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秋实满架与远音共鸣
秋分的阳光带着沉甸甸的暖意,洒满断星崖的药圃。“三色苏”的果穗压弯了竹架,紫黑、粉褐、青灰的籽粒在光里闪着油亮的光,像一串串凝固的星子。林婉儿踮脚摘下一串,籽粒顺着指缝滚落,在竹篮里撞出清脆的响,像在数着今年的收成。
“西域的沙漠圃来信了!”小芽儿举着封信从药铺跑出来,信纸边缘沾着细沙,字里行间透着股干燥的暖意。“老药农的孙子说,‘望崖圃’的紫苏结籽了,籽粒比沙漠里的石头还硬,孩子们用它串成项链,说戴着能记住断星崖的方向。”
她的画册新添了“籽链图”:沙漠里的孩子脖颈上挂着紫苏籽项链,链坠是颗磨得光滑的暖石,石上刻着片小小的紫苏叶。“阿椰姐姐也寄来画了,”小芽儿指着另一页,“南洋的孩子用粉苏籽串手链,每个籽上都点着个红点,说代表断星崖的火塘。”
小石头正在拆卸老旧的竹架,拆下的藤条上还挂着干枯的果穗。“城里西医院派人来收籽了,”他把藤条捆成整齐的捆,“说要在花园里种‘第二代紫苏’,让病人的家属也能学着采收,体会‘收获的踏实’。”他指着捆好的藤条,“这些让张婶编成长筐,装籽正合适,她说带着藤香的筐,能让籽存得更久。”
药魂木的石座前,摆着个奇特的物件——是西域的暖石、南洋的贝壳、黑风岭的药锄木柄拼在一起的底座,上面托着个陶碗,碗里装满了各地的紫苏籽。阿芷用红绳把碗缠了三圈,绳结处坠着太爷爷的铜药铃。“这叫‘聚魂碗’,”老人抚摸着碗沿,“让各地的籽在一块儿待着,沾沾彼此的气,来年种下更亲。”
张清越来的信里,附了张敦煌学堂的照片。孩子们围着株“飞天苏”,手里举着用紫苏籽拼的字——“天涯共此时”。“学堂的紫苏杆笛子又添了新调,”信里说,“孩子们吹着它赶路,说笛声能跟着紫苏香找到回家的路。”
收籽的最后一天,乡亲们在药圃里摆开长桌,把“聚魂碗”里的籽混在一起。张婶蒸了紫苏籽糕,李大叔温了紫苏酒,连城里西医院的大夫都带着病人代表来了,说要尝尝“断星崖的秋味”。
黑风岭的男孩用“韧苏”籽给每个人串了枚戒指,说这是“同心结”。小芽儿则教大家唱新编的药谣:“籽儿聚,碗里居,你来自沙,我来自雨,磨成粉,都是泥。”
林婉儿看着众人指尖的籽戒指在阳光下发亮,忽然觉得这些小小的籽粒,比任何珍宝都贵重。它们曾在不同的土地上生长,被不同的手采收,如今却在断星崖的秋阳里聚在一起,像无数颗心在轻轻共鸣。
暮色渐浓时,“聚魂碗”被摆在药魂木前。风过时,铜药铃轻轻摇晃,碗里的籽随着风响微微颤动,仿佛在应和着远方的声息。林婉儿知道,这些将要再次远行的籽粒,会带着断星崖的秋意,带着此刻的暖意,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生长,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而断星崖的秋,会永远在这里,像个温暖的驿站,等着每个带着收获归来的人,说声:“你看,今年的籽,比去年更饱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