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首页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嫡嫁千金 万相之王 玄幻:无双皇子,征战诸天! 我!反派家主,开局剜瞳 开局金风细雨楼主,一刀惊天下 万古神帝张若尘最新章节列表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太上武神诀 别惹这个家族,他们守护兽太强了 超神宠兽店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九)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五:比喻说理是特点

第一讲:《周易》写作特征——比喻说理

第二节

《周易》第十篇《履》,是为君子讲述政治仕途的问题,即如何与君主相伴为政的谋略。《履》全篇是运用比喻,即比喻说理贯穿着《履》文。

《履》的全文是:“履虎尾,不咥人,亨。素履,往无咎。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 履虎尾,愬愬,终吉。 夬履,贞厉。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篇的题目是“履虎尾,不咥人,亨”,这就是本篇的命题,如何论证呢?作者用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跟在老虎尾,而不被老虎咬着的道理。不过这命题就是运用的比喻,单就通过题目,我们看不出“履虎尾”比喻什么,要通过篇中的内容来理解,才知道用“老虎来比喻君主”。是用“履虎尾”比喻君子与君主如何相处的道理。后封建社会里行成的一个俗语“伴君如伴虎”,说明了臣子与帝王相处的险恶关系。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用虎来比喻君王实乃入木三分。本篇只是为君子讲述政治谋略,而不是论述制度建设。这里只是用老虎来比喻君主制度的险恶,让君子掌握“履虎尾”的策略,并没有提出制度性建设,即没有提出如何将如虎的君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本篇只是讲君子如何与君主相处,而履险为夷的策略。篇中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履虎尾,愬愬,终吉”,均是比喻,即用比喻说理方式来阐明政道化险为夷的策略。

《周易》第十一篇《泰》文,是立论事物由小到大的道理。如何能由小到大的发展局面,即事物由弱小而发展壮大起来,本篇作者不凡用了不少比喻。即用生活常见的事例来做比喻,还引用历史典故来比喻。即通过比喻说理(或叫比喻论证)推论出“小往大来”的理论根据,这也许就是中国古典式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和象征上的一种说理,或叫比类论证。

本篇的全文是:“泰:小往大来,吉亨。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我们来看本文用了那些比喻说理:

1“拔茅茹,以其江”。(拔茅草连汇结的根部一同拔掉。)

2“包荒,用冯河,不遐遗。”(葫芦挖空,用来做渡河的工具,不至于沉设。)

3“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

4“翩翩”。(如鸟飞翔的那样往来自由。)

5“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商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以次得到福祉,是十分吉祥的事情。”这是引典来做比喻。)

6“城复于隍”。(城墙例在护城河里。)

以上表明《泰》全篇都是在用比喻,即通过比喻说明“小往大来”的道理。这就是《周易》的“方*论”。

《周易》第十二篇是《否》,本篇与《泰》立论的问题刚好相反。这是讲“大往小来”(即盛转衰的现象)的道理。本篇中也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比喻。如“拔茅茹,以其汇”,“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本身这里用“大”和“小”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壮大,或消弱衰退的道理,不能不认为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欠缺。

“拔茅茹,以其汇”,与“泰”篇里用的比喻一样。后一句子里“苞桑”,则是象征国家前途命运的危险。本篇除了这些比喻外,其它则是直接论述,直接陈述“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转化道理。体现了说理透彻,辩证推理明晰的一面,让人读后明辨事非,一目了然。这说明《周易》除了比喻、象征的以面外,还有理论的一面。如“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差。倾否,先否后喜”。(闭塞进言的渠道,对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可对大人就不是通泰之事了。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不通的局面消除,后面顺畅通达的局面就来到了,)这就是直接说理,不拐弯,不转圈。但不否认《周易》主要是比喻说理的方式。

《周易》第十三篇《同人》,是讲述聚集民众力量的原则问题。

本篇里的“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莽”,皆是象征。。本篇通过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聚集众人的力量在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周易》一书的《大有》,《谦》排序为第十四,十五。而这两篇文章没有运用比喻。

