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佐渡岛登陆一波三折不同,明军主力不管是攻占对马岛还是踏上本州岛,遭遇的抵抗都微乎其微。
也就是在遭遇倭国城池的时候,大军进攻速度会遇阻。
但是一旦拖上大将军炮,几炮下去城墙崩塌,破城还是易如反掌。
刘綎率领的北路军不仅已经成功分割了石见和出云边境,先锋军已经进入安云。
而南路军在邓子龙的率领下也是快速突进,趁着倭国其他大名还没有反应过来前,兵锋冲进了周防。
魏广德划定的石见地区,其实并不仅仅是石见,而是包括安云和周防,他是要把本州岛在石见地区拦腰截断,甚至有全部吞并周防和长门的意思。
如此,就等于占据本州岛西部,控制长门海峡,也可以左右濑户内海的实力分布。
本州岛西海岸驾船到东海岸,要么北上走北海道绕过本州岛,要么就是兜到九州岛南段绕行一大圈,会极大的阻隔倭国船只东西交通。
形势如此严峻之下,毛利辉元此时被逼无奈只得退出周防进入长门,同时想清洲城求救。
毛利军大军都在东部,但是在面对明军突袭时,他也调动了部分军队反击,但是效果并不好。
在明军摆开阵势后,倭军能取得战绩很小,几乎无法阻挡明军前进的脚步。
人家根本就不和他近战,直接用火炮打乱铁炮阵,然后用军阵横推,让倭国一直以来的打法无法奏效。
这就是魏广德一直主张加强东征军火炮优势的原因,如果只是用鸟铳,那基本上和倭军就是同一条线上,完全靠军队硬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而有了大炮的加入,可以极大的削弱倭国远程打击部队,直接把倭国大名手下最精锐的铁炮队打崩。
精锐部队的崩溃,就会带动其他卒轻的溃败,就是这么简单。
没人不怕死,如果有赢的机会,还是有勇士敢于赌上性命博一把前程。
可是,当精锐的军队都挡不住的前提下,临时征召的卒轻又如何御敌,那不是和送死没区别。
所以几次交战下来,每当铁炮队被打崩后,卒轻阵营也会顺势崩溃后退,即便有武士强行弹压也是不行。
而且,实际上因为倭国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地形,在这样的地方其实很难完全摆出大阵,进行大规模会战。
所以这样的环境下,明军能够集中火炮对当面的倭军进行弹雨洗礼,往往会让倭军前阵根本无法抵御而溃退。
戚继光已经下船,登上本州岛,而他的注意力其实还是在清洲城方向,看织田氏大军是否会前来相助毛利氏家族。
此时的清洲城,因为明军登陆石见地区的消息,气氛也紧张起来。
羽柴秀吉和其他权臣在接到毛利辉元的求救书信后,这才完全搞明白明国的算盘,这是看中了佐渡岛和石见银山,打算硬抢倭国的财富。
这当然不行。
几乎没有争议,羽柴秀吉就和柴田胜家、丹羽长秀等人达成出兵救援的决定,并开始集结织田氏和附属大名的军队。
甚至对德川家康也下达了紧急动员令,不准德川家康保存实力。
同时,也把明军寇边的消息传递给远在关东的北条、上衫等大名,让他们也调集军队前往石见作战。
倭国的本州岛,从西向东的势力分布大致是毛利、织田、德川、北条等,他们的大军要前往石见地区,那必须经过织田氏控制的地盘。
不过考虑到二百多年前倭国全国奋力抗击蒙元入侵,这次织田氏和德川家都允许其他大名的军队经过他们的领地前往助战。
同时也通知了四国岛和九州岛的池田、岛津等家族,让他们也出兵支援长门。
可以说,随着明军攻势如虹,倭国国内的大名也开始全部动员起来,倭国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征兵。
上次是集中在九州岛海岸的攻防战,此次则是明军已经登陆本州,必须要花更大的代价将他们驱逐。
而戚继光从登上济州岛开始,就不断巡视明军新占领的区域,对魏广德在京城制定的战略有了自己的看法。
当时没有这种亲身体验,所以很难发表自己的意见。
