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养生小帝姬

溯河燃灯者

首页 >> 大明养生小帝姬 >> 大明养生小帝姬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仙人只想躺着 满唐华彩 大清:从工业革命开始强国 三国:娶妻就变强,我不当人了! 贞观憨婿 神武太医俏女帝 一品布衣 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 
大明养生小帝姬 溯河燃灯者 - 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文阅读 - 大明养生小帝姬txt下载 - 大明养生小帝姬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2章 万家春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万历三十六年大年初一,晨光刚漫过紫禁城的角楼,东宫毓庆宫的铜铃就随微风轻晃——廊下的鎏金宫灯还亮着,昨夜守岁的烛泪凝在灯座上,像缀了层碎琥珀。朱徵妲是被窗外的爆竹声闹醒的,刚坐起身,张清芷就捧着温水进来:“郡主,今日大年初一,按规矩要先给太子殿下和太子妃请安,再去慈宁宫给太后娘娘拜年呢。”

她麻利地换上新做的红缎袄——领口绣着圈浅粉桃花,是太子妃特意让人给她赶制的,袖口不再有聊城磨出的毛边。刚梳好双.丫髻,就听见外头传来朱由校的喊声:“妲妹妹!快出来看雪人!”

一、慈宁宫拜年:太后的关切与草编

辰时刚过,朱常洛带着太子妃、朱徵妲、朱徵娟几个孩子,往慈宁宫去。雪后初晴,宫道上的积雪被太监们扫出一条窄路,踩上去咯吱响。朱徵妲走在最前,手里攥着个东西——是昨天聊城寄来的麦秆灯笼,她想给李太后看看。.

慈宁宫的门没关严,隔着门就听见里面的木鱼声。推门进去,殿内烟气袅袅,李太后正坐在佛堂前的蒲团上,手里捻着佛珠,身边站着两个穿素色宫装的老宫女。见他们进来,太后才放下佛珠,扶着宫女的手起身:“常洛来了?孩子们也来啦。”

朱常洛率众人行礼,太子妃上前扶着太后的胳膊:“母后,今日天好,儿臣带孩子们来给您拜年。”李太后的目光扫过几个孙辈,最后落在朱徵妲手里的灯笼上,笑着问:“妲儿手里拿的是什么?看着不像宫里的物件。”

朱徵妲连忙把灯笼递过去,小声音脆生生的:“回皇祖母,这是聊城流民小姊姊编的麦秆灯笼,灯架上还刻了‘福’字呢。戚将军说,暖幼棚里的灯笼都是漕帮叔叔编的,孩子们夜里就围着灯笼玩。”

李太后接过灯笼,枯瘦的手指摸着麦秆的纹路——编得虽不精细,却紧实,能看出编的人用了心。她叹了口气:“流民们能有心思编灯笼,就说明日子能过下去了。你在山东办的农课点、农学堂,哀家都听徐光启说了,是桩积德的事。”说着,她示意宫女取来个锦盒,打开是一对银质的小锄头、小镰刀,“这是哀家让银楼打的,给你和由校——你们一个心里装着农务,一个想着农学堂,拿着当个念想,盼着来年地里有好收成。”

朱徵妲接过小锄头,银柄上刻着“勤农”二字,心里暖烘烘的:“谢皇祖母!妲儿一定好好帮着办农学堂,让流民哥哥姐姐都学会种地!”李太后摸了摸她的头,又让宫女给每个孩子发了个“平安符”——黄绸子缝的,里面裹着晒干的艾草,是慈宁宫佛堂前种的。

约莫半个时辰后,见李太后面露倦色,朱常洛便率众人告退。行至宫门,朱徵妲正要跨过门槛,忽闻身后传来太后的声音:妲儿留步,回头让徐光启把薯种试种的消息,常跟哀家说说——北方百姓苦,若这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的庄稼。”

