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曼谷的封条与逮捕令试图从物理上扼杀李金唐的势力时,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在暹罗的街头巷尾、茶肆酒楼间悄然点燃。李金唐深知,在绝对的国家暴力机器面前,仅靠手中的枪杆子和钱袋子,终究是势单力薄。他需要更强大的武器——人心。而撬动人心的杠杆,便是**舆论**。
“沙立可以查封我们的工厂,逮捕我们的人,但他封不住千百万人的口,更挡不住真相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李金唐在指挥中心对负责宣传和情报的苏望海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要把斗争的舞台,从边境的山林和曼谷的会议室,扩大到整个暹罗的公共舆论场!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沙立政府是何等的腐败、专制,而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
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反击战,就此全面展开。
李金唐麾下从不缺乏文人墨客。早在和平时期,他就以资助文化事业为名,网罗了一批因政治立场或言论被沙立政府边缘化的前朝文人、报界精英和激进知识分子。此刻,这支“笔杆子”部队派上了用场。
由苏望海直接领导的一个秘密宣传小组迅速成立,他们驻扎在几个隐蔽的安全屋内,昼夜不停地奋笔疾书。
一篇篇以“暹罗爱国者”、“正义观察员”、“知情公务员”等笔名撰写的犀利文章,如同无形的匕首,投向曼谷尚存的一些非官方背景、或监管相对宽松的小报。这些文章避而不谈李金唐的武装力量,而是将矛头直指沙立政府的痛处:
* **揭露腐败:** 详细披露某位沙立亲信将领在军火采购中收取巨额回扣;生动描绘某位部长夫人如何在欧洲一掷千金购买奢侈品;列举政府高官及其家族成员利用特权垄断某些行业牟取暴利的“事实”。
* **抨击专制:** 痛陈军政府解散议会、废除宪法、打压异己的独裁行径;报道政治犯在监狱中遭受的非人待遇;质疑政府某些政策只为维护少数权贵利益,而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 **塑造对比:** 巧妙地对比沙立政府的横征暴敛与李金唐在东南三府兴办教育、修建医院、发展经济的“善政”;将政府对李金唐的“迫害”,描绘成“鸟尽弓藏”、铲除有功之臣的卑劣行径。
这些文章事实与指控交织,数据与细节并存,文笔辛辣,极具煽动力。尽管政府新闻审查部门不断下令查禁,但这些文章如同野火下的春草,总能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夹在货物里的传单、深夜从门缝塞入的油印小报、在学生们手中秘密传递的手抄本——在民间广泛流传。
一份名为《东南灯塔》的地下报纸,甚至开始定期出版,虽然印刷粗糙,但内容大胆泼辣,直指时弊,很快成为曼谷和中部地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争相传阅的“禁书”。
李金唐深知,在文盲率尚高的暹罗,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他需要更直接、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
他从“金唐重工”的秘密储备中,调拨出数批高性能的短波收音机,通过联合会的商业网络,以成本价甚至免费赠送给东南三府乃至曼谷部分地区的商会、茶馆、乡村集会点。同时,一个代号“自由暹罗之声”的秘密广播电台,开始在某个隐秘地点(传闻设在边境线柬埔寨一侧的密林中)定时播音。
每晚特定的时间,一个充满磁性而又带着悲愤的男声,便会穿透夜空,传入千家万户:
“暹罗的同胞们!这里是‘自由暹罗之声’!今天,我们要揭露沙立·他那叻元帅的亲信,如何将本该用于购买药品救助贫民的公款,变成了他们在瑞士银行账户里冰冷的数字……”
“我们不禁要问,当曼谷的将军们在高尔夫球场上挥杆时,为何对我们边境上英勇抗击渗透、保卫家园的‘东南边境安全部队’痛下杀手?这究竟是维护国家安全,还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私欲和猜忌?”
广播内容直白、情绪饱满,辅以暹罗传统的哀怨音乐,极易引起底层民众的共鸣。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民,第一次从这“盒子里的声音”里,听到了与官方宣传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城镇中,另一种形式的宣传也在悄然进行。一些受联合会资助、或对政府不满的学生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始在集市、码头等人群聚集处,进行小规模的街头演讲。他们手持传单,慷慨陈词,呼吁民众关注政府的腐败,支持“真正为国家做实事的李金唐先生”。虽然警察频繁出动驱散,逮捕演讲者,但这种“野草”般的宣传方式,生命力极其顽强,此地刚被压制,彼处又悄然兴起。
李金唐并未忘记利用自己已有的正面形象。他指令“金唐基金会”(尽管周明海被捕,但体系仍在运行)加大慈善力度,尤其是在政府控制力较弱、民生困苦的地区。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发放救济粮、提供免费医疗时,会有意无意地“透露”:“这笔善款来自李金唐先生。他非常关心大家的疾苦,即使他自己正遭受着曼谷不公正的打压。” 这种将慈善与个人遭遇捆绑的宣传,极具杀伤力,在许多贫苦民众心中,李金唐几乎被神化为一个“受难的善人”。
与此同时,李金唐亲自口述,由文胆们润色,发表了几篇旨在阐明自身理念的“告暹罗同胞书”。在这些文告中,他极力淡化自己的华人背景和地方军阀色彩,而是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反对独裁腐败、追求社会公正”的暹罗爱国者。他提出的口号,如“结束军人干政”、“还政于民”、“发展民生经济”、“保障各族平等”,虽然空泛,却精准地抓住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沙立军政府普遍的不满情绪,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号召力。
持续不断、多管齐下的舆论攻势,开始逐渐发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曼谷的咖啡馆和大学校园里,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开始公开讨论政府的腐败问题,李金唐的名字被频繁提及,虽然看法不一,但沙立政府完美无缺的光环已然破裂。
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农民们在劳作休息时,会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着“自由暹罗之声”,然后低声议论着“李先生”的善举和政府的无情。
甚至在军队的中下层军官中,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人对上层将领的奢靡生活和打压“有功部队”的做法感到不满,对李金唐反而产生了一丝同情甚至钦佩。
民心的向背,开始以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动摇着沙立政府的统治基石。政府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其发布的官方声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持怀疑态度。
沙立元帅在官邸里暴跳如雷。他摔碎了心爱的茶杯,对着负责宣传和内政的官员咆哮:“废物!一群废物!为什么还有这些苍蝇一样的声音?!给我查!把所有印刷这些污秽东西的窝点都端掉!把所有敢在街上胡说八道的人都抓起来!还有那个该死的电台,给我定位,炸掉它!”
军警特务倾巢而出,展开了更残酷的镇压。报馆被强行关闭,印刷机被砸毁,更多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被投入监狱。干扰台开始全力干扰“自由暹罗之声”的频率。
然而,高压政策往往适得其反。越是镇压,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强,对“禁闻”的传播就越热衷。舆论的野火,在高压之下,反而烧得更旺。
消息传回新唐村,李金唐的脸上露出了近期少有的、一丝真正的笑意。他对苏望海说:“看,沙立已经慌了。他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但他不明白,**人心一旦醒了,就再也无法用武力让它重新沉睡。**”
“我们虽然失去了一些工厂,失去了一些阵地,但我们正在赢得更广阔的人心战场。沙立政府的根基,已经开始松动了。”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不再局限于东南一隅,而是投向了整个暹罗:“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让我们的人做好准备。当民意沸腾到顶点时,就是我们发出更强音的时刻!”
舆论的力量,已然成为这场权力博弈中,一枚足以改变棋局重量的关键棋子。暹罗的天空下,思想的闪电正在积聚,预示着更猛烈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