魏广德计划利用倭国的地形,把明军控制的边境布置在九州岛狭窄地段,利用水师装备优势封锁海面。
这样,明军不需要投入太多军队,就可以完成防御工事的布置。
说到底,大明的家底儿还是不足,胃口太小,一口气吃不下倭国。
只能选择逐步蚕食的办法,慢慢壮大在倭国的实力。
但是戚继光在南北两条战线游走后得出的结论是没必要保留厂门,大军可以直接完全控制本州岛西部,用水师封锁长门海峡,这样陆上只需要应对来自关系的织田氏和其他大名的联军。
“大帅,锦衣卫的信使来了。”
就在戚继光低头对着倭国地图发呆的时候,门外有亲兵进来禀报道。
“让他进来。”
在异国作战,对情报的依赖极大。
前两天锦衣卫已经送来倭国各地大名发布战争动员令的消息,据推测此次倭国可能集结几十万大军。
只是军队集结还需要时间,在明军已经成功登陆的前提下,匆匆赶来作战反而不是好事儿。
据说他们的大名已经在清洲城秘密聚会,商议将美作地区作为大军集结地,各路大名的军队在集结完成后会先驻扎在美作地区,再制定作战计划和分派作战任务。
可以说,此次倭国失了先机,不像之前对抗蒙元进攻时,九州岛大名激烈抵抗为倭国其他大名援兵争取到时间。
再有“神风”相助,让倭国首次取得对抗中原王朝的大捷,极大的鼓舞了倭国上下的士气。
这么快又有消息传来,戚继光自然想知道倭国到底又有什么应对。
“拜见戚大帅。”
信使进来,先向戚继光磕头后,随即拿出手里书信,不过随着书信一起的,还有一封文牒,这是用来完成情报交接的凭证。
戚继光取出随身印信加盖在文牒上,递还回去,这才拿起书信拆开,取出信纸查看上面的内容。
“织田氏集兵十五万,德川出兵八万,北条出兵六万......”
显然,这是锦衣卫从清洲城打探到的倭国此次各家大名会出动兵马数量的情报。
单单是上面的数字,就让打惯大仗的戚继光觉得头皮发麻。
明军多久没有组织过这种几十万人的大会战了,倭国居然敢如此调集重兵。
不是戚继光胆怯,而是他觉得难以理解。
几十万人的大军调度,绝对不是简单的事儿。
兵马越多,为将帅者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越多,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儿。
但就是当初李成梁带着十来万兵马远征缅甸,听说专门派出云南御史负责后勤调度,就算如此,也是出了不少岔子。
前线明军一路推进过程中,数次因为粮草辎重补给不及时而停下脚步。
维持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如此麻烦,倭国居然能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他们能够保障这么多人马的后勤吗?
戚继光一指旁边书案,亲兵晓事,急忙过去从高架子上拿下一个盒子,抱到案几上放好。
戚继光拿出钥匙打开盒子,从里面翻出前两日送来的情报,找到其中一张。
这是报告毛利氏本家已经急匆匆从周防逃到长门的情报,现在周防基本上是空了。
“带人下去用饭招待。”
戚继光把手里情报放回盒子里,对身边亲兵吩咐道。
亲兵带着信使离开后,戚继光又想了想,似乎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般有了决断。
倭国调集重兵,对大明来说有好有坏。
坏处自不必说,他们需要应对更加危险的境地。
几万人对抗几十万人,这仗不好打。
但是好处也有,那就是调集这么多兵马,需要不短的时间,这就给了明军从容布置的机会。
“南北两条防线几无可能,长门必须拿下,以水师护卫,这样才可调集五万大军迎击倭寇。”
戚继光小声嘀咕一句,随即亲自磨墨,书写一道公文。
这是给南路军邓子龙、陈璘的命令,让邓子龙抽调兵马准备进入长门,彻底肃清那里残敌。
而陈璘的命令则是南海水师即刻控制长门海峡,不给九州岛和本州岛向长门增兵的机会。