《周易》第十六篇《豫》是论述安逸的辩证道理,文章中的“介于石,不终日”,“勿疑朋盍簪”是比喻。

《周易》第十七篇《随》,是论述“追随”的道理。文中的“王用亨于西山”是个比喻。这是象征位置取得及稳固。暗示文王曾亨于岐山后,才拥有天下。

《周易》第十八篇《蛊》是论述承继\"基业\"的道理。

《蛊》篇题目里的“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比喻。在《周易》里有不少“利涉大川”的句子,这句话不是指顺利的渡过大河,而是个象征的句子。这是象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正确的发展方向事情,其结果用“利涉大川”来比喻。

而本篇中的“先甲三日,后果三日”,这是七日来复的观念,在这里是个比喻,意指完成子承父业(指基业的承继)非一日之功,要有一个过程。

《周易》第十九篇《临》,是论述统治之道,即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题目里的“至于八月有凶”这是个象征的句子,象征事物的转化。

《周易》第十九篇《观》,是对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而立论。也就是谈方*论问题的。《观》篇的全文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窥观,利女贞。 观我生进退。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观》篇中“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窥观”是比喻。这里的“童观”,“窥观”,是比喻观察认识事物的不全面性和错误性。虽然“童观”,“窥观”的概念很难说清,但都能意会“童观”、“窥观”是属于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呢?可作者并没有给出。但人们不难知道“童观”,“窥观”相反的则就是正确观察方法了。

《周易》里的第二十篇是《噬嗑》,这是讲述“狱讼”上应明察秋毫的道理。即断狱上应善于分析研究。

《噬嗑》的题名“噬嗑”就是个象征,用口中有物咀嚼其滋味以喻断狱上要善于分析研究。篇中的内容是通过吃食不同的肉来象征对刑狱的把握。因本篇全是用喻,用喻过多,也因时代生活习惯不同及时间久远,就很难把握作者比喻的真实内涵,这就出现比喻喻事的模糊性。比喻说理不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所以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去认识客观世界。比喻说理它是人的认识的初级阶段,即原始思维认识阶段。???

《周易》第三十一篇《咸》,是立论“和谐”,是以“和谐”做为本篇的论点。

“咸,亨,利贞,取女,吉。咸其拇。咸其腓,凶。居,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贞吉,悔亡。撞撞往来,朋从尔思。咸其脢,无悔。咸其辅、颊、舌。”

本篇是通过一对恋人(恋爱过程)交往的肢体上接触的描述,寓意“和谐”的道理。本文是通过象征揭示和谐的道理。而不是讲男女交感,而是通过男女交感事例来比喻掌握建立和谐的道理。故《咸》篇整文就是个隐喻。

《周易》第三十二篇《恒》,是对“道德品行要恒久坚守”的立论。文章中的“田无禽”是个比喻。其意是“田猎却没有见到任何飞禽走兽”。单凭此句是象征什么就不好理解了,但要给合上下句子之意和本篇的立意来认识就好理解了。这是寓意着若不坚守道德规范,即“不恒其德”如同田猎不见飞禽没有任何收获和那种结果。这已是隐喻。

《周易》第三十三篇《遁》,是论述“退隐”的政治谋略。如《遁》的全文:“遁:亨,小利贞。遁尾,厉,勿用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遁》文中的“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是比喻。这是用“拘捕时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捆绑,就难以解脱了”来寓意该隐退时而不及早的隐退,就会招至可怕的后果。“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是隐喻。这里的象征或暗示,都用的恰当,在王权体制下君子(贵族统治者)们若贪恋高官显位而不及早退隐,就会身陷牢狱或身首两异的后果。而“畜臣妾,吉”,这个比喻句子,就不好理解了。除这些比喻句子外,《遁》篇其它句子是陈述语,在陈述中,作者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事与非。

《周易》第三十四篇《大壮》是论述事物“强盛”的辩证道理。

《大壮》篇主要是用比喻说理,其中的“壮大于趾”,“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丧羊于易”,“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都是比喻。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的事例来比喻论证本篇论题(大壮:即强盛)的辩证道理。特别是用形象的公羊角撞击篱笆的现象来喻示“强盛”的辩证关系。让君子明白如何把握壮大强盛局面。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浅显事例,来比喻阐明较为深刻而无法用语言表述道理。

