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这天一早,王铁柱就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工作时老是往门口张望,手里的烙铁也显得不太稳当。
铁柱,怎么了?刘思敏注意到他的异常,关切地问道。她正在调试新组装的逻辑电路,敏锐地察觉到了王铁柱的心不在焉。
没...没什么。王铁柱支吾着,手里的烙铁差点烫到手指。他急忙收回手,脸上掠过一丝慌乱。
陆知行看在眼里,心里明白。昨天他无意中看到王铁柱在日历上做的记号,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生日往往就意味着能吃上一碗难得的长寿面,这对常年以窝头咸菜果腹的他们来说,是个值得期待的日子。
果然,快到中午时,仓库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柱子!柱子!声音里带着农村妇女特有的爽朗和急切。
王铁柱猛地站起来,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俺娘来了!他急忙放下手中的工具,三步并作两步冲向门口。
只见王母挎着个盖着蓝布的篮子,风尘仆仆地站在仓库门口。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裤腿上还沾着泥点,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显然是刚从几十里外的郊区家里赶过来。
娘,您怎么来了?这么远的路...王铁柱赶紧迎上去,接过篮子,声音里满是心疼。
今儿个不是你生日嘛,王母慈爱地看着儿子,用手拂去他肩膀上的灰尘,娘给你做了长寿面。她说得轻描淡写,但额角的汗珠透露出这一路的不易。
说着,她揭开篮子上盖着的布,里面是一个小布袋,装着明显是精心节省下来的白面,还有两个珍贵的鸡蛋。王母利索地在仓库门口找了个背风的地方,用几块砖头搭了个简易灶,开始生火做饭。她的动作娴熟而麻利,显然是个操持家务的好手。
刘思敏看得眼眶发热,悄悄对陆知行说:王婶真好...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想起了自己远方的家人。
面条的香味很快飘满了整个仓库。王母把第一碗面端给儿子,又盛了两碗递给陆知行和刘思敏:陆工,刘姑娘,你们也尝尝。她的笑容淳朴而真诚,带着农村人特有的热情。
这怎么行...刘思敏连忙推辞,她知道这些面粉和鸡蛋的来之不易。
吃吧吃吧,王母热情地说,柱子在这多亏你们照顾。你们都是干大事的人,可不能饿着。她硬是把碗塞到两人手里。
陆知行接过碗,看着碗里清汤寡水却香气扑鼻的面条,心里涌起一阵暖流。这碗面里,不仅有着母亲对儿子的爱,更有着普通百姓对科技工作者的朴素支持。他小心地挑起一筷子面条,感觉这简单的食物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珍贵。
王铁柱吃得特别香,呼噜呼噜几口就把一碗面吃完了。王母看着他,眼里满是慈爱:慢点吃,别噎着。说着,又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夹给儿子。
娘,您也吃。王铁柱要把自己的碗推给母亲。
我吃过了,王母摆手,你们干活辛苦,多吃点。她的谎言如此明显,却让人不忍心拆穿。
吃完饭,王母又要急着赶回去:家里还有活要干,鸡啊猪啊都等着喂,我得赶紧回去。她说着,已经开始收拾东西。
王铁柱送母亲到研究所门口,看着她远去的背影,这个憨厚的汉子眼圈有些发红。他知道,母亲这一来一回,要走几十里山路,就为了给他送一碗长寿面。
回到实验室,王铁柱像是换了个人,干劲十足:陆工,咱们今天一定要把那个电源模块调试出来!他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决心。
一碗普通的长寿面,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成了最温暖的动力,支撑着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