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邮件,像一柄无声的重锤,砸碎了庆功会后残存的最后一丝喧嚣。
林夏的指尖悬在触摸板上,屏幕幽蓝的光映在她沉静如水的眼眸里。
《关于规范灵活用工平台个人信息采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标题冠冕堂皇,字字句句透着一股“为民做主”的善意。
从表面看,这几乎是为她们“反击者联盟”量身定做的政策利好,是对她们此前所有抗争的官方追认。
她一目十行地扫过,心却一寸寸地沉了下去。
通知里充斥着“合理必要”“用户知情同意”“保障数据安全”等标准术语,可当她看到最核心的条款时,一股熟悉的恶寒从脊椎攀升而上。
“……平台可在获得用户明确授权后,为提升服务质量及匹配效率,对个人行为数据进行脱敏化处理与分析……”
“明确授权”?
这个词,林夏太熟悉了。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它意味着一个你永远不会仔细阅读、只能点击“同意”才能继续使用的霸王条款;意味着一次勾选,终身授权;意味着你的所有痕迹,都将沦为资本“合法”收割的数字甘蔗。
这哪里是规范,这分明是给所有平台发了一张“合规”的掠夺许可证!
系统提示:检测到政策文本存在高危漏洞。
漏洞与现有资本剥削模型匹配度:81.6%。
预测结果:若此稿通过,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隐蔽化数据剥削,劳动者议价能力将趋近于零。
冰冷的机械音在脑中炸响,印证了她最坏的猜想。
一旦这份文件成为正式法规,她们过去半年浴血奋战建立的“信用账本”,她们倡导的“数据归劳动者所有”的理念,都将瞬间沦为一纸笑话。
她们,将亲手为扼死自己的绳索,提供了最完美的合规包装。
她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极致的危险面前,她的大脑冷静得像一台超级计算机。
她立刻拨通了三个加密线路,声音低沉而清晰:“孙教授、王律、张博,我需要你们。立刻,马上。”
半小时后,一场集结了国内顶尖法学专家的深夜视频会议,在“反击者联盟”的办公室里悄然召开。
“这份意见稿,是魔鬼藏在细节里。”林夏开门见山,将屏幕上的条款逐一放大,“它只谈授权,不谈权利;只谈采集,不谈收益。我们要做的,不是修补,是重构。”
三位早已是联盟志愿顾问的法学专家脸色凝重,他们瞬间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建议,第一刀,砍在‘授权’上。”王律师扶了扶眼镜,言辞犀利,“加入‘退出即删除’原则。用户有权在任何时候撤回授权,并要求平台永久删除其所有历史数据,不可恢复,不可追踪。”
“不够!”孙教授敲了敲桌子,“要加入‘数据分红权’!平台利用用户数据产生的商业利润,必须以不低于特定比例的金额,返还给数据创造者本人。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劳动,都该有价!”
“还有集体诉讼!”年轻的张博士眼中闪着光,“必须设立‘集体诉讼代表机制’。一旦发生数据侵权,允许像‘反击者联盟’这样的非营利组织,代表所有受害的零工劳动者,发起集体诉讼!”
字字珠玑,句句见血。
一夜未眠,一份堪称“劳动者数字权利宪章”的修订草案在黎明时分诞生。
但这还不够。
一份草案,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只会被扔进故纸堆。
林夏看向屏幕里同样熬红了眼的阿哲和陈导:“阿哲,发动我们所有的‘野草’,我需要一份十万人的联署签名,三天之内,送到我桌上!”
“陈导,准备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听证会,就叫‘野草议会’!”