《周》第三十五篇《晋》,是论述“进取发展”的道理。

《晋》文是:“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众允,悔亡。 晋如鼫鼠,贞厉。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晋》篇的立论,即题目中的借“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象征繁延与发展的道理。而文章中的“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如鼫鼠”,“晋其角,维用伐邑”则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着命题(“进取,发展”)展开比喻说理。如“晋其角,维用伐邑”,这是借用“攻城伐邑,吹响进攻的号角”的战争场面,来隐喻或象征进取发展的紧迫感。

《周易》第三十六《明夷》,是论述在黑暗的世道里,君子如何保存实力,即化陷为夷的政治策略。

《明夷》全文:“明夷:利艰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箕子之明夷,利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篇的题名“明夷”就是隐喻。本篇的写作手法类如“起兴”。“比兴”本是《诗》里的诗歌写作特色,而《周易》之文章同样是用“比兴”手法。我们已说过《周易》里的文章类如《诗》里的“诗歌”,即诗的体载,诗的语言,诗的手法,诗的思维方式。如这《明夷》就像一首诗,只不过是诗化的哲学。本篇写作特色是如诗之“兴”,以受伤的“鸟”来比喻君子受到伤害。又象征世道政治混乱与黑暗,人才不被重视,并受到迫害。文章里的“箕子之明夷,利贞”是用典来阐明论说的道理。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象征手法,是借光明与黑暗来象征政治上正确到反动。

《周易》第三十七篇《家人》,是论述“家、国”的辩证关系。本文通过对“家庭”的讲述而类比国家治理上的政治道理。《家人》篇里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则是形象的比喻。而整篇又是寓意,由“家”到“国”的寓意。本篇又通过对比手**证了“家富”才是“国强”的道理。

《周易》第三十八篇《睽》,是论述“背离”的辩证道理。“睽”(即“违背”或“背离”的一种行为)就是本篇中的命题。

本篇全文是:“睽:小事吉。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遇主于巷,无咎。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本篇不凡通过生活常见的事例所举来阐述“违背、背离”的利害关系,以此说明小事有所违背,没有害咎;而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违背,若违背就造成严重的后果和灾祸。文章中通过“遇主于巷,无咎”、“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睽孤,遇元夫”,“睽孤,见豖负涂”等生活事例,比喻论证“违背”事理所造成的不同后果,从比喻里让读者明白所讲的事理。

《周易》第三十九篇《蹇》,本篇是论述“艰难困苦的多面性与客观性”。题目里的利“西南,不利东北”是个比喻。这是用方位来比喻事物的相互转换现象。即象征困难局面的一方面离去了,而另一方面的问题又会来到的客观现象。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四合院:众里寻她千百度 丹武双绝 她是剑修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权力医途 寻忆:武灵天下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重生后,我成了奸臣黑月光 道士不好惹 繁花织梦重生女总裁的逆袭时代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灵魂冠冕 先和离后逃荒,我的空间能升舱 
经典收藏灰烬领主 巨龙:我的两个龙妹一蠢一屑 我在崩坏世界苟到末日降临 大主宰:从武动乾坤崛起 嫡嫁千金 万界征服系统:我是大魔王 洪荒:我镇元子才是地道之主 赘婿神皇 丹武双绝 系统:没有资源?我直接无限复制 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 行走在诸天万界 天武神帝云飞扬林雨初 一部帝经镇万古 御兽仙尊 全民求生之超凡领主 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忍界解说员 异界第一横炼 污蔑我玷污皇嫂?我直接假戏真做 
最近更新返龙 我以为我的老师是好人 时间的轮回 无限沸腾 精灵童话诗集 北域战记 气域传说之战神再起 五行真经 沧澜仙魔录 创造源 别动这个剧本 魔界龙羽生 于彼天逍遥 逆鳌传IV狼烟再起 燧神逆修录 败犬圣女,把头发盘起来! 征服九大女帝后,我成就无上仙帝! 八域灵界 师叔,你的法宝画风不对! 鼎炼乾坤 
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归来 - 周易哲学解读txt下载 - 周易哲学解读最新章节 - 周易哲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