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山谷里那声标志性的122毫米火炮试射的巨响,其回音早已消散在群山之间,但它所传递出的力量与希望,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至更广阔的层面。自行火炮样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的捷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具备改变战场格局潜力的实力证明。这份证明,很快便摆在了八路军师部首长的案头,并引发了高度重视和迅速决策。
就在试射成功报告呈递上去后不久,一份带着师部印章和首长批示的正式文件,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瓦窑堡,直接交到了林烽手中。文件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鉴于你部自行火炮样车测试性能优异,远超预期,对提升我军攻坚能力意义重大。经研究,现正式批准‘自行火炮’项目进入量产阶段!望你部周密规划,尽快形成战斗力,优先装备主力攻坚部队!”
批准了!量产!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瓦窑堡的各个车间。参与研制的工程师和工人们欢呼雀跃,自行火炮攻关区内,更是爆发出一阵近乎宣泄般的狂喜吼声。一年多的日夜奋战,无数次的推倒重来,汗水、争论、焦虑、不眠之夜……在这一刻,全部化为了值得!
“同志们!静一静!静一静!”林烽站在一块高起的台子上,用力挥舞着手中的文件,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红光,“师部批准了!咱们的‘移动战争之神’,要开始下崽儿了!”
台下顿时响起更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但是!”林烽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沉稳而有力,“批准量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把图纸上的成功,变成流水线上稳定、可靠的产品?如何确保每一辆开往前线的自行火炮,都像样车一样,成为砸碎鬼子乌龟壳的铁拳?这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
他立刻召集了以杨勇为核心,包括田方、杨国华、彭家蒙、李均以及各生产车间负责人在内的骨干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制定详细的量产规划。
目标与原则:务实与高效
“我们的量产目标,不能好高骛远。”林烽开门见山,“基于我们现有的底盘供应能力、122毫米火炮的产能,以及复杂的总装工艺,我提议,第一期量产目标定为:月产三辆!”
这个数字看似保守,却非常务实。它考虑到了瓦窑堡同时还要维持“太行”坦克稳定生产的现实,避免了资源过度倾斜可能导致的体系失衡。
“原则是:质量优先,稳步爬升,优先保障。”林烽强调,“这三辆的产能,必须确保每一辆都是精品!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生产的车辆,优先配属给像李云龙旅长那样,承担最艰巨攻坚任务的部队!我们要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杨勇的“优化”攻坚战
总负责人杨勇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将心血结晶推向更广阔天地的使命感。他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骨干:“林主任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是我们攻坚的时候!量产不是样车的简单复制,我们要把研发阶段的‘精雕细琢’,转化为生产阶段的‘稳定高效’!”
他立刻带领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生产流程优化:
1. 底盘供应线固化: 田方负责,将经过测试验证的底盘强化方案(加长车体、加强主梁、更换高强度扭杆、配重箱设计)完全固化下来,形成标准的图纸和工艺卡片,下发至底盘预处理车间。确保每一台下线的“太行”底盘,只要是预留给自行火炮的,都直接进入强化改造流程,与坦克底盘生产形成并行不悖的支线。
2. 火炮上车流程标准化: 杨国华牵头,将那个复杂的摇架式炮座安装、俯仰轴校准、制退复进机连接、驻锄调试等关键步骤,分解成一个个可量化、可检查的工位操作指南。他甚至还设计了几套专用的安装夹具和校准样板,比如用于保证俯仰轴同轴度的长校准心棒,以及检查火炮基座水平的大型水平仪支架。“咱们要确保,”杨国华对装配工说,“每一门炮装上去,都跟长在底盘上一样稳当!”
3. 战斗室模块化预制: 彭家蒙提出了一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将固定战斗室的各个装甲板,在焊接车间进行模块化预焊接。比如,将正面带开口的倾斜装甲与两侧板先焊成一个“U”形模块,将车长指挥塔与顶板焊成另一个模块。总装时,直接吊装这些大模块进行拼焊,大大减少了在总装线上零敲碎打的时间,也更容易控制焊接变形。“这就好比盖房子,先预制好墙板,现场组装,快!”彭家蒙形象地比喻道。
4. 关键部件质量追溯: 李均负责强化质量管控,特别是对那个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超压式制退复进机等关键部件,建立了生产批次和编号管理制度。每一件重要部件上都打上编号,记录下原材料来源、加工人员、检验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源头。
车间的“新节奏”
总装车间里,为自行火炮开辟的生产线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坦克生产线那种沉稳有序的节奏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嫁接”和“整合”的舞台。强化过的底盘沿着轨道缓缓移动,来自火炮车间、已经拆除轮式炮架的122毫米榴弹炮被天车吊装到位,预制的战斗室模块被精准对合,工人们按照标准化流程,熟练地进行着焊接、安装、接线、调试……
老师傅们一边干活一边调侃:
“以前觉得造坦克就够复杂了,现在这玩意儿,等于把个炮楼子安在坦克上跑,还得能打得准,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不是嘛!你看这炮管子,比坦克的粗一圈,看着就提气!以后看哪个鬼子炮楼还敢嚣张!”
杨勇每天泡在车间里,盯着每一个环节,记录着时间节点,协调着部件供应。他发现了一个问题:122毫米炮弹的装填比105坦克炮弹更费力,影响了射速。他立刻召集人手,优化了战斗室内部的弹药架布局,并改进了那个半自动扬弹机的提升曲线,使其更省力、更快速。
“咱们不仅要造出来,还要让前线用着顺手!”杨勇对技工们说,“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可能在未来战场上救下咱们战士的命,或者多干掉几个鬼子!”
悬念初现:产能与需求的赛跑
在杨勇团队的努力下,自行火炮的生产流程逐渐理顺,第一辆量产车的部件已经开始上线总装。月产三辆的目标,看起来触手可及。
然而,就在林烽审阅着初步理顺的生产计划,稍微松了口气时,一份来自前线指挥部的加急电报,被机要员匆匆送了进来。电报并非催促,而是通报了一个新的敌情动态:日军似乎已经察觉到了八路军装甲力量的增长,在其控制的一些重要据点和大城市外围,开始大规模增筑反坦克壕、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并加强了直射火炮的配置。
林烽放下电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自行火炮生产线,眉头微微蹙起。敌人正在适应,正在加固他们的“乌龟壳”。自行火炮的量产,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但这场雨,下的速度能否赶上敌人构筑工事的速度?
月产三辆的钢铁“神锤”即将敲响战鼓,
但敌人也在疯狂地加厚他们的“盾”。瓦窑堡与时间、与敌人构筑速度的这场无声赛跑,究竟谁能更快一步?这刚刚理顺的生产线,能否承受住未来可能更加迫切的需求压力?悬念,如同远方的阴云,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