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快七点了,杨大林才赶到这一世的老家朱家庄。
为啥叫朱家庄。
就是因为姓朱的最多,鲁西这个地方,大多数村庄命名是以村里的多数姓氏来命名村子名字的。
比如隔壁村,姓马的最多,就叫马家村,姓王的多,可能叫王庄。
如果另外一个村姓王的也多,这两个村子离得很近,那有可能就是一个叫大王庄,一个叫小王庄。
还有像临近五个村子都姓张的最多,有可能就是前张庄,后张庄,东张庄,西张庄,中间的就叫张庄。
朱家庄当然姓朱的最多,还有另外六个姓氏。
杨姓人数倒数第二,只有不到十家。
人数最少的郭姓,村里只有一家人,下面儿子有两个,以后也就能发展成两家了。
人数少,在村里很老实,基本上存在感很低。
朱家庄先祖多是洪武年间,从晋省大槐树附近迁移过来的。
听说当时华北平原上,常年打仗,元朝跑马圈地养羊,弄的人都快死绝了。
洪武大帝就下令,从晋省迁移人口过来。
朱家庄慢慢发展,发展到现在有一百多户,算是个小组村子。
不过人口也有五六百人。
而朱家庄最近的两个大村子,人都不少。
都有上千人之多,还有的大村子会有二三千人。
要知道这里可是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很大。
杨大林从梨树公社过来,刚好从村东进村。
杨姓住在村子最西头,属于以前村子村围墙的村外围。
村子也只有两条主路。
两条路交叉,呈十字状,把村子分割成四大块。
然后大路两旁就是胡同,除了大路旁的住户,其他的人家都住在胡同里。
这里是平原,村子规划的很齐整。
不像是山村,每家每户住的很远。
杨大林打着手电筒赶往村西,街上也没有遇到啥人,村里也没狗叫,估计都被吃光了。
冬天平原村上,野外连个野猪毛也没有,压根不用有民兵巡逻。
杨大林来到一个村西最后一个胡同的北侧胡同。
进去胡同,来到东面数第二家的大门前。
这个大门是用粗树枝编织而成的,院墙是黄土加麦秸垒的。
杨大林开始晃荡大门,并高声喊:“二奶奶……”。
这家是杨大林的爷爷的二婶家。
杨大林其实该喊二老奶奶,毕竟比自己奶奶还大一辈。
不过杨大林从小就这么叫的,也没关系。
二奶奶一家,属于年轻辈分大。
二爷爷已经去世了,他是杨大林爷爷的亲二叔。
年龄比爷爷大不了几岁,但是辈分大一辈。
二爷爷家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三儿子没养活的了。
两个儿子早已经分家单过,三个闺女早已经嫁人了。
二奶奶住的就是大儿子杨金海家,南面第一家就是二奶奶的二儿子杨金江一家。
这种大门敲是没用的,有的人会给大门上拴个铃铛,或者用两个瓦片绑在一起。
一晃荡大门,瓦片也能互相碰撞发出动静。
所以杨大林只能一边晃荡大门,一遍喊。
还好天黑没多久,里面的人睡的不沉。
很快就听到杨金海的声音从屋内传来:“谁啊?”
杨大林喊道:“金海爷,我是大林,杨大林。”
里面屋子的杨金海一听,知道是堂哥杨金峰(杨大林的爷爷)的孙子,连忙喊:“等下大林,我穿衣服。”
然后北房的东屋亮起了暗淡的灯光。
杨大林这时候,把一大麻袋地瓜干,从空间里拿出,放在了车子后架上。
足足有二百多斤,里面还有二十斤玉米面。
这是杨大林提前让多爷准备好的。
是他拿着海鲜让多爷帮忙换的。
自己可能难得来一次,所以就大方了一些。
杨大林记忆里,二奶奶一家和自己家很亲的,二奶奶也没少接济他家。
可惜杨大林一家就剩他自己了。
杨大林还有其他几家族亲,不过关系没有二奶奶这边好。
所以杨大林这次也不准备去了。
很快杨金海穿着一个满是补丁的棉袄,出了屋门。
杨金海如今三十多岁,年龄和杨大林这一世的父亲还小。
杨金海出门也没有个手电筒,直接就这样出来了。
杨大林先给对方照了一下路,又用手电筒照了一下自己脸。
杨金海欣喜的道:“真是大林子啊。
这大晚上是从哪回来的,我金峰嫂子有没有回来?”
杨大林知道他问的是自己奶奶。
杨大林说:“金海爷,你先开门吧,就我一个人回来的。”
简易的大门是用草绳拴着的。
其实从外面也很容易打开,但是杨大林肯定不能没经过允许就自己先打开。
杨金海一边解绳子,一边说:“好,好,回来就好。
外面冷吧,快进屋暖和暖和。”
杨金海帮忙把杨大林的车子也扶着,推到院子里。
他发现了车子后面的一个大麻袋,不过啥也没问。
也没有问杨大林自行车的事。
杨大林停好车子,把麻袋卸下来,一手提着,跟着杨金海先进了屋。
杨金海还想帮忙,结果杨大林几步就进了屋了。
毕竟外面太冷,还有不方便说话。
杨金海等杨大林进了屋,连忙把屋门给关上。
这房子是土坯房,房子很很矮,有三间。
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
东边是杨金海住的,不过里面也没人出来,只有声音传出来,是杨金海的媳妇金海奶奶的声音:“是大林子不?”
杨大林回应:“是我,金海奶奶,我从四九城回来的,是跟着公家出差,顺路回家一趟。”
杨金海这时候把东屋的油灯拿过来了,放在客厅的八仙桌上。
而东屋依然只是声音传来,人没有走出来:“大林子,我没有棉衣,就不出去了,你们怎么跑那么远,你奶奶怎么样啦?”
杨大林本来想着瞒着一下奶奶去世的消息。
不过想来瞒也瞒不住,还是直接说吧:“金海奶奶,你不用下炕了,炕上暖和,我奶奶……我奶奶……到了四九城,身体就扛不住了,很快就没了,没享到福。”
杨大林的声音已经有点哭腔了。
东屋也沉默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时候西屋走出来一个五十多的老太太,个子不高,虽然瘦,还算有点精神。
这是杨金海的母亲,也是杨大林口中的二奶奶。
她听到了杨大林的话,身子顿了一下,仿佛见惯了生死,一把抓住杨大林的手说:“好孩子,你奶奶没了能去天上享福了,在世上受罪太多。
你要好好过,好好活,想开点。”
杨大林眼红的重重的点点头。
杨大林扶着老二奶奶坐下。
她身上穿着一套薄棉衣,也是补丁加补丁。
不过比金海奶奶强,金海奶奶一件薄棉衣也没有,这两夫妻还是很孝顺的,给老人还有一套薄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