一场精心策划的风暴,开始酝酿。
阿哲的执行力堪称恐怖。
他通过联盟的社群网络,将联署签名的二维码,铺满了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快递站点、外卖骑手聚集地、网约车司机休息室。
每一个签名背后,都是一个被算法困住的灵魂。
与此同时,陈导操刀的“野草议会”线上听证会,正式拉开帷幕。
没有主持人,没有专家,只有一个个普通劳动者,轮流走上虚拟的“证人席”。
一位外卖员展示了他两个手机上的不同地图,一个是平台派单的“最优路线”,一个是现实中的最短路线。
前者永远让他绕远,让他超时,让他被扣款,而这些“无效”的路线数据,却被平台打包卖给了地图数据公司。
一位带货主播哭诉,她以为只是和粉丝的日常闲聊,却被平台提取了“关键词”,第二天,竞争对手的直播间就用着一模一样的话术,卖着同款的商品。
她的创意,被数据精准地“复刻”并“竞价”了。
一位兼职的在线教师,因为拒绝了平台“付费提升曝光”的暗示,她的数据画像被打上了“低活跃度”标签,从此再也匹配不到一个学生。
阿哲的团队则同步在全国各大分会,举办线下讨论会,将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一条条记录、整理、汇编。
一本名为《被计算的人生》的册子,以惊人的速度成型。
就在政协相关议题会议召开的前一天,陈导将所有听证会的精华,剪辑成了一个三分钟的短片,全网投放。
视频的最后,林夏直视镜头,背景是无数劳动者疲惫而坚毅的面孔。
她没有呐喊,只是平静地陈述:
“你们在高高的会议室里,讨论数据的安全,讨论产业的创新。而我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讨论如何活下去。”
“今天,我们不谈安全,只谈尊严。”
视频如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
#请看见我们的数据尊严# 的话题,在短短三小时内,冲上热搜第一!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位向来以严谨着称、拥有国资委背景的着名经济学者,转发了该视频,并附上了一句简短的评论:“这或许才是‘数字治理’真正的起点。”
一锤定音!
第二天,政策修订座谈会的邀请函,破例送到了“反击者联盟”的办公室。
她们被临时增补为民间代表,列席会议。
走进那间庄严肃穆、足以决定亿万人未来的会议室,林夏没有穿任何职业套装。
她身上,只是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卫衣,胸口印着她最初创业时设计的几个大字:“35+,不认输”。
她像一株闯入精致瓷器展的野草,突兀,却充满生命力。
会议上,某互联网大厂的法务总监侃侃而谈,逻辑严密地论证着“过度保护将抑制创新活力,最终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观点。
轮到林夏发言,她没有反驳,只是平静地打开了平板电脑,按下了播放键。
一段清晰的录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响起。
“林总监,你的能力、你的业绩,我们都认可。但你也知道,公司需要更有活力的新鲜血液……说白了,你很好,只是不再fit我们这个阶段的发展了。”
那是当年她被裁员时,hR对她说的原话。
录音播完,林夏抬起头,目光扫过那位脸色瞬间变得僵硬的法务总监,轻轻问道:
“我想请问,在你们设计的商业模型和数据算法里,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应该由他自己来定义,还是由你们来定义他合适或者‘不合适’?”
“究竟,是谁来合适谁?”
全场死寂。
会议结束当晚,官方发布通报,称将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对《通知》进行重大修订和完善。
胜利的消息传来,联盟内部一片欢腾。
林夏却独自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喧嚣和荣誉仿佛都与她无关。
她面前的屏幕上,系统界面悄然浮现出一行全新的提示:
恭喜宿主!
“制度反向塑造”能力已解锁。
影响力辐射路径已成功延伸至政策层。
她没有庆祝,只是关掉了提示框,默默打开一份加密文档,文档的标题是——《野草宪章(终章)》。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灯火阑珊。
顾沉舟将最后一份整理好的法律援助协议归档,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抬头,望向窗外斑斓的霓虹,目光落在桌角那本刚刚由阿哲团队寄来的、还带着油墨香气的《被计算的人生》上。
他轻轻抚摸着封面,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低声说:
“这一次,我们写的,是开头。”
夜色渐深,林夏终于完成了今天的复盘工作。
她习惯性地点开联盟内部的舆情监控简报,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上移动。
一切似乎都风平浪静,但她敏锐的直觉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就在她准备关闭页面时,脑海中,那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毫无征兆地悄然响起。
警报:检测到“数据尊严”概念已被未知对手进行“污染性复制”,新型舆情武器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