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位面→_→
这位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身着破旧龙袍,面色憔悴,望着天幕上朱高炽开创的清明朝局,眼中满是羡慕与悔恨。
“皇高祖以仁心稳江山,以勤政兴社稷,而朕……”
他想起自己在位十七年,勤勉却多疑,最终未能挽救大明的危局,
“若朕能有皇高祖的仁心与沉稳,若大明能再有一次仁政中兴的机会,或许就不会落得亡国的下场。”
话落,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满是无力与不甘。
dt-tb
天幕之下,十六帝的慨叹交织在一起,有赞许,有惋惜,有愧疚,有悔恨。
朱高炽的一生,虽短暂如流星,却以仁心为笔,以勤政为墨,在大明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帝王心中,难以逾越的“仁君标杆”。
~~~
现代,七玥刷了几个视频觉得没啥好看的,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历史盘点账号,接着看没看完的太子盘点→_→
?【14. 拓跋晃(北魏太武帝太子):
“监国理政小能手”,协助老爹治国却遭猜忌,忧愤而死,堪称“功高震主的悲剧太子”。】
七玥:不认识.jpg
看来是自己孤陋寡闻了,那就好好看看吧~
up主的声音也传到了平行位面的各朝各代老祖宗耳朵里:
说起这位太子,堪称北魏“监国卷王”,他就是拓跋晃,明明是治国小能手,却栽在猜忌里的悲剧太子……
拓跋晃这哥们儿,堪称北魏版“全能太子”,打小就自带“治国buff”———
太武帝拓跋焘常年在外打仗,把朝堂扔给太子监国,他硬是把后方打理得明明白白,妥妥的“监国理政小能手”。
他有一个高光时刻,那就是是他的“经济头脑”:
当时北魏农业拉胯,流民遍地,拓跋晃直接拍板“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还搞了“计口授田”,让流民有地种、有饭吃,粮食产量蹭蹭涨,朝堂国库都跟着鼓起来。
更绝的是他抓吏治,贪官污吏一抓一个准,把朝堂风气整得清清爽爽,大臣们服,百姓也念他好,说是“功高震主”一点不夸张。
●)o(●
更有趣的是,他还是个“反差萌”:
拓跋晃特别爱吃“蒸饼”(相当于古代版馒头),还爱琢磨吃法———
有次御厨做蒸饼,不小心把芝麻洒多了,堆成了“十字花”,拓跋晃不仅不生气~
还笑着说“这是‘花饼’,更得好好吃”,后来这“十字花蒸饼”还成了东宫的招牌点心,算是古代“美食博主”初体验了。
_(:3」∠)_
可悲剧也藏在“太能干”里:
太武帝晚年多疑,再加上奸臣在旁边吹耳边风,说拓跋晃“权重压主”,老皇帝越看越不顺眼,开始处处猜忌。
拓跋晃本来就老实,被老爹这么一针对,又气又怕,连饭都吃不下,最后忧愤成疾,年纪轻轻就没了,明明是治国功臣,却落得个“功高震主的悲剧太子”结局,属实让人唏嘘。(? ? ?? )
下面,我们来好好捋一捋他的生平事迹。
在北魏王朝的历史长河里,拓跋晃绝对是个绕不开的“遗憾式人物”———
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长子,打小就自带“天命之子”的光环,却没能熬过老爹的猜忌,最终落得忧愤而死的结局。
作为北魏史上最能干的太子之一,他的一生像一场高开低走的大戏~
高光时足以撑起半个王朝,落幕时却只剩满纸唏嘘~
而藏在他人生里的,既有治国理政的高光时刻,也有烟火气十足的趣事,更有皇权博弈下的无尽悲凉。
? (??3(???c)
拓跋晃出生于太平真君元年,作为拓跋焘的第一个儿子,他自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
史书记载他“少而聪睿,有仁心”,三岁被立为太子,五岁就能跟着老爹听政,十岁出头就开始协助处理朝堂事务,妥妥的“少年天才”配置。
而他真正的高光时刻,始于太武帝常年对外征战的那些年———
北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拓跋焘素有“战神皇帝”之称,一辈子都在马背上打天下,东讨高句丽、西伐大夏、北征柔然,几乎把周边政权打了个遍。
可皇帝在外打仗,后方朝堂不能乱,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太子拓跋晃身上,而他一接手,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政治天赋和治国能力。
(???)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经济救国”操作。
当时北魏刚统一北方不久,常年战乱导致农业荒废,土地大片闲置,流民四处逃窜,不仅百姓吃不饱饭,连国库都空得叮当响,甚至出现了“军粮短缺”的危机。
拓跋晃一看这情况,没有照搬老爹“重武轻农”的老路子,反而力排众议,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政策:
首先是“劝课农桑”,他亲自带着大臣下到田间,教百姓耕种技巧,还规定“每一户丁男授田二十亩,丁女十亩”,让流民都能有地种、有饭吃;
其次是“轻徭薄赋”,废除了之前苛重的赋税,把“什一税”改成“什三税”,还减免了受灾地区的赋税,让百姓能喘口气;
更绝的是他搞的“计口授田+粮仓制度”,在各州郡设立“常平仓”,丰收时收购粮食储存,荒年时低价卖出,既稳定了粮价,又避免了饥荒~
短短几年时间,北魏的粮食产量蹭蹭涨,国库从“空壳子”变成了“满仓粮”,百姓们都私下里称他为“救苦太子”。
?(???)?
除了搞经济是把好手,拓跋晃抓吏治的能力更是一绝。
当时北魏朝堂里,不少官员借着战乱中饱私囊,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怨声载道。
拓跋晃监国后,直接下了“狠招”:
他设立“察吏御史”,专门负责弹劾贪官,而且规定“凡贪污一匹绢以上者,立斩”,绝不姑息。
有一次,定州刺史王遵贪污军粮数万石,被拓跋晃查到后,二话不说就下令斩首,还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分给流民。
这一下震慑了满朝文武,之前嚣张跋扈的贪官们吓得纷纷收敛,朝堂风气瞬间清爽了不少。
就连太武帝身边的老臣崔浩,都忍不住称赞他“有高祖(拓跋珪)之风,必能安天下”。
- =???? =???? ?( ′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