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站那个转瞬即逝的不明信号,如同一根细微的冰刺,扎在张彬的心头。他并未声张,只是私下嘱咐王根生留意相关空域的任何异常情报,同时让技术团队在后续数据分析中,留意任何类似的、无法归类为已知目标或自然干扰的微弱回波。苍穹之眼既然已经睁开,就不能对任何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
然而,国家的防御体系不能因单一未解之谜而停滞。就在“苍穹之眼”紧张建设的同时,另一项关乎未来陆地决战力量的绝密工程——“承影”单兵助力机甲项目,也进入了关键的详细设计阶段。
项目指挥部的地下设计室内,巨大的绘图板上铺满了“承影”初代机的结构图纸。与“洪荒”、“南天门”那样的庞然大物相比,“承影”的尺度显得迷你,但其技术密度和集成难度却丝毫不低。它的目标,是打造一种能够显着增强单兵负重、机动和防护能力的外骨骼式助力机甲。
此刻,设计团队正面临着一个核心困境:结构重量与强度、灵活性的矛盾。
负责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指着图纸上标注为红色的腿部支撑部件,眉头紧锁:“张总师,按照目前的金属骨架设计,虽然强度勉强达标,但整体重量已经超出了动力系统的有效负载范围。士兵穿上它,别说机动,连正常行走都成问题。如果为了减重而削减材料,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又无法保证,尤其是在跳跃、冲击等极端工况下,很容易发生断裂。”
冲突赤裸而直接:笨重的机械结构,扼杀了机甲最基本的操作灵敏性需求。一个无法灵活运动的铁疙瘩,在战场上只是活靶子。
张彬走到绘图板前,目光扫过那些代表应力集中点的红色区域。他脑海中,之前签到获得的【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块状金属玻璃】(非晶态合金)的知识迅速被调动起来。这两种材料,一种质轻高强,一种兼具金属硬度与玻璃般的韧性,正是解决当前困境的钥匙。
“我们换材料。”张彬开口,语气肯定,“腿部的主承重骨架和关节连接件,放弃传统的高强度钢。”
他拿起绘图笔,在图纸上勾勒出新的结构形态:“主承重梁和主要的支撑框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成型。它的比强度远超钢材,能大幅减重。而在关节、踝部、膝部这些承受复杂冲击和扭转力的关键节点,”他的笔尖点在几个应力集中区域,“嵌入块状金属玻璃作为衬套或核心承力件。利用其极高的硬度、耐磨性和优异的弹性极限,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塑性变形和疲劳断裂。”
他一边说,一边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快速计算着不同材料搭配下的重量、强度和安全系数。精确的数字和清晰的材料特性对比,让在场的工程师们眼中逐渐燃起希望。
“可是,张总师,”一位材料工程师提出疑问,“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特别是大型复杂构件的成型,我们还在摸索。块状金属玻璃的制备更是实验室阶段,如何保证性能稳定和批量供应?”
【每日签到已开启。是否签到?】
就在讨论陷入具体工艺困境时,系统的提示音恰到好处地响起。
“签到。”张彬心中默念,期待着系统的支援。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大型复杂构件碳纤维缠绕与热压固化成型工艺指南(初级)。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工艺指南!张彬精神一振,立刻接过话头:“工艺问题,我最近研究了一些国外的前沿资料,对大型碳纤维构件的缠绕和热压固化有一些新的想法,回头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至于块状金属玻璃,我们先集中力量,利用实验室条件,制备出满足关键部件需求的少量样品,确保性能优先。”
他巧妙地将系统提供的知识,转化为“研究国外资料”获得的灵感,并做出了务实的安排。攻关小组立刻按照新的材料方案,重新进行结构设计和力学仿真分析。
收获在数周后显现。当新的设计图纸和仿真报告出炉时,整个团队都为之振奋。采用碳纤维复合主体骨架配合关键节点金属玻璃强化的新方案,在计算机模拟中(使用了改进后的专用处理机进行复杂运算),不仅成功将机体结构总重量降低了惊人的30%,其整体结构强度、抗疲劳性能和极限承载能力,反而比原来的全金属设计提升了15%以上!
“承影”的骨架,终于摆脱了笨重的枷锁,变得轻盈而坚固。
然而,张彬并未满足于此。他看着图纸上那些模拟人体关节设计的机械传动结构,尤其是复杂的液压驱动系统,总觉得有些刻板和滞涩。如何让这股机械的力量,更自然地传递,更精准地响应操作者的意图?
他闭上眼,九转不灭体第五重的内息在体内自然流转,意识沉浸在对自身肌肉、骨骼发力、力量传导的细微感知中。那种如臂使指、劲力通透、刚柔并济的感觉,是任何机械传动都难以企及的境界。
他重新睁开眼,拿起笔,在液压传动的控制逻辑框图旁边,添加了一些新的注释和修改建议。他尝试将功法中对“力”的理解,尤其是对爆发力与控制力、刚劲与柔劲转换的微妙把握,转化为一套更精细的液压阀控参数和反馈算法。
“这里的响应曲线不能是线性的,初期要柔,避免突兀;中段要猛,保证出力;末端要稳,便于微操。”他指着图纸上的膝关节驱动模块,“尝试引入一个基于实时压力反馈的自适应调节机制,模拟人体肌肉在不同负荷下的刚度变化。目标是……让驾驶员感觉不到是在操控机器,而是在驱动一个更强壮、更庞大的‘自己’。”
这个想法超越了这个时代纯粹机械设计的范畴,触及了模糊控制和人机工效学的边缘。工程师们听着他的描述,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挑战巨大。
张彬知道,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距离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在设计“承影”骨架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融入了对自身力量本源的理解,这或许是一条让钢铁造物真正“活”起来,与血肉之躯完美融合的独特路径。
“承影”的骨架已然勾勒完毕,接下来,就是为这副骨架注入能够理解人类意图的“神经”与“肌肉”。而张彬自己,似乎也在这条路上,摸索着将超越时代的科技与古老的人体奥秘,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