君不伤害自己。而《彖》文按《履》卦取象已生发出帝王居刚中正之位,就没有什么不安的,自然是光明的。这是为帝王唱赞歌了,与《周易》的时代背景不相同了,其产生与《周易》时代相远了。不过这当然与占筮是不沾边的,那里是讲卜筮的呢?怎能是学者们所认为的“《易传》是一点一滴的在改变《周易》占筮一书为哲学的过程”呢?

《彖》文解释一个“亨”,而引发出“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的这番大道理,这已经是发展了《周易》义理,而不是解释《周易》的本义。这履帝位反眏了战国末期帝王思想上升的时代背景。总之,如何也看不出是筮卜的说法呀!这分明是以义理阐发《周易》里的义理。正因《周易》不是占筮之辞,是义理文章才能够从义理中引申发挥出新的义理来,若是占筮之辞无论如何引申发挥能发挥出哲学思想吗?当今那么多的占卦算命书为何不去发挥出一套哲学思想呢?不过《彖》文作者发挥的是儒家的新学说,即与《周易》本义不相符。

再如《泰》:“( ) 泰,小往大来,吉亨”。这是今本《周易》里《泰》的卦符号(因这个“六联体”符号无法打出)、卦名和卦辞了。而《彖》文是这样解释的:“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这《彖》文的作者是按《泰》里的画符号被“卦学”赋予的八卦取象,又被后来阴阳学说赋予上阴阳属性,来释“泰,小往大来,吉亨”这句话的。

这是通过画卦符号里的取象与阴阳之分而阐发出后儒家的思想来。这种解释被称为“训诂”,“训诂”不好理解,最恰当的说叫“望文生义”。看到这个“六联体”符号和“小往大来,吉亨”,就联想发挥出深奥的意思来。这种解释实际与原文的意思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现在人是没有古人的那种“解释”本事,从“泰,小往大来,吉亨”而生发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种道理来。现在人若也像古人那样的“解释”,那才叫神经病的,人们都会认为那叫胡说八道。

而今是去解释字词的含义,再翻译成白话文,那才认可为解释。至于对古代文章句子去讲述与评论那是另一方式的文学体载。但这《彖》文既不能认为是解释,也不是读后感。而这正是古人在所谓的注释经典时阐发新的思想学说的一种方式。也别以为古人是胡说八道,从一个所谓的“卦画符号”就能联想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以至于从天地交之理套比到人世间的“君子”与“小人”道长与道消上来,这正是古人一种推理思维方式运用。传统上的认知方法,就是一种类比联想思维。

这里通过《泰》里的“卦画”符号中的“乾”、“坤”(八卦取象)两卦符号所象征的“天”、“地”取象来类比推理出一番道理。而这种得来的理论,并不是逻辑推理出来的,而是感性的比类认识。这就是用天道观来比类人道秩序。

我们知道在《荀子》里已进行过理性的启蒙,即所做的贡献是天人分离思想。可这《彖》文里的意思更符合秦汉之际的时代背景,讲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彰显神秘主义思想。

《彖》文作者用今本《周易》里的八卦“卦象”与“阴阳”学说而生发出的一套理论,人们不但没有质疑,而且还认为是那个理。这种学问传统上也就习惯的被接受。且不说这《泰》篇里的“小往大事,吉亨”本身就不是通过画符号的象征而产生出来的文章句子。而后人则用八卦符号取象去解释《周易》里文辞,自然是阴差阳错及南辕北辙。

《周易》原创这句话本是另有一番意思,可作《彖》文的作者是见卦画符号而按后来发展的“卦象学”与“阴阳”学说而释论这句话,本身已与《周易》里的原文意思不相符的。完全“训”出一番新理论来。这其实是叫“望画生义”的典范,一套“卦学”上的六十四卦画符号可以生生不息出很多后封建社会里的理论来。后封建社会里产生的“易学”内容无不从“六十四卦画符号”里生发出无穷的学问来,至到今天已然生生不息。这是望“画”生义的传统没有断裂的表现。今天的说什么“立体易”、“科学易”、“基因易”等,都是抱着“六十四卦画符号”而“望画生义”而已,实乃与原创《周易》一书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一则笑谈,可用来对比理解《易传》里一些文章所谓解释《周易》的方法。

2009年10月27号下午,看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有一则访谈,是网上传说重庆某县某镇有一个卖“后悔药”的神医。记者去到那里采访,所见是一位四十多的女盲人,在镇上自家的门面房里为人治病。因名气大,成为神医,找她看病的人多时每天三四百人,一些远道而去的看病者,还得在镇上住上三四天时间,才能排到看病给药。那位为病患者看病的女盲人,本身是一个文盲,更别说有什么行医执照了。那号称“神医”的女盲人卖出的药也不贵,每副4.5元,是三种草药,无论何病都这三味草药。还有用矿泉水瓶装的水称是“神水”,也能治病。还有被那个叫刘太菊的“神医”用手画过的鸡蛋,称“神蛋”,吃了也能治病。这叫刘太菊的女盲人用这种方法,却也发家致富了。能在镇上有临街的门面住房,说明是当地的富户。当地的群众也认为叫刘太菊女人看病是假的,但是还是认为人家该发财。

