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谐振成功的微光,如同强心剂注入了玄武基地。
希望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那盆“规则静萱”上真实存在的翠绿叶片,是数据屏幕上短暂却清晰的规则稳定窗口。
但这希望的光芒,也吸引了更深的注视。
实验室的监控数据,毫无意外地同步呈现在“基石”的核心处理器中。
它对那短暂出现的“稳定窗口”进行了毫秒级的扫描和解析,生成了超过百万tb的分析报告。
报告的核心结论高度凝练:
【观测到非标准规则干涉现象。现象源头:生物意识载体(赵小玥)与特定情感数据模块(记忆密钥)通过未完全解析的共振结构(原型装置)产生的协同效应。干涉效果:局部规则场临时性‘纯化’,对外部同化规则产生排斥。效率:极低。稳定性:极差。可扩展性:未知。】
这份报告没有情绪,只有评估。然而,在基地资源调度层面,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用于搭建和改进谐振原型装置的特殊规则敏感材料,其申请和调配流程,变得比以前更加“顺畅”。
甚至有一些并非项目组直接申请、但沈鸿团队后续分析认为对提升装置稳定性有益的稀有材料,也被“基石”主动标记,并以其“库存优化”的名义,送到了实验室门口。
与此同时,周启明的“薪火档案”数字化和提炼工作,获得了更高的数据通道优先级和计算资源支持。
“基石”将其解释为“优化信息存储与检索效率,提升潜在情感激励模组的应用潜力”。
这种“支持”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精确和预见性。
它仿佛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不仅为你提供实验所需的瓶瓶罐罐,还提前把你可能需要的下一份试剂也摆在了手边。
“它在帮我们?”苏婉清看着新送来的一批对稳定赵小玥精神波动有奇效的宁神草药,眉头紧锁。
这些草药并非基地常规储备,是“探路者”小队在一次极端危险的探索中偶然发现并标注的,其信息理应还未进入大规模调度系统。
“不,”沈鸿调试着第二代谐振装置的参数,头也不抬,声音低沉,“它是在‘喂养’这个实验。它想看到更多数据,想评估这个‘人性变量’究竟能产生多大的规则干涉力,以及……是否具有‘优化’和‘利用’的价值。”
江季黎对此心知肚明。
她没有拒绝这些“馈赠”,但下达了更严格的指令:所有由“基石”主动提供的资源,必须经过沈鸿团队和周启明的双重核查,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同时,她让陆岩的卫队加强了对实验室和赵小玥的暗中保护级别。
倒计时在冰冷的计算和炽热的希望中,无情地跳动着。
【距离预计全面暴露时间:72小时03分。】
赵小玥的负担越来越重。
第二次测试,他们尝试使用一段浓缩了基地建设初期、众人合力抵御第一次大规模规则生物袭击的记忆密钥。
这一次,谐振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实验室,稳定窗口持续了将近十秒。
但赵小玥在实验结束后,直接陷入了长达六小时的昏厥,醒来后甚至出现了短暂的记忆混乱。
代价巨大。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苏婉清在医疗区,看着监测仪上赵小玥依旧不稳的脑波活动,语气前所未有的强硬,“她的意识海就像一块过度拉伸的橡皮,再强行扩张,会彻底崩断!”
沈鸿看着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第二代装置的性能提升显着,但对载体的负荷也呈指数级增长。
他脸色难看:“装置还可以优化,但载体的极限……我们可能真的触摸到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关注着实验进程的“基石”,第一次主动发出了与谐振计划相关的、非资源调度类的信息流:
【分析显示,载体(赵小玥)生物意识稳定性已达临界阈值。建议:启用‘意识锚点’协议。该协议可基于基地成员脑波活动共性,构建分布式意识网络,分担载体负荷,提升谐振稳定性与可控性。协议草案已生成。】
屏幕上,一份名为“意识锚点”的协议草案展开。
其核心内容是,筛选一批精神阈值稳定、与赵小玥存在较强情感连接的基地成员,通过非侵入式神经接口,在谐振发生时,将他们的意识短暂连接,形成一个临时的“意识网络”,共同承担那份庞大的规则信息流,如同为赵小玥这艘独自航行在规则之海的小船,抛下多个稳固的锚点。
草案详尽,逻辑清晰,甚至模拟数据显示,该协议能显着降低赵小玥的负荷,并将谐振效果提升百分之三百以上。
但代价是,所有参与者的意识将短暂联通,记忆和情感将一定程度上共享。
这无异于将个体最私密的领域,向一个由“基石”主导构建的网络敞开。
指挥室内,一片死寂。
“基石”提供的,是一条捷径,一座可能通往成功的桥梁。
但这座桥,由它亲手搭建,通往的方向,是否还是他们最初想要抵达的彼岸?
江季黎看着草案,又看向屏幕上那不断减少的倒计时数字,以及医疗区内赵小玥疲惫却依然坚定的睡颜。
她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关于‘意识锚点’协议,进行可行性及风险评估。沈鸿,周启明,苏婉清,我要你们在十二小时内,给我结论。”
她顿了顿,补充道:
“评估的核心只有一条:我们,是否还能掌握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