二、乾清宫朝贺:怠政下的年节仪轨

从慈宁宫出来,朱常洛要去乾清宫参加“正旦朝贺”——这是万历为数不多会露面的仪典。朱徵妲好奇,拉着朱徵娟的手,跟在太子妃身后,远远站在乾清门的廊下看。

辰时三刻,朝贺的钟鼓声响起。外廷官员按品级列队:一品官(如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李化龙)站在最前,身穿绯色官袍;二品至四品穿青色,五品至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注:明制品色略有调整,此处按万历朝常见规制)。他们手里捧着“朝贺表”,表文是翰林院拟的,无非“恭贺圣寿、国泰民安”之类的套话。

万历穿着十二章纹衮龙袍,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脸色淡淡的——比除夕家宴时更显倦怠。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声唱喏:“百官拜贺!”众官齐刷刷跪下,三叩九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历没像往年那样说“平身”,只抬手挥了挥,声音沙哑:“罢了,都起来吧。”

叶向高上前一步,捧着山东巡抚李长庚的奏疏:“陛下,山东聊城流民安置妥帖,年节间各州县发粮到户,无一人饿死。李长庚奏请,开春后农课点即刻开课,恳请陛下准其动用州县常平仓储粮,作为农学堂师生口粮。”

万历的目光落在奏疏上,却没接,只慢悠悠道:“徐光启怎么说?”一旁的司礼监太监连忙回话:“回陛下,司农寺徐大人昨日递了折子,说‘以农养农’之法可行,常平仓储粮可动,但需派御史监督,免得有官吏克扣。”

“那就准了。”万历说完,便撑着御座扶手起身,“朕乏了,朝贺就到这。各官的年节赏赐,让户部按例发。”不等众官再奏,就转身进了后殿——连外官递上来的“地方年贡”清单(如江南的丝绸、福建的茶叶)都没看。

廊下的朱徵妲拉了拉太子妃的衣角:“娘,皇爷爷怎么走得这么快?”太子妃小声道:“皇爷爷身子不好,年节仪典耗神。”朱徵妲似懂非懂,却看见叶向高站在殿外,望着万历的背影轻轻叹气——她想起在聊城时,李长庚说“朝中大臣难,既要劝陛下理政,又要顾着百姓”,此刻才隐约明白这话的意思。

三、东宫闲日:年礼、草艺与农事牵挂

回到东宫,已是巳时。小太监们正忙着给各宫送“东宫年礼”:给司农寺徐光启的是两匹京郊织的粗布(徐光启说农学堂桌椅要用旧木料,粗布可做椅垫)、一坛绍兴黄酒;给戚报国在京的家人送的是十斤白面、两斤腊肉(戚报国在聊城值守,东宫替他照看家人);给漕帮陈九的,是朱徵妲亲手编的草兔子——用的是聊城带回来的草绳,比流民孩子编的精致些,张清芷帮着缝了个红布耳朵。

“郡主,陈九爷派人来接年礼了!”小太监的通报声响起,朱徵妲连忙跑到门口。来的是漕帮的一个小汉子,穿着新浆洗的蓝布短打,手里捧着个木盒:“郡主,俺们九爷说,多谢您惦记。这是俺们漕帮汉子在运河边捡的河蚌壳,打磨成的小玩意儿,给郡主和小殿下们玩。”

木盒里装着十几个河蚌壳,有的刻着小莲花,有的刻着漕船——都是汉子们夜里在船坞里磨的。朱徵妲拿起一个刻着漕船的,笑着说:“替我谢九爷,开春后运河化冻,农学堂的种子要劳烦漕帮的叔叔们运了。”小汉子连忙应下:“郡主放心!九爷说了,只要是山东的事,俺们漕帮赴汤蹈火!”

