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年李克用病逝后,李存勖继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开启了对晋国(河东)的统治。他与后梁(朱温)争夺中原霸权。
李存勖军事才能卓越:
910年,在柏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梁军,奠定河东政权的军事优势;
911年,击败燕王刘守光,吞并幽州(今北京),统一河北;
至918年时,已控制河东、河北、山东部分地区,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918年,李存勖亲率大军南下,与梁在胡柳陂(今河南濮阳西南)展开决战。此战虽以晋军胜利告终,但损失惨重(名将周德威战死),双方陷入拉锯战。此战后,李存勖暂缓南进,转而巩固河北、山西根据地。
优点:军事天赋极高,善于把握战机,以弱胜强击败梁,为建国奠定基础;早期能礼贤下士,注重民生。
缺点:缺乏政治远见,治国能力低下,称帝后迅速堕落,导致政权短命而亡。
经济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恢复生产,使河东地区经济逐渐稳定;
隐患萌芽:宠信伶人(如景进)、宦官,疏远功臣(如李嗣源)任用伶人为节度使,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钟鹏举认为他是目前这个时期“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典型代表,其兴衰折射出现今各政权“重军事、轻文治”的共性困境。
918年梁国国君是朱友贞。朱友贞是梁太祖朱温第四子,其母为张氏。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朱温第四子朱友贞(嫡子)被封为均王,并担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召次子朱友文(养子)回汴京(今河南开封)继位。
朱温第三子朱友圭(嫡子)得知消息后,弑父篡位,为巩固权力,试图拉拢朱友贞,任命亲弟弟朱友贞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
凤历元年(公元913年),朱友珪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朱友贞发动兵变,诛杀亲兄长朱友圭,在汴州登基称帝。
这段分裂了六百余年的时期是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伦理纲常崩坏的时期,父子、兄弟间为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朱温家族、后唐李氏家族等)。
钟鹏举点评道朱友贞与朱友圭的兄弟之争,本质上是这个时期 “武力至上、权力优先” 的残酷现实写照,两人的命运均沦为封建皇权制度的牺牲品。
政治方面:他即位后着手稳固皇权,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力。但他疏远了敬翔、李振等旧臣,这些人在梁建立初期立下赫赫战功,且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朱友贞反而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能之辈,导致朝政败坏。
军事方面:朱友贞在位期间,梁与晋国不断攻伐。他在军事上采取了一些举措,如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杨师厚逝世,他采纳建议将魏博六州分割为魏博、昭德两镇,以削弱藩镇势力,但引发了魏博兵变,李存勖乘机攻下魏州、澶州等地。
他也曾命将领率军进攻晋国重镇太原,但久攻不克。在与晋国的长期对抗中,梁国土接连被晋国攻陷,黄河以北的领土,除黎阳一地外,全部被晋国占领。
经济方面:朱友贞倡导积极发展农业,鼓励科技创新,重视商业贸易,为百姓创造了较为安康的生活环境。但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以及政治腐败等因素,梁的经济状况也逐渐陷入困境。
钟鹏举比较认可朱友贞倡导积极发展农业,鼓励科技创新,重视商业贸易,为百姓创造了较为安康的生活环境的政策;作为北方第一个中原王朝,与北方割据政权及南方诸国并立,此时已进入统治后期,内部腐败,与河东的晋国持续交战,但战争的确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作为支撑。
目前钟鹏举认为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是太弱了。所以他除了加快发展洪、江和饶三州经济外,还要研制出更加先进的火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扩张。
二、南方的经济和领导人情况。
(杨)吴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定租税,赋税相比别国较轻。
吴越:积极兴修水利,疏通河湖,使杭州一带成为江南富裕之城。不过,钱氏君臣奢侈成风,赋敛苛暴。
918年吴越国君是钱镠。钱镠是吴越国的创建者,其在位期间有诸多作为,对吴越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钱镠生于852年,杭州临安人。他年少时贩私盐为生,后在乾符二年(875年)投奔石镜镇将董昌,被任命为偏将。因在阻击黄巢起义军时表现出色,升任都知兵马使。光启二年(886年)他助董昌消灭镇东观察使刘汉宏,占领越州。
次年,钱镠升任杭州刺史。乾宁二年(895 年),董昌自称罗平国皇帝,钱镠发兵进攻,攻占越州,杀死董昌,随后被封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占据浙东、浙西之地。天复二年(902年),被册封钱镠为越王,后又改封吴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册封其为吴越王。
政治策略: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这样的策略使吴越国在复杂的混乱局势中得以保全,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为吴越国的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经济建设: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让吴越国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
文化发展:钱镠统治下的吴越国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着称于世。当时有许多文人墨客聚集在吴越国,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吴越国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楚国经济:马殷听从高郁建议,提倡种茶,让民自采茶叶卖给北方商客,官收茶税。免收商税,招徕四方商人。
896年马殷割据湖南,907年,朱温称帝,马殷向(后)梁称臣,被封为楚王,楚国正式建立,以潭州(今长沙)为都。马殷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休养生息,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在目前各国中经济地位颇为重要。
政治方面: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保境安民政策,很少主动对外交战,与周边国家保持相对和平的关系,为楚国的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他整顿吏治,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使国家政治稳定,民生安定。
马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早期凭借卓越的武艺、智谋和领导魅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组建并带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成功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敌入侵,巩固了国家疆土,加强了边防建设。
有人认为过于宠信宦官,导致政治腐败加剧。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他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待异己势力方面存在过度使用武力的倾向,且其统治带有专制色彩,民主制度发展有限。还有人认为马殷贪婪昏庸,仰赖近侧谋臣出谋献计,人称“酒囊饭袋”。
钟鹏举分析认为,总体而言,马殷在位期间,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对楚国的发展和湖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地的长沙府就在钟鹏举势力范围的隔篱,他要求堂叔钟华锋加紧搜集楚国与自己相邻的地区资料并开设商业货栈,他同时派遣自己的侦察搜素部队加紧向边境地区渗透,建立据点和桥头堡。
闽:王潮、王审知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国,奖励通商,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三十年。
王审知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政策,被后世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918年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避免战争,与周边政权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他整顿吏治,任用廉洁正直的官吏,如丞相翁承赞、掌书记徐寅等,使得闽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取消闽江流域关卡,开辟甘棠港,发展海外贸易,吸引了朝鲜、印度、三佛齐等国的使者和商旅,福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舶来品丰富,促进了福建地区的经济繁荣。
王审知出身贫苦,却能在执政的三十年里,以勤俭节约为原则,礼贤下士,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使福建在这个时期的乱世中成为相对繁荣、安定的地区,为福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敬仰。
钟鹏举看重闽地的茶叶产地和港口,他迫切希望得到出海的基地和通商口岸。目前他自己在闽地的福州港和泉州港已有自己的据点和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