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那队伪军进入了视野。
苏墨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
人数确实不多,大约三十二人左右。
但他们脚步匆忙,并不像来发动进攻的样子。
正看着,他忽然在队伍中瞥见一张熟悉的脸。
定睛再看——
嘿,这不是孙德胜嘛!
模样跟记忆里一模一样,半点不差。
此前收编了万家镇的骑兵营,却一直缺个能压得住场子的营长。
眼下这个人,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毕竟看过《亮剑》,他对孙德胜的事迹了如指掌。
十二岁那年父母双亡,他在街头乞讨活命,被石友三收留。
为报救命之恩,小小年纪就披上军装,加入石友三的部队。
南征北战十几年,两次在中原大战中负伤倒下,却从未退缩。
如果顺着《亮剑》电视剧的脉络走,石友三投敌当了汉奸之后,一身正气的孙德胜便毅然脱离旧部,加入了捌陆军。
起初他在新一团做了一名普通步兵,后来被李云龙调去独团,担任骑兵连连长。
此人勇猛刚烈,打仗不要命,心中满是家国情怀,宁死不退。
到了一九四二年曰军大扫荡时,骑兵连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被鬼子骑兵围住,几乎全军覆没。
身负重伤、一条胳膊已经折断的孙德胜,仍挺身而出,嘶吼着:“骑兵连,上!”最终倒在冲锋的路上,壮烈殉国。
此刻看到活生生的孙德胜出现在眼前,苏墨心头猛地一震。
按理说,这时候的孙德胜应该还在新一团当个普通战士才对。
可翻遍花名册,新一团压根就没这个人。
苏墨略一思索,顿时明白过来——
孙德胜原先所在的部队,正是石友三的队伍。
这石友三一生反复无常,投机取巧,先后依附阎锡山、佬奖等人,转头又背叛倒戈,被人称作“倒戈将军”。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墙头草的性子,才有了抗曰没几年就投靠日寇的事。
而历史上,石友三彻底投日为汉奸的时间点,正是1940年。
眼下正是这一年。
也就是说,石友三刚刚勾结小鬼子,卖国求荣,孙德胜不愿同流合污,带着一批不愿当汉奸的弟兄连夜逃出军营,这才流落到这一带。
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骑兵主将!
身旁的陈正国盯着山下那支伪军打扮的队伍,低声问:“排长,要不要动手?”
顿了顿,他又补充一句:“我看他们不像冲咱们根据地来的。”
苏墨笑了笑:“你说得没错。”
话音未落,他已从隐蔽处站起身,朝山下的队伍喊道:“兄弟们,这是往哪去啊?”
哗啦一声,埋伏在两侧的龙魂队员尽数现身,枪口齐齐对准山路。
光是这股气势,就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走在前头的那支伪军队伍,正是孙德胜带领的三十二人。
他们本就不愿跟着石友三当叛徒,趁着混乱逃了出来,一心只想找捌陆军报仇雪恨。
见到突然冒出这么多武装人员,众人立刻警觉起来。
但看清对方穿的是捌陆军军装后,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为首的孙德胜上前一步,朗声道:“长官,我们原是石友三部下的兵,我叫孙德胜!”
“石友三刚投了曰本人,当了汉奸。
我们这些人骨头硬,不肯认贼作父,只好连夜跑出来,就是想找捌陆军,跟鬼子干到底!”
“不知长官是哪部分的?我们能不能加入你们的队伍?”
送上门的骑兵指挥员,还是系统评定的三星级人才,苏墨哪会放过?
他目光扫过这群满脸风尘却眼神坚定的汉子,沉声道:“只要是真心打鬼子、杀汉奸的,我苏墨都欢迎。”
“我是新一团的人,你们要是愿意来,往后就是一起扛枪、保家卫国的兄弟!”
“新一团?”
“您就是苏墨?”
孙德胜一听眼前这年轻人的名字,顿时激动起来:“长官,我听说过您!在伪军那边,您的名头可响得很!”
“只要您不嫌我们出身不好,我们这条命,今后就交给您了,跟着您打鬼子到底!”
