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出发去清风镇参加测灵大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韩家上下都笼罩在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中。清晨的阳光刚刚穿透山间的薄雾,整个青溪村还沉浸在朦胧的睡意中,韩家的炊烟却已经早早升起。
这天一早,韩振就背着两张刚处理好的狐皮,踏着晨露去了镇上的货郎那里。这两张狐皮是他前些日子在深山老林里蹲守了整整三天才猎到的,毛色油亮如缎,在阳光下泛着银红色的光泽,半点瑕疵都没有。他用祖传的鞣制手法精心处理过,摸上去柔软得像春天的溪水。货郎老张见了,眼睛都直了,翻来覆去检查了好几遍,最后满意地咂着嘴:老韩啊,你这手艺是越来越精了,这两张皮子放在县城里少说能卖五两银子。说着数出三两碎银,又额外给了几个新蒸的白面馒头。
韩振小心地把银子收进贴身的布袋里,转身去了镇东头的布店。布店里新到了一批从郡城运来的料子,他仔细挑选了半天,最后选中了一块浅蓝色的粗布。这布虽不是上等货,但质地紧密,染得均匀,在阳光下泛着湖水般的光泽。掌柜的,这布...韩振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布料,给孩子做件新衣裳,去参加测灵大会穿的。
回到家时已近晌午,林黎正在院子里晒草药。韩振先掏出还带着余温的白面馒头递给她,又把那块浅蓝色的粗布平整地铺在堂屋的方桌上:给烨儿做件新衣服吧,到时候穿去清风镇。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不自觉地飘向正在后院练字的儿子。
林黎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才去摸那块布。她的指尖感受到布料细腻的纹理,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布质量不错,颜色也好看,烨儿穿肯定合适。她轻轻抚平布料上的褶皱,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穿着新衣的模样。放下布,她转身就去了厨房,舀出珍藏的白面,准备给儿子做些路上吃的干粮。
正在这时,韩烨闻声跑了进来。十岁的少年眼睛亮晶晶的,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新布料。爹!这是给我的吗?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碰了碰布角,生怕弄脏了似的。淡蓝色的布料衬得他的手指格外修长。
傻孩子,不是给你的还能给谁?韩振笑着揉了揉儿子的脑袋,去测灵大会总得穿得体面些,不能让人看轻了咱们青溪韩家。
韩烨闻言,立刻跑到正在和面的林黎身边:娘,我帮你烧火吧!少年的声音里满是雀跃。
林黎转头看着儿子红扑扑的脸蛋,忍不住用沾着面粉的手指点了点他的鼻尖:好啊,我的烨儿长大了,能帮娘干活了。她顿了顿,又嘱咐道:火别烧太旺,这白面金贵着呢。
韩烨郑重其事地点头,蹲在灶台前认真地添着柴火。火光映红了他的小脸,他看着火舌温柔地舔舐着锅底,思绪却已经飞到了清风镇。听说那里的修士能御剑飞行,能点石成金...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把腰板挺得更直了些,仿佛这样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夜幕降临后,林黎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早早休息。她点亮了平日里舍不得用的油灯,就着豆大的灯火,一针一线地缝补着韩烨的旧背篓。这个背篓是用山里的老藤编的,已经跟着韩烨三年多了,边角处磨得发亮,有几处藤条已经断裂。她怕路上背东西时会散架,所以用结实的麻线细细地缝补着,每一针都打得密实。
韩烨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看着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藤条间。灯影摇曳,给母亲专注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暖光。不知怎么的,他突然觉得喉咙发紧:娘,你辛苦了...
林黎闻言抬起头,鬓边的碎发在灯光下泛着银丝。她伸手替儿子理了理衣领,温声道:不辛苦,只要烨儿能好好的,娘做什么都愿意。说着又拿起针线,却不忘叮嘱:到了清风镇,要听你爹的话。那里不比咱们村里,听说街上随便一个人都可能是修士,你可千万别冲撞了人家。
娘,我知道了。韩烨重重地点头,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我一定听爹的话,也会好好表现的。
夜深了,韩烨躺在木板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翻来覆去地摸着放在枕边的新布料,想象着自己穿着新衣服站在测灵台上的样子。月光从窗缝里漏进来,在地上画出一道银线。他忍不住推了推身边的父亲:爹,清风镇的韩家,是不是有很多会飞的人啊?他们是不是都很厉害?
韩振在黑暗中睁开眼,望着茅草屋顶沉默了片刻。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去测灵时的场景,那时候...他摇摇头,把回忆赶走:应该有不少修士,至于厉不厉害,去了就知道了。他侧过身,借着月光看着儿子晶亮的眼睛,不过烨儿你要记住,不管别人多厉害,咱们都要有自己的骨气。修士也是人,咱们不偷不抢,用不着低三下四。
韩烨似懂非懂地点头,脑海里却浮现出话本里那些飞天遁地的仙人形象。在父亲沉稳的呼吸声中,他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穿着崭新的蓝布衣站在高高的测灵台上,四周彩霞满天,而他的掌心,正绽放出璀璨的灵光...
此时窗外,一轮满月静静悬在韩家小院的上空,院角的桃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一个即将展开的新故事默默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