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北平,天朗气清,国家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太极文化国际论坛”在此开幕,来自中国各地的太极流派传人、海外华人太极推广者,还有关注传统文化传播的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太极的传承与未来。
李天骥坐在嘉宾席前排,头发已添了不少白霜,却依旧精神矍铄,身上穿着最常穿的素色练功服,袖口还绣着极小的太极双鱼纹,一如当年在津南太极学堂授课的模样。
这些年,太极的推广早已超出预期——全国的“太极角”遍布社区与公园,24式简化太极拳成了中老年健身的“标配”,海外华人社区的太极广场舞更是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名片,连不少外国学校都将太极纳入课外课程。
但论坛上,也有人提出疑问:“太极传承了这么多年,有‘密码’,有‘招式’,可最核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只记得练招式,却忘了背后的道理?”
这句话一出,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不少人陷入沉思。
轮到李天骥发言时,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没有拿提前准备好的发言稿,只是笑着看向台下的众人,语气平和却有力:“这些年,有人问我‘太极密码藏在哪’,有人找影片里的水印,有人找博物馆的入口,可我想说,太极密码不是秘密,是公开的心。”
短短一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瞬间在会场里激起涟漪。台下的观众先是愣了愣,随即纷纷点头,有人忍不住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悄悄与身边人交流:“‘公开的心’,说得真好!之前总觉得太极有啥‘不传之秘’,现在想想,可不是嘛!”
李天骥接着说:“当年我和师兄护拳谱,不是想把拳谱藏起来,是怕外敌用它做坏事;后来联合陈氏一脉推广24式,也不是想独占招式,是想让更多人能练太极、强身体。太极里的‘以和为贵’,不是藏在密道里的机关,也不是印在水印上的符号,是愿意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愿意用柔劲化解矛盾,愿意让每个人都能摸到太极的门——这颗‘公开的心’,才是太极最该传下去的密码。”
他想起当年在清福池,老黑带着黑衣人团队来应聘保安,放下刀棍学太极;想起柳德米拉从“抢拳谱”到“一起护拳谱”,再到在苏联用太极救科学家;想起海外华人在唐人街搭起铜印打卡墙,教外国人练“单鞭”——这些场景,都是“公开的心”的模样:不藏私、不排斥,愿意用太极连接彼此,愿意让文化流动起来。
“就像咱们推广24式,有人说‘简化了就不正宗了’,可我觉得,正宗的不是招式的复杂,是让更多人能走进来。老人能练,孩子能练,外国人也能练,练着练着,就懂了‘以腰带劲’,懂了‘不与他人争高下’,这才是传承的意义。”
李天骥的话刚落,会场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少海外华人代表红了眼眶,有人站起身喊:“李师傅说得对!我们在国外教太极,就是把这颗‘公开的心’带出去,让外国人懂中国,懂太极!”
论坛结束后,“太极密码不是秘密,是公开的心”这句话,很快被参会的记者发到了媒体上。有媒体将这句话整理成短讯,配上李天骥发言的照片;有太极爱好者将这句话做成了图文海报;还有受众把这句话与当年的“单鞭水印”“算盘太极”结合,做成“太极金句合集”。
第二天,#太极密码是公开的心# #李天骥太极金句# 两个话题就冲上了热榜,受众们纷纷在评论感悟:“小时候跟着爷爷练太极,总问爷爷‘有没有绝招’,爷爷说‘没有’,现在懂了,李师傅这句话,就是爷爷当年没说透的道理!”“之前去博物馆找‘下一季入口’,总觉得太极有好多秘密,现在才明白,最大的秘密就是愿意分享,愿意包容!”
更有书法爱好者,把这句话写成了书法作品——有的用楷书,工整端庄,适合挂在太极学堂;有的用行书,流畅洒脱,像太极招式一样圆活;还有人用隶书,古朴厚重,彰显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些书法作品被发到媒体上后,不少太极场馆、社区“太极角”都纷纷求购,甚至有博物馆特意将其中一幅挂在“太极信物展厅”,旁边标注着“太极的核心,是公开的心”,成了新的打卡点。
这句话还成了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语录之一,被收录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语录》,甚至有学校将这句话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们通过这句话,了解太极文化,理解“包容”“共享”的道理。有老师说:“比起单纯讲太极招式,这句话更能让孩子懂传统文化的内核,知道传承不是藏私,是分享。”
……
只是,随着这句话的走红,李天骥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当年的太极学堂,他交给了靠谱的徒弟打理;博物馆的事务,也由老黑和专业团队负责;全国太极推广的工作,早已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不需要他再事事亲力亲为。
有人说,看到他在天津的老街上,牵着念安的手,陪着柳德米拉买糖糕,像普通老人一样,过着安稳的日子;有人说,偶尔能在北京太极密码博物馆的角落里,看到他教念安练太极,动作依旧标准,却少了当年的锋芒,多了几分温和。
有人问他:“李师傅,现在太极这么火,您怎么不多出来讲讲?”他总是笑着说:“该讲的都讲了,剩下的,就靠年轻人了。太极的传承,不是靠某一个人,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我年纪大了,该给年轻人腾地方了。”
而关于当年归隐山林的王福兴,也渐渐有了新的传言——有人说,在温县陈家沟见过他,穿着粗布衫,帮着陈发科教年轻人练陈氏老架,招式依旧凌厉,却很少说话。
有人说,在武当山脚下的小村里,见过他给老人看病,用太极“柔劲”按摩,缓解老人的疼痛。
还有人说,他成了现世的高人,不轻易露面,却总在有人遇到太极传承的难题时,悄悄指点一二,等人家想道谢时,早已没了踪影。
没人知道这些传言是真是假,却没人怀疑王福兴对太极的坚守——就像李天骥说的,他们这代人,把太极的“公开的心”传了出去,剩下的,就是看着这份传承生根发芽,看着更多人懂太极、爱太极。
暮秋的北京,太极密码博物馆门口的槐树叶渐渐变黄,铜印打卡墙前依旧有人在练太极,《算盘珠珠》的旋律偶尔会从街角传来。
有人指着远处一个牵着女孩的老人,小声说:“那是李师傅吧?”旁边的人点点头,却没人上前打扰——大家都知道,他把热闹留给了太极,把安稳留给了家人,把“公开的心”,留给了每一个热爱太极的人。
而那句“太极密码不是秘密,是公开的心”,依旧在街头巷尾流传,依旧在太极学堂的墙上挂着,依旧在每一个练太极的人心里,成了传承的初心,也成了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