如今苏墨做的事,在晋西北这片地界早不是秘密。
他的名声早已传开,不少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胆子大、手段狠、专治鬼子和汉奸。
苏墨自然不会嫌弃这些人,当即点头:“好!就这么定了。”
轻轻松松就收下一员猛将,苏墨心里畅快极了。
他又悄悄开启忠诚之眼,逐个查验其余三十多人,确认无人心怀异志,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一下子多了个孙德胜这样的悍将,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一行人整顿完毕,正准备动身返回新中村。
突然——
砰!砰!砰!
远处传来一阵密集枪声。
与此同时,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
【叮,西南方向三公里处发现四星级人才,请宿主注意……】
四星级?
孙德胜才是三星级,现在竟冒出来一个更高级的?
苏墨眼神一亮,嘴角微扬。
看来,今天的好事还不止这一桩。
苏墨对孙德胜的本事心里有数,清楚得很。
只要稍加打磨,这人绝对能成为一把锋利的刀。
像他这样的,都只是三星级人才,眼下系统竟提示出一个四星,那这新人岂不是比孙德胜还要厉害几分?
远处枪声骤起,龙魂特战队反应极快,瞬间散开阵型,各自占据有利位置,警觉性拉满。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战斗素养。
陈正国低声请示:“排长,枪响了,咱们动手不?”
苏墨目光一沉,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势:“这是我的地盘……谁敢在这儿闹事,我倒要瞧瞧。
走,过去看看!”
转头又问孙德胜:“你们要不要先撤回根据地?”
孙德胜咧嘴一笑,毫不退缩:“排长,俺来是为了打鬼子的,不怕死。
听见枪声就跑?那不是我孙德胜的性子!”
苏墨点头,眼中闪过赞许:“好!有种!”
随即,苏墨带着孙德胜和三十多名伪军,加上龙魂特战队,循着枪声悄然推进。
三公里路不算远,没多久队伍便抵达了晒谷沟附近。
沟底之下,一支曰军中队正围剿一支人数不足百人的民兵小队。
枪声密集,火光频闪,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苏墨举起望远镜扫视一圈,眉头微皱:“是民兵……鬼子出动近两百号人,专门围剿这群民兵,这事不对劲。”
民兵,是在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群众武装,一边务农,一边扛枪。
自从全面抗战打响,各根据地纷纷组建民兵和自卫队,规模不小,不少人后来还直接补进了正规部队。
但他们毕竟不是正规军,平时种地,战时出征,武器靠土造、缴获拼凑,装备普遍寒酸。
除了大刀、鸟铳、红缨枪、土炮这些老物件,真正能让敌人头疼的,还得数地雷。
不仅如此,他们不仅要守村子、护乡亲,有时还得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可以说,民兵和捌陆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条战线上的兄弟。
苏墨凝视片刻,果断下令:“准备接敌!”
“咔嚓”一声声响起,战士们迅速压弹上膛,屏息待命。
敌人尚在远处,得放近些再打,一击必中。
他继续用望远镜观察战场。
晒谷沟下,民兵不过七十来人,对面却是将近两百的鬼子兵。
无论人数、火力还是作战经验,都处于绝对劣势。
“打!”
“散开!快散开!”
民兵队长一声令下,声音洪亮,动作干脆。
那是个平头汉子,身材高大,身手利落,枪法精准,一看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兵。
子弹呼啸,硝烟弥漫,战斗激烈到极点。
可民兵到底缺乏实战经验,几个回合下来,已有两人中弹倒地。
这位队长名叫杨志华,来头可不简单。
他曾是捌陆军新七团的团长,刚上任不久,得知杀妻灭子的仇人山口村上出现,怒火攻心,擅自带兵出击,结果落入埋伏,导致全团伤亡惨重。
杨志华本是难得的炮战高手,战术素养一流,尤其擅长火炮运用。
可他有个致命弱点——容易冲动,被情绪牵着走。
正因为报仇心切,才中了圈套。
战后问责,旅长一怒之下将他降为普通民兵。
可凭他的本事,到了民兵队伍里照样出类拔萃,很快成了实际上的领头人。
山口村上得知此事,觉得机会来了,立刻调集一个中队,专程围剿这支民兵队,目标直指杨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