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豪散布的谣言,如同隐形的蛛网,在傅家外围及集团中层悄然蔓延。张丽涵清晰地感知到了那层无形的隔阂与审视,但她并未选择四处解释或与傅天豪正面冲突。她知道,在流言蜚语的战场上,情绪化的辩解往往适得其反。最有力的回击,不是声音的大小,而是行动的光芒。
机会很快降临。傅氏家族基金会每年夏季都会举办一场面向残障儿童的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往年主要由基金会工作人员和部分家族女眷协办,规模虽大,但形式略显固化。今年,因张丽涵已开始接触“晨曦计划”,基金会负责人林薇在请示过何意青和傅宇成后,便将此次活动的具体策划与执行协调工作,正式交由张丽涵主导。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也是一个潜在的陷阱。活动万众瞩目,办好了,是分内之事;若稍有差池,那些关于她“能力不足”或“徒有虚名”的谣言便会甚嚣尘上。
张丽涵平静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她没有急于表现,而是首先花了大量时间深入研究往年的活动方案、财务预算和参与者反馈。她发现,过往的活动更侧重于形式上的隆重和媒体的曝光,但对于真正的主角——那些孩子们的需求和体验,关注得并不够细致。
她召集了林薇和基金会核心团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们的主题是‘聆听心声,照亮童梦’。今年,我们能不能少一些程式化的领导讲话和摆拍,把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到快乐和尊重的环节上?”
她拿出了一份详尽的策划草案:邀请专业的特殊教育老师设计互动游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将传统的捐赠仪式,改为由孩子们在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旁,亲自向爱心人士表达感谢(如果孩子有能力);安排受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一对一陪伴,而非让孩子们被动地坐在台下;甚至细致到活动餐点的口味和质地,都考虑了不同残障类型孩子的特殊需求。
“预算方面,”张丽涵翻开着账目,“我们可以削减一部分不必要的装饰和媒体礼品开支,将资金更多用于购买适合孩子们的教具、书籍,以及支付专业老师和志愿者的补贴。每一笔开销,都会在活动后详细公示。”
她的方案务实、细致,充满人文关怀,完全跳出了以往“秀场”式的慈善模式。林薇和团队人员最初有些疑虑,但在张丽涵条理清晰的阐述和真诚的态度面前,渐渐被说服,并开始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日子,张丽涵展现了惊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她亲自与各个合作方沟通细节,核对物料,培训志愿者。大到活动流程的彩排,小到一颗糖果的摆放位置,她都一一过问。她奔波于活动场地、基金会办公室和傅家之间,既要统筹大局,又不放松对傅天融的日常护理,常常忙到深夜。
但她从不叫苦,也从不居功。在团队内部,她充分授权,鼓励大家提出意见;在与外部机构沟通时,她态度谦和,逻辑清晰,以理服人。她的高效与专业,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让原本可能因为谣言而对她的能力心存疑虑的基金会员工,逐渐转变为由衷的信服。
活动当天,阳光明媚。现场没有浮华的铺陈,却处处洋溢着温馨与真诚。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投入地参与着各种游戏,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当一位患有听力障碍的小女孩,用手语结合简单的发音,向何意青和几位主要捐赠人表达感谢时,现场许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何意青全程参与了活动,看着眼前井然有序、充满温情的场面,看着张丽涵从容不迫地协调各方、细心关照每一个孩子的身影,她欣慰地连连点头,紧紧握着身旁李妍惠的手:“宇成家的这个媳妇,是真正做实事的人,心里有善念,手上有章法。”
傅宇成也抽空来到了现场,他虽然未多言语,但看着活动现场远超以往的井然有序与真挚氛围,看着张丽涵在人群中沉稳指挥、应对自如的模样,眼中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赞赏。他身边几位一同前来、原本听过些风言风语的集团高管,此刻也纷纷低声赞叹:“这位少奶奶,做事确实有一套,低调又实在。”
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参与者赞誉有加,连受邀前来的媒体也一改往日的官样文章,用大量篇幅报道了活动的温馨细节和傅氏基金会务实创新的公益理念。
活动结束后,张丽涵坚持与团队一起完成所有收尾工作和财务结算,并将详细的收支报告公示在基金会内部平台上,一切透明公开。
经此一役,那些关于张丽涵“野心勃勃”、“架空长辈”、“能力不足”的谣言,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专业、务实、真诚、心怀善意的傅家孙媳,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为自己正名。
之前那些因谣言而产生猜忌的外围亲戚和集团中层,态度悄然转变,言语间多了几分真正的尊重。
张丽涵没有去追究谣言的源头,她只是用一场无可挑剔的慈善活动,完成了最有力的“以正视听”。夜深人静,她回到傅天融身边,疲惫却满足。
“天融,你看,有时候不需要多说什么,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那些不好的声音,自然就散了。”她轻声说着,仿佛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战役。
谣言的风,未能吹折新生的翠竹,反而让她在风雨的洗礼中,生长得更加挺拔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