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福尔海姆”的格纳库内,以往虽然忙碌,但总带着几分因人手不足而产生的紧迫和杂乱。然而,自从小次郎·玛多克这个身材不高、精力却异常旺盛的整备班长加入后,这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
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机油和焊接金属的气味,但一种新的、高效的节奏感开始取代之前的忙乱。
小次郎几乎是以一种猛虎下山的姿态扑向了他的新工作环境。他不需要太多适应时间,那双手抚摸过金恩的每一寸装甲,敲击过每一个关节,耳朵贴近引擎倾听运转声,就能大致判断出机体的状态和潜在问题。
“奥托老伯!你们之前的维护做得不错,基础很扎实!”小次郎对着奥托老伯竖起大拇指,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嘛,流程上可以再优化优化!你看这个传动液的更换周期,按照这鬼地方的重力和使用强度,完全可以延长20%!还有这些工具摆放,按功能分区,流水线作业,效率至少能提三成!”
奥托老伯一开始对这个咋咋呼呼的“后辈”还有点不服气,但听着小次郎一条条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建议,看着他在纸上飞快画出的优化流程图,眼神渐渐从怀疑变成了赞赏。都是跟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水平高低,几句话就能听出来。
“有道理!就按你说的试试!”奥托老伯也是个爽快人。
在林凡的支持下,小次郎获得了整合整备资源的权限。他雷厉风行,拉着奥托和瑞森等人,对机库进行了一次大改造:
功能分区明确化: 划分出拆卸区、清洗区、检测区、维修\/升级区、组装区和备件库。每个区域工具、设备专用,避免了来回奔波和工具错拿。
建立维护档案: 为每一台mS(包括那台暴徒式改)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记录每一次维护、每一次损伤、每一个更换的零件,实现了生命周期管理。
标准化作业流程: 针对日常检查、定期保养、战后紧急维修等不同场景,制定了标准操作程序。连拧一颗螺丝的扭矩都有明确规范,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
人才培养: 小次郎毫不藏私,将瑞森等年轻技术人员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结合实操,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瑞森等人对小次郎佩服得五体投地。
整备班的专业化程度肉眼可见地提升。以往需要大半天才能完成的金恩全面检查,现在流程走下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而且检查得更彻底。
米歇尔的金恩突击型成了整备班优化流程后的第一个“受益者”。小次郎亲自带队,对这台座机进行了一次堪称“脱胎换骨”的精细化维护和针对性升级:
深度保养: 将整个动力传动系统拆解,进行超声波清洗和精度校准,清除了长期高负荷运转积累的微观磨损和杂质,使得引擎出力更平顺,响应更灵敏。
· 装甲优化: 对附加装甲的固定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加固,减少了在剧烈机动中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应力集中。
· 线束整理: 将驾驶舱和机体内部那些略显杂乱的线束重新捆扎、屏蔽,提升了信号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 个性化调校: 根据米歇尔的驾驶习惯数据,对操纵杆的阻尼、踏板行程进行了微调,使其更贴合机师的本能反应。
当米歇尔再次坐进驾驶舱,启动经过精心打理的金恩时,立刻感受到了不同。“感觉……更跟手了,就像穿了一件更合身的衣服。”他难得地给出了高度评价。这对追求人机合一的机师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小次郎的眼光并未止步于此。他在巡查前哨站原有设施时,发现了那个被部分废弃的工业制造模块。虽然设备老旧,但基础框架完好,只要投入资源修复,完全有能力进行一些基础加工。
“团长!奥托老伯!咱们不能总靠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外购零件!”小次郎兴奋地找到林凡和奥托,挥舞着一张他画的草图,“你看,利用那些老机床,咱们完全可以自己生产金恩的标准关节轴承、液压杆、非承重装甲板这些消耗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零件!甚至能尝试复刻重突击机枪的枪管和弹匣!”
林凡眼睛一亮。实现关键备用零件的自产,意味着“扎夫特”的持续作战能力和独立性将得到质的飞跃!他立刻批准了小次郎的提案,拨付资源,让他和奥托老伯牵头,组建一个小型零件生产线。
很快,工业制造模块里响起了久违的机床轰鸣声。在奥托老伯的经验和小次郎的创新思维结合下,第一条简易的金恩专用零件生产线开始调试运行。虽然初期只能生产最基础的几种零件,精度也需人工二次打磨,但这无疑是迈向自给自足的重要一步。
整备班的壮大,不仅提升了“扎夫特”mS部队的即时战斗力,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