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田家村的老宅比往年更加热闹。
院子里张灯结彩,大红的“囍”字和“寿”字交相辉映,不是为了新婚,而是为了补办一场迟到了几十年的庆典——田老汉和已故婆婆丁桂香的金婚纪念。
四代同堂,济济一堂。
田老汉穿着崭新的深色棉袄,坐在轮椅上,被儿孙们簇拥在院子中央,脸上每道皱纹都舒展开,笑得像个孩子。
太爷爷身边,围着几个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第四代小豆丁,穿着红彤彤的棉衣,像几个移动的小福娃,引得众人阵阵欢笑。
关茵茵和田铭岳作为长子长媳,忙前忙后,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爸,这是我和铭岳还有弟弟妹妹们的一点心意。”关茵茵将一个厚厚的、装着老两口(虽然一位已不在)这些年补拍的照片和全家福的精致相册,以及一份代表着儿女心意的特殊“金婚礼物”凭证,递到田老汉手中。
田老汉颤抖着手接过,摩挲着相册光滑的封面,看着里面一张张定格的笑脸,尤其是那些通过技术巧妙合成的、他与丁桂香“同框”的照片,眼圈瞬间就红了。
“好,好……桂香要是能看到,该多好……”他喃喃着,声音哽咽。
气氛一时有些感伤。
这时,已经上小学的大重孙子,田铭启家的老大,像个小小主持人一样,跑到院子中央,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却一本正经地说:
“下面,请听我讲太爷爷和太奶奶的故事!是我妈妈和姑姑们告诉我的!”
众人都被小家伙逗笑了,目光慈爱地聚焦在他身上。
“我太奶奶,叫丁桂香!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勤劳的人!”孩子的声音清脆响亮,“太爷爷说,以前家里穷,太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留给他和孩子们,自己偷偷啃窝头咸菜……”
他讲起了田老汉和几位姑姑叔叔们记忆中的片段,那些清贫却充满温情的往事。
讲到丁桂香如何用一双巧手,将破旧的衣服缝补整洁,将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味。
讲到她如何在田老汉外出干活时,一个人撑起家里家外,照顾老人孩子,毫无怨言。
讲到她如何教导孩子们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哪怕自己吃亏,也不能亏了良心。
“太奶奶还说,”小家伙模仿着大人的语气,努力让自己显得更郑重,“咱们田家的人,骨头要硬,心肠要热,脚要踩在实地上!”
稚嫩的声音,讲述着朴素的道理,却让在场所有成年人都肃然动容。
这就是田家的根,田家的魂。
是丁桂香用她一生的言行,潜移默化,传承下来的家风。
几个小一点的孩子或许还听不太懂,但他们都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安静地听着,仿佛也将这些话,记在了小小的心田里。
故事讲完,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田老汉老泪纵横,不住地点头。
关茵茵走到院子中央,从孩子手中接过“话筒”,她看着满堂的亲人,目光最终落在田老汉和那张丁桂香的遗照上,声音温柔而充满感情:
“爸,妈,孩子们讲得真好。”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
“咱们田家,能有今天的热闹和兴旺,离不开妈当年打下的根基。是她用她的善良和坚韧,在最难的时候,守住了这个家,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异常清晰。
“没有婆婆当年的付出,就没有田家的今天,更没有‘茵岳’的诞生。我们后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她铺就的路上,继续往前走。”
她举起酒杯,面向丁桂香照片的方向,也面向所有家人。
“这杯酒,敬我们的母亲,丁桂香!感谢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您的善良和坚韧,我们会永远铭记,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敬母亲!”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无论老少,无论是否完全理解,都庄重地举起了手中的杯子。
声音汇聚在一起,真挚而有力。
这一刻,爱与感恩在空气中流淌,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四代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前辈的深切缅怀与感恩,化为了家族文化传承的力量,在这座历经风雨的老宅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