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进去吧。”
“进哪儿啊?”
“哎呀,还能是哪儿,就这儿呗。”胡秀洁抬手指着,那汪泛着微光的水潭上。
“你家在水里?”陈浩吃惊的看向胡秀洁。
“哎呀,你进去就知道了。”胡秀洁话音未落,已经驮着陈双迈步踏入水潭,身影瞬间便消失了。
陈浩咬了咬牙,心一横,也抬腿跟了上去。刚一踏入潭水。
眼前骤然亮起一片霞光,陈浩赶紧闭上双眼,再睁眼时,脚下已稳稳落在了一座青山脚下。
陈浩抬眼望去,只见青山高耸入云,根本看不清到底有多高,山间云雾缭绕,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却不见飞鸟的踪影,只余那空灵的声响在山间回荡。
“老七,咱们这还在地球上吗?”陈浩满眼惊异,转头看向已化为人形、怀里抱着陈双的胡秀洁。
“应该还在吧,我也不太确定。别想这些了,我爹他们都摆好家宴,等着咱们了。”胡秀洁笑着说道。
“七娘,家宴里有大鸡腿不?”陈双搂着胡秀洁的脖子。
“那必须有。”胡秀洁刮了下陈双的小鼻子。
“太好了,这下我终于不用跟三炮抢鸡腿吃啦。”陈双拍着小手欢呼。
“老七,等我换身衣服咱们再走。”陈浩说着,从戒指里摸出一身中山装,三两下换了上去,瞬间显得规整了不少。
随后,胡秀洁抱着陈双走在前面,陈浩紧随其后,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三人快速的向山顶奔去。
“老七,我老丈人他们咋知道,咱们今天回来?”陈浩一边疾行一边问身边的胡秀洁。
“咱们到长白山脚下的时候,我就已经给家里传了消息。”胡秀洁头也不回地答道。
“那啥,我第一次上门,就带了这点礼物,你家人不会挑理吧?”陈浩心里有些忐忑。
“放心吧,咋会呢。就你带的那些烟,保管能让我爹他们乐呵半天。”胡秀洁笑道。
“不能吧?你们可是仙家,还能看得上这些凡物?”陈浩一脸难以置信。
“仙家咋了?仙家也不是万能的。平时想喝口哈拉气、抽口草卷,都得靠出马弟子供奉才能弄到。”胡秀洁叹了口气,“更何况现在不是以前了,新国成立后,仙家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不能随便在人间随意走动,更别说人前显圣了,现在,一个个过得都紧巴巴的。”
“为啥啊?”陈浩追问。
“还能为啥?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呗!”胡秀洁撇了撇嘴。
“那你咋还能化人形,还能在四九城走动?”陈浩更纳闷了。
“我得道早,情况不一样。再说了,能在四九城待着,那因为有你的存在。不过就算这样,我的实力也被压制得厉害。那些实力低微的小崽子们,出了长白山连人形都化不了,只能以本体示人,实力更是大打折扣,就像黄三炮那样。”胡秀洁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看来不管是人是仙,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陈浩感慨了一句,接着问道,“如果,人前显圣会怎么样?”
“天雷灌顶,实力强大的能挺过去,但也会身受重伤,实力低微的直接烟消云散。”
二人说话的功夫,已走到一扇朱红大门前。
胡秀洁刚抬起手要推门,门“吱呀”一声就从里面开了。
四个身影款款走出,两位女子在前,一位看着三十出头,身着素雅锦缎衣裳,眉眼间满是成熟妩媚。另一位二十岁上下,梳着两条乌黑长辫,肌肤莹白,透着满满的青春靓丽。紧随其后的是两名年轻男子,都是二十多岁的模样,身形挺拔,面容十分俊朗。
陈浩瞅着眼前的两位女子,又转头看了眼身边的胡秀洁,心里总算明白了,“狐狸精”这三个字的真正分量。
再看那两名男子,其中,有一张脸他熟得很,正是梦里领着他给各路仙家敬酒的胡天红。
“八妹,可把你们盼回来了,咱爹在里头都等半天了。”三十多岁的女子笑着迎上来,目光一落到胡秀洁怀里的陈双,立马软了下来,“哎呀,这小娃娃长得可真俊,粉雕玉琢的,太招人疼了。”
陈浩被这阵仗闹得有点发懵,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赶紧转头看向胡秀洁,递了个求助的眼神,“老七,快给我介绍介绍。”
“妹夫,你这记性可真差,连姐姐都忘了?”那三十多岁的女子笑着打趣道。
“哈哈,这位姐姐,实在对不住,我从上次梦里醒来后,真记不起来了。”陈浩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这是咱三姐,胡秀玲。”胡秀洁连忙解围。
“三姐好。”陈浩赶紧拱手问好。
随后,胡秀洁又逐一介绍了剩下三人。二十岁左右的少女是她的侄女胡翠月,性子活泼。两名年轻男子,一个叫胡金龙,是胡秀洁的侄子,沉稳干练。另一个便是胡天红。
几人笑着寒暄了几句,胡秀玲便侧身引路,“快进来吧,别让咱爹久等了。”说着,便领着众人进了院子。
一进院,陈浩顿时便发现,这不是他上次梦里来的地方。
只见院子铺着平整的青石板。院子正中央是一方月牙形的池塘,池水清澈,几条金红色的锦鲤在里面游动。水塘上方是一座木质拱桥,拱桥直通院子的正房门口。池塘边种着两棵垂柳,枝条垂到水面,风一吹便轻轻摇曳。
东西两侧各有数间厢房,门窗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墙角处的牡丹开得正盛,粉的、红的、白的花朵层层叠叠。廊下挂着几串红灯笼。
屋檐下,几只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小鸟,落在横梁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羽毛颜色各异,五彩缤纷。
见有人进来,小鸟扑棱着翅膀飞到院中的一棵老槐树上,老槐树的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得像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了大半个院子。
树荫下摆着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桌面光滑如玉,桌上放着一套紫砂茶具,显然是常有人在这里品茗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