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村有个老规矩:活人不能在堂屋睡觉。村里的老人说,堂屋是停灵的地方,只有过世的人才能躺在那里。
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铁柱,二十出头,性子倔强,最不信这些老规矩。他常对伙伴们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些?堂屋宽敞通风,夏天睡那儿不知道多舒服!”
这话传到了村里最年长的九公耳朵里。九公已经九十多岁,是村里最受尊敬的老人。他拄着拐杖找到铁柱,颤巍巍地说:“娃啊,这规矩传了几百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别逞强,会惹祸上身的。”
铁柱不以为然:“九公,您老糊涂了。堂屋不就是个屋子吗?能有什么祸事?”
七月里最热的那几天,铁柱家的西屋热得像蒸笼,蚊子又多,搅得他整夜睡不着。一天晚上,他实在受不了,便抱了席子枕头,径直走向堂屋。
他娘看见了,急忙拦住:“儿啊,使不得!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破啊!”
“娘,您也信这些迷信?”铁柱推开母亲的手,“我就睡一晚,凉快凉快。明早就回屋,能出什么事?”
不顾母亲阻拦,铁柱执意在堂屋打了地铺。夜风穿堂而过,果然凉爽舒适,他很快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铁柱迷迷糊糊觉得身边有人走动。他勉强睁开眼,隐约看见几个模糊的人影在堂屋里来回走动,似乎还在低声交谈。他以为是自己做梦,翻个身又睡了。
第二天一早,铁柱神清气爽地醒来,得意地对母亲说:“瞧,什么事也没有!今晚我还睡这儿!”
当夜,铁柱又在堂屋睡下。半夜时分,他忽然被一阵寒意冻醒。睁眼一看,堂屋里竟然站着七八个衣着古怪的人,有老有少,都面色青白,悄无声息地围在他四周。
铁柱吓得魂飞魄散,想叫却发不出声音,想动却像被钉在了地上。那些人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目光空洞。最后,一个穿着清朝服饰的老者缓缓摇头,似乎很不满意。接着,所有身影渐渐淡去,消失在空气中。
铁柱这才能够动弹,连滚带爬地跑回自己房间,一夜无眠。
第二天,铁柱高烧不起,胡话连连,说什么“他们不喜欢我睡那儿”“要我搬走”。请了郎中来看,也看不出所以然。
九公听说后,让孙子扶着来到铁柱家。看了铁柱的情况,九公叹气道:“这是惹恼了先人啊。堂屋不仅是停灵的地方,也是祖先回家探望的场所。活人占那儿睡觉,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九公让铁柱娘准备了三牲酒礼,在堂屋摆上香案,亲自向祖先赔罪。说也奇怪,仪式完成后,铁柱的高烧渐渐退了,人也清醒过来。
病好后,铁柱完全变了个人。他不再嘲笑老规矩,反而成了最维护传统的人。每当有年轻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在堂屋睡觉,他就会认真地说:
“堂屋是祖先回家的地方,我们活人不能占了他们的位置。这不是迷信,是对先人的尊重。”
后来,村里的人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这件事,大家纷纷感叹道:“有些规矩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但实际上它们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和教训呢!”
铁柱的这段经历,让杨柳村的年轻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他们视为陈旧、古板的传统习俗,意识到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这些年轻人明白,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遵循过去的方式,而是要理解和珍视其中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与自己的根相连,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
于是,在杨柳村,年轻人们开始主动学习和了解村里的传统习俗,不再轻易地对它们进行否定和忽视。他们尊重长辈们的教诲,虚心请教关于这些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杨柳村的年轻人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村庄和家族历史,也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他们学会了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