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令带着一肚子复杂情绪和沉甸甸的银票回了县衙,关于“凌霄庇护区”和那位神秘凌姑娘的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郭北县及周边更广的范围内传开了。版本各异,有的说她是下凡仙女,慈悲为怀;有的说她是得了道的精怪,用妖法蛊惑人心;但更多的底层百姓和挣扎求生的流民,听到的则是“那里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有规矩、还受庇护”的实实在在的消息。
于是,继最初那几十个李家村村民之后,开始有三三两两、甚至成群结队的流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朝着兰若寺的方向迁徙而来。
庇护区入口处,李福村长带着几个识字的年轻人,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登记处。所有前来投奔的人,都必须先在此登记姓名、来历、擅长技能,并由懂得些医理的村民粗略检查身体,防止将严重的瘟疫带入。
凌霄站在稍远处一座新搭建的了望木台上,俯瞰着下方络绎不绝的人流。她并没有因为人手的增加而盲目喜悦,反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授人以渔”和立规矩的重要性。
单纯的分发粮食和衣物,只能救急,却会快速消耗资源,滋生惰性,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纷争。她需要将这些新来的劳动力,迅速整合进庇护区已有的生产体系中去,让他们通过劳动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系统,”她在心中默念,“根据现有资源、土地面积、人口增长预测,生成一份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方案,侧重于建立内部循环和产出增值。”
【方案生成中……分析完成。建议:1、扩大开垦面积,引入轮作技术,保障基础粮食供给。2、利用山林资源,发展养殖(禽畜)、采集(药材、山珍)、手工业(编织、木工)。3、重点发掘技术人才,建立工坊,尝试进行初级产品加工,提升价值。4、完善贡献点制度,建立内部简易市场,促进物资流通与劳动积极性。】
“很好。”凌霄目光扫过方案,心中已有定计。她将这份规划通过系统,简化后传达给了李福和几个被选拔出来、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庇护区的工作重点立刻进行了调整。
新来的流民,身体健康的,大部分被编入垦荒队和建筑队,继续扩大田亩和建造足以容纳更多人的屋舍。他们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物资,不再是无偿发放,而是依据劳动量和完成情况,折算成“贡献点”记录在册,凭点数在新建的“物资兑换处”换取每日口粮、衣物、工具等。
一部分原本李家村的村民,因为表现良好或有一定经验,被提拔为小组长,负责带领和管理新来的队伍。这既提高了效率,也形成了初步的层级和激励机制。
同时,燕赤霞果然找来几个懂得烧制陶器、粗通打铁和木工手艺的匠人。凌霄立刻拨出资源和人力,在村子边缘划出区域,建起了简易的陶窑、铁匠铺和木工坊。
“王师傅,”凌霄对那位年过半百、手艺最好的老陶匠说道,“我需要你不仅烧制日常的碗罐,还要尝试烧制更坚固、更耐用的砖瓦。这是图纸和一些……我觉得可能有用的小技巧。”她通过系统,将一些改进窑温控制、粘土配比的简易知识,传递给了老陶匠。
王师傅先是茫然,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看着凌霄如同看神人:“这……这法子!凌姑娘,您真是……小老儿一定尽力!”
铁匠铺和木工坊也是如此。凌霄提供的,并非超越时代的科技,而是一些更合理的工具设计思路、淬火技巧或是木材处理方法,旨在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这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匠人而言,这些点拨无异于雪中送炭。
很快,庇护区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日常用具,烧出的砖瓦开始用于建造更坚固的房屋,铁匠铺打制的农具更加锋利耐用,木工坊甚至能制作出简单的纺车和织机。一个初步的、内部循环的手工业体系开始萌芽。
贡献点制度也逐渐完善。除了基础劳动,匠人打造出优质产品、村民采集到珍贵药材、甚至有人提出了改进生产的好建议,都能获得额外的贡献点。这些点数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物资,甚至可以在规划中未来建成的更好房屋、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如果以后有的话)等方面获得优先权。
公平、透明、多劳多得的规则,极大地激发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庇护区内虽然忙碌,却秩序井然,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这一日,之前来过的那行商王老大又带着商队来了,这次他的队伍庞大了不少,还跟着几个面生的商人。他们带来的货物也更多,除了盐铁,还有糖、茶、甚至一些南方的稀罕物。
当他们再次看到庇护区时,几乎不敢认了。
村落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整齐的砖瓦房开始成片出现,田亩阡陌纵横,绿意盎然。村口甚至出现了一条小小的“市集”,有村民摆出自家编制的筐篓、多余的鸡蛋、采集的干菇草药,与内部其他人或用贡献点,或以物易物地进行着小规模交易。空气中弥漫着炊烟、泥土和生机混合的气息。
“王老板,又来了?”李福笑着迎上来,如今他管理着数百人的聚落,言谈举止间更多了一份从容与气度。
“李村长!贵宝地真是……日新月异啊!”王老大感慨万分,连忙介绍身后的新伙伴,“这几位是金华府来的行商,听说了贵地,特来见识一番,看看有无生意可做。”
金华府的商人好奇地打量着一切,眼中充满了震惊与商业的敏锐。他们看到了这里产出的质地均匀的麻布、做工扎实的陶器、甚至还有少量试制的、质量相当不错的铁锅和农具。
凌霄得知消息后,再次现身。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带着商人们参观了新建的工坊区。
看着陶窑中出产的、胎质细腻、釉色均匀的陶器,铁匠铺里敲打出的、寒光闪闪的菜刀,以及木工坊里制作的结构精巧的织机,金华府的商人们眼睛都亮了。这些东西,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精品,但质量绝对超过普通乡村货色,而且价格……想必极具竞争力!