他的新计划,自然还得上报经略王锡爵和京城,于是又是书写了两份战报,还单独给魏广德写信,详细说明了倭国的形势,特别是倭国的地形。
至于什么两线分兵,在现实面前,这个就是书生意气。
当然,他不能说魏广德的谋略不对,只是说倭寇正在集结主力四十万于中国,准备从东面对明军展开反击。
双方兵力悬殊过大,戚继光认为没必要继续保留南线,这对分散倭寇兵力并无益处,反而分散了明军本就不多的兵力。
将南面防御交给水师完成,陆师集结主力应对倭寇大军方为上策。
战报和书信在完成后,马上就被戚继光派人送走,战报出了详细汇报当下明军取得战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援兵。
对于孤悬东海的弹丸小国,戚继光其实一开始并不以为然。
就算当年倭寇残暴,不也被他带兵镇压了。
至于之前情报说倭国区区小国有寡民千万,其实也没有放在心上。
只能说,那时候的戚继光根本看不清周围番邦。
在他看来,倭国有几百万人已经缴天之幸,怎么可能繁衍出千万人口。
大明周边,不可能有这样的地方。
千万倭人,想来是锦衣卫杜撰夸大出来的。
中国历史上,确实也是如此。
几万人就敢在书上记录二十万,很多时候都被看成是为了押韵,为了让看的人舒服故意夸大,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是倭国人是真的多,明军已经控制的石见国,人口就已经接近百万。
这也是因为这里是矿区,本就滞留大量矿工及家属。
出产金银之地,本就豪富,矿工虽然收入微薄,但是在倭国也算不错的高收入,只是风险大了些。
也是明军推进迅速,毛利家甚至来不及武装这些矿工,就已经战败退守其他地方。
如果毛利家武装这几万矿工,也是够明军打的。
突袭战术在佐渡岛失败了,但是在石见地区取得成功。
当然,这也不算偷袭,大明出兵倭国是之前皇帝圣旨明发的,并没有保密。
只不过两国交通的关系,倭国没有收到。
本身双方也没有外交联系,自然不算什么。
调整战术,要援兵,就是戚继光这次上奏的主要情况。
而此时的王锡爵已经抵达济州岛,作为魏广德拉拢的人,他自然知道如何做。
除了让人准备发运前线的粮草外,他也是等候来自倭国的战报。
邓子龙、刘綎登陆成功的消息,他已经知道了,但是真正完全控制石见地区才是目的,不是上岛杀几个倭寇就可以交差的。
相应的,他对佐渡岛还没怎么重视。
毕竟只是一个岛屿,还有徐乔安带领东海水师主力前往支援,想来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拿下了吧。
王锡爵扳着手指头,计算着时间。
他好歹是榜眼,这次出来也找老将官询问过打仗的事儿,知道如何盘算谋划。
只是,不管是魏广德还是王锡爵都没想到,大明东征打的最激烈的一仗,居然是从佐渡岛开始的。
而此时的佐渡岛上,明军已经把码头区域防守的固若金汤,大量水师福船已经靠岸,港口里只有炮船在游弋。
而在港口外,泾渭分明两支舰队相互对峙。
就在孙指挥、马千总花费大力气终于拿下登陆点后,倭国九鬼水军主力也出现在佐渡岛附近海域,内明军巡逻炮船发现。
数百条战船杀气腾腾冲来,孙指挥得报后如丧考妣。
这次交战和前次不同,他还要掩护港口,没法和倭军水军在海上缠斗。
一旦他离港和倭军交战,一旦倭军派出一支水军进入港口,里应外合之下,马千总那点人马,怕是顷刻间就兵败佐渡。
就在他不得已召回封锁佐渡岛战船,打算固守港口等待援兵的时候,徐乔安率领的东海水师赶到,和九鬼嘉隆率领的九鬼水军在佐渡岛相遇。
如此,孙指挥带领船队固守港口,海上的战场则直接交给东海水师主力即可。
以倭军的水师,他可不信他们能击败明军。
虽然主力是那三十多条炮船,相比倭国数百条战船来说数量悬殊,但战术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