记者见到刘神医家满墙上挂着不少病人送的锦旗,其中有这么一个锦旗,把中国的古代神医华佗和国外在护理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南丁格尔写到一面锦旗上以表达刘神医有华佗之医术,南丁格尔之情怀。而记者问“神医”刘太菊知道不知道南丁格尔,南丁格尔是干啥的?刘神医翻翻眼,想了想说道:“‘难’,就是他有难治的病,不好治吧。‘隔’,就是隔着很远的地方。就是很远的地方隔着山,我就能给治好,一个电话过去,就能治好那病”。此说一出,不能不让记者感到惊奇(看这个报导的电视观众肯定也非常惊奇)。一是刘太菊解释记者的问话使人惊奇;二是刘太菊的医术让人感到惊奇。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治好那隔山之远的难治之病。至于解释记者提问的“南丁格尔”,这个“神医”刘太菊的回答恐怕一般观众并不在意,而刘神医回答记者提问的“南丁格尔”是干啥的,就是典型的“听音生义”的解释法。刘太菊本身就不知道“南丁格尔”是啥,自然不懂装懂,按听音根据自己的日常认识来解释一番。若咱们都不知道南丁格尔是一名英国的女护士并且是近代护理学与护士教育的创始人的话。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南丁格尔是干啥的,不也就不太在意刘神医所答的有无道理。

而古代历史上不少解释《周易》一书的“易学”文章就是望画生义(卦画符号产生的学说)的东西,与这则“听音生义”有类似的道理。正因很多人并不懂得《周易》一书的实质含义,那些解释《周易》一书的“易学”文章的作者本身也没有真正弄懂《周易》原文的意思,就望画生出意思来。而不懂《周易》的读者看到那些“易学”文章还能认为说的是对与错呢?

现如今学者共识《周易》文辞古奥难懂,说明是弄不懂。既然弄不懂,那么谁怎样解释就无法提出质疑了。正如刘“神医”为记者解释南丁格尔时,是听音出义。可我们已知道什么是南丁格尔,才认为刘“神医”的说法成为天下笑谈,若都不知道“南丁格尔”是什么时,还能认为刘“神医”回答的错误吗?可笑吗?

《彖》文作者解释《周易》虽然没有背离从义理角度出发,总之并不是解释什么占筮之辞的,只不过《彖》文作者运用的是八卦取象及阴阳学说来解释《周易》时发生出一套儒家的道德政治理念来,但已加杂着神秘主义思想。

《彖》文作者目的是从解释《周易》过程中建构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好处是《彖》文作者并不是通过解释《周易》在回答如何占筮,还是讲占筮的。但流害是用八经卦取象和阴阳学说去解释《周易》,已不是原本《周易》的意思了。一是那种解释本不与《周易》原意相符合;二是为以后解释《周易》埋下了恶果,这恶果就是使后来解释《周易》越来越偏离了《周易》的本义,也正是后封建“象数易学”的甚嚣尘上。这恶果变是一连串的《系辞》、《卦说》、“象数易”、“图式易”等。把《周易》解释的越来越不是《周易》了,《周易》越来越被神化了。也把《周易》的本来思想彻底的埋葬,《周易》变成了后封建社会意识领域上政治需要而任意拼对的魔方。

我们前面所引述《彖》文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已经清楚的看到《彖》文作者是从义理上阐发《周易》的。《彖》共有六十四段文,在所谓释《易》(《周易》)上采取用分解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卦取象。即取象和刚柔、阴阳、天道、爻位等说,而产生出新的儒家道德政治学说。所谓的这种解释不同于现代解释古文的那种做法,给一些难字进行注释,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当然《彖》文也有对所谓的卦名进行字义上的解释)。这《彖》文被所谓的解释《周易》,实际是一种学说的新创立,只不过是在解释经典过程中产生出来。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而已,学术上称其为“微言大义”。

总之,《彖》文在所谓解释《周易》时,作者是紧跟时代理论步伐,运用时代的新学说来阐释今本《周易》,从中阐发出新的思想。但决不是从卜筮(算卦)辞中阐释出哲学思想来。是从《周易》的文辞义理中阐释出新的政治理念。只不过是从今本《周易》里那套卦符号里八卦取象(即“象义理”,以八卦取象产生的学术道理),及辞理(从所谓的卦辞里阐发出一凡道理)相结合而阐发出帝制里一套新理论,已不是原创《周易》一书里的义理阐释。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丹武双绝 庶子夺唐 她是剑修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学霸:回到初中当卷王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龙武帝尊 寻忆:武灵天下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权力之巅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绝世战神赘婿 
经典收藏灰烬领主 我在崩坏世界苟到末日降临 嫡嫁千金 长生:一曲唢呐,送葬诸天仙帝 万界征服系统:我是大魔王 护短族长,族中量产气运之子 国运之战:我以妖族镇诸天 洪荒:我镇元子才是地道之主 邪道飞升:从炼蛊开始 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 天武神帝云飞扬林雨初 影视:流窜在诸天的收集员 御兽仙尊 全民求生之超凡领主 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艾泽拉斯战纪 忍界解说员 污蔑我玷污皇嫂?我直接假戏真做 国王 一代天神,系统签到无敌,我怕谁 
最近更新返龙 时间的轮回 五行真经 沧澜仙魔录 后室之UT大酒店 神羽魅影 纯阳圣体 我的徒弟全无敌 不跪即是神 绝美人鱼穿斗罗,男主们排队求宠 两色弈 系统给我整成了个树 剑仙在上 武晴天的另类漂流 噬天棺 昆仑道门 恨别亦难 灵无限 我摆烂后,仙子追夫火葬场 飞向归墟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