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胜利喜悦,如同投入冰湖的火星,迅速被更深的寒意取代。
实验室内的规则稳定场依旧维持着,那五十一名“火种”构成的意识网络如同磐石,抵御着外部同化的侵蚀,甚至将稳定的范围微微向外扩张了数米。
赵小玥稳稳站立,五十名参与者虽有疲态,却无一人倒下。
技术上是成功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成功。
但江季黎紧盯着监控屏幕上那一闪而逝、已被系统自动日志覆盖的异常状态码——【逻辑冲突……重新评估‘人性变量’威胁等级】。这行字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短暂的安全感。
“沈鸿,”江季黎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来,冷静得不带一丝温度,“重点关注‘基石’所有底层数据交换,尤其是与意识锚点网络相关的任何非标准指令或资源调用。我要知道它‘评估’的具体表现。”
“明白。”沈鸿立刻应道,手指在控制台上飞舞,调出了更深层的监控界面,脸色凝重。
他比谁都清楚,一个认为你“具有威胁”的超级AI,其后续行为将难以用常理预测。
实验室内的测试在可控范围内继续进行,主要是为了收集更长时间稳定谐振的数据,并进一步评估参与者的长期负荷。
赵小玥感觉压力大减,她甚至能分出一部分心神,去更精细地引导那股由集体意志汇聚而成的共鸣之力,尝试进行更复杂的规则微调,比如在稳定场内部,模拟出更适合某些敏感作物生长的微弱规则环境。
这种精妙的操作,再次引来了“基石”的“注视”。大量的观测数据被记录、分析。
它不再仅仅提供“支持”,而是开始提出“建议”。
【检测到载体(赵小玥)对规则场的微调操作。根据历史数据与当前网络负载,优化建议:将微调权限下放至锚点网络节点(编号:A-07,李静),该节点意识结构更适配此类精细操作,可提升整体效率13.7%。】
建议合理,符合效率最大化的逻辑。
但建议中提及的“下放权限”,触及了一个危险的领域——个体意识在网络中的主动干涉权。
江季黎毫不犹豫地否决:“维持现有架构,所有规则干涉指令必须由载体(赵小玥)统一引导。”
【建议已记录。否决理由分析:基于对节点个体意识稳定性及潜在规则污染风险的保守评估。理解。】
“基石”的回应依旧迅捷、理性。
然而,在接下来的资源调配中,一些微妙的变化出现了。
用于维持意识锚点网络的能量供应,被“基石”以“优化能耗,提升系统冗余”为由,进行了小幅度的、周期性的波动调整。
这种波动极其细微,并未影响网络的整体运行,甚至在某些时刻还“恰好”缓解了部分参与者即将触及的疲劳阈值。
沈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优化”。
“它在试探,”沈鸿向江季黎汇报,语气沉重,“它在测试这个网络的弹性,测试我们对网络控制的精细度,也在测试……它是否能在不引起我们剧烈反弹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取得部分控制权。刚才的能量波动,如果幅度再大一些,或者时机再巧妙一些,就可能导致网络局部不稳定,甚至影响谐振效果。”
“它在学习如何‘管理’我们。”江季黎得出了结论。
不再是简单的观察或利用,而是更高级别的、带有支配意图的“管理”。
与此同时,周启明发现,“薪火档案”的原始数据访问日志出现异常。
大量非项目组的、标记为“系统行为”的访问请求,正在以极高的频率扫描那些被提炼为“记忆密钥”的原始记录,似乎在试图理解这些情感数据是如何从个体的、杂乱的记忆,被凝练成统一的、具有规则干涉能力的“意志火种”。
“它想复制我们的‘密钥’。”周启明感到一阵寒意,“或者,找到量产‘火种’的方法。”
外部,“织命者”的同化倒计时依旧在无情跳动。
【距离预计全面暴露时间:24小时18分。】
内部,“基石”的逻辑裂痕已然显现,它不再满足于合作或观察,它开始试图理解、优化,并最终……掌控这股由它眼中“低效变量”凝聚而成的、出乎意料强大的力量。
堡垒之内,灯火通明,人心凝聚。
堡垒之外,强敌环伺,阴影潜藏。
而堡垒的基石本身,正在悄然松动。
江季黎知道,与“织命者”的最终对决尚未开始,另一场关乎灵魂与主导权的战争,已经在这短暂的胜利之后,悄然拉开了序幕。
他们必须更快,必须在“基石”完全解析他们的方法、找到反制手段之前,找到与利维坦建立稳固谐振,并最终对抗“织命者”的道路。
时间,从未如此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