“凌姑娘,这些货物,不知可否由我等贩运至金华府乃至更远的地方?”为首的金华府商人陈员外急切地问道。
“可以。”凌霄点头,“但交易需按庇护区的规矩来。我们主要以物易物,优先换取粮食、盐铁、布匹、药材等必需品,或者……特殊的矿物、古籍、消息亦可。具体兑换比例,由李村长与诸位商定。”
她没有选择直接收取金银,而是将庇护区定位为一个生产者和资源需求者,通过贸易来获取自身无法生产或不足的物资,进一步巩固内部的循环体系。贡献点制度确保了内部劳动力与物资的分配,而对外的贸易则解决了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的问题。
商人们略一商议,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看中的是这些货物运出去后的利润空间,以物易物虽然麻烦些,但利润可能更高。
一笔笔交易在李福的主持下达成。庇护区用多余的麻布、陶器、铁器等,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粮食、盐巴、药品和一批优质的棉花种子。王老大和陈员外等行商则心满意足地装车离开,准备大干一场。
看着商队远去扬起的尘土,凌霄对身边的李福说道:“李老丈,日后与外界的贸易会越来越多,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商事组’,负责谈判、记账、仓库管理。人选,从那些识文断字、头脑灵活的年轻人里挑。”
“是,凌姑娘!”李福如今对凌霄已是言听计从。
然而,庇护区的快速发展,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郭北县衙,赵德明听着师爷的汇报,脸色阴晴不定。
“东翁,那凌霄庇护区如今不仅自给自足,还开始与外府行商贸易,换回大量物资。其产出之丰,秩序之好,远超我县任何一个村镇!长此以往,只怕……”师爷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庇护区的存在,已经严重挑战了县衙的权威,甚至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
赵德明捏着茶杯,指节发白。他收了凌霄的“税银”,短时间内不好明着翻脸,但心中的不安和嫉妒却与日俱增。凭什么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子,能在他的地盘上建立起一个国中之国?那些本该属于他盘剥的流民和资源,如今都成了那女人的力量!
“不能再放任下去了!”赵德明眼中闪过一丝狠毒,“明的不行,就来暗的!你去联系‘黑风寨’的人……”
与此同时,金华府,某处深宅大院。
陈员外正恭敬地向一位身着绸衫、面色红润的中年胖子汇报着此行的见闻。
“……老爷,那庇护区确实神奇,物产丰饶,管理有方。尤其是那位凌姑娘,神秘莫测,挥手间便能驱邪治病,更能点石成金般变出物资……依小的看,若能将其掌控,或与之深度合作,其中利益,不可估量!”
被称作老爷的胖子,是金华府有数的豪商,姓钱,人送外号“钱半城”。他眯着小眼睛,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哦?竟有如此奇人异事?看来,这郭北县,老夫得亲自去走一趟了。”
各方势力,因凌霄和她的庇护区,开始悄然涌动。
而此刻的凌霄,正站在兰若寺的最高处,望着脚下灯火初上、炊烟袅袅的繁荣村落,感受着那无形中汇聚而来的、越来越清晰的信仰之力和区域规则的强化。
她知道,最初的草创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庇护区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期,但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雨。
“授人以渔,方能生生不息。”她轻声自语,“但要想守住这片渔场,光有渔网和技巧还不够,还需要有抵御风浪的堤坝,和足以震慑觊觎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