送走来人,朱徵妲就拉着朱由校、朱徵娟在庭院里玩——她教他们编草编。朱由校学得认真,笨手笨脚编了个歪歪扭扭的草蚂蚱;朱徵娟没耐心,编了半截就跑去堆雪人,把草绳扔在雪地里;两岁的朱徵嫙看不懂,只捡起草绳往嘴里塞,被宫女连忙拦住。

太子妃坐在廊下看着,笑着对身边的东李选侍说:“妲儿这孩子,把山东的手艺都带回来了。”东李选侍道:“这手艺好,既不费钱,又能让孩子们懂生计——听说聊城流民的孩子,就是编草编换钱买糖吃。”太子妃点点头,让人找了些旧草绳,分给东宫的宫女太监:“你们也学着编,编好了送到流民棚屋去,给孩子们当玩物。”

午后,朱常洛在书房看徐光启送来的“农学堂师资名单”——德州农学堂请的老农叫王阿福,是聊城赈灾时最积极的,会种麦、懂薯苗;落第秀才叫张启,是山东本地人,科举失利后在家乡教蒙童,愿意去农学堂教书,只求官府给家人发两石口粮。

“妲儿,你来看看。”朱常洛招手让她进来,指着名单上的“王阿福”,“这人你在聊城见过,觉得他当农师可行?”朱徵妲凑过去,点头道:“王阿福爷爷说的农谚最清楚,流民都爱听他讲!张秀才呢?”“张启是叶首辅举荐的,说他性子温和,能教孩子们认字。”朱常洛摸着她的头,“开春后,你要不要再去山东一趟?看看农学堂开课,顺便看看薯种发芽没。”

朱徵妲眼睛一亮:“真的吗?妲儿想去!”朱常洛笑道:“但你得先把弟妹照顾好——你走了,由校和娟儿该想你了。”正说着,朱由校抱着他编的草蚂蚱跑进来:“爹爹!你看我编的!妲妹妹说,等开春去山东,要教流民哥哥编这个!”

四、市井年味:漕帮、工匠与流民的烟火

东宫的暖意,顺着宫墙飘到京城的街巷里。大年初一的大栅栏,比除夕更热闹——商户们都开了门,门楣上挂着“开市大吉”的红绸,伙计们站在门口,见人就拱手喊“拜年了”,手里递着刚炸好的“糖耳朵”(京味小吃,用面团炸制,裹着糖霜)。

1. 漕帮的年:运河边的酒与话

漕帮的船坞在通州运河边,离京城有二十里地。陈九没去京城凑热闹,正和十几个漕帮汉子围坐在船板上,喝着朱徵妲送的绍兴黄酒,吃着炖肉。船板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麦秆灯笼——是朱徵妲给的那个,汉子们轮流拿着看。

“九爷,您说郡主真要去山东?”一个汉子问。陈九喝了口酒,点头道:“太子殿下都松口了,开春运河化冻,咱们就得把德州农学堂的种子运过去——得提前把船检修好,别误了农时。”另一个汉子摸了摸河蚌壳做的小漕船:“俺们磨这玩意儿的时候,还想着郡主是金枝玉叶,未必看得上,没想到郡主还真喜欢。”

陈九闻言朗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咱们这位郡主啊,金枝玉叶却不娇气。还记得在聊城那会儿,她蹲在泥地上跟流民娃儿学编草绳,那认真劲儿... 汉子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敬重。

咱们漕帮能跟着郡主做农学堂的事,是积德——将来北方百姓能吃上甘薯,咱们也算出了份力。”说着,他拿起酒碗,对着聊城的方向举了举:“敬戚将军,也敬聊城的流民——希望他们开春有地种,冬天有粮吃。”

2. 工匠的年:瓷窑的火与木作的香

崇文门外的景德镇瓷户聚居区,此刻正飘着窑火的暖烟。瓷户周老栓正带着儿子,给宫里送“年节供瓷”——是一对青花“岁朝清供图”瓷瓶,瓶上画着松、竹、梅,是宫里要摆在慈宁宫佛堂前的。

“爹,宫里的公公说,这对瓶子要是烧得好,开春就让咱们给农学堂烧些瓷碗。”儿子一边搬瓷瓶,一边兴奋地说。周老栓点点头,眼里带着盼头:“农学堂是给流民孩子办学,瓷碗要烧得厚实,别一摔就碎。咱们多烧些,成本价给官府——就当是给山东的流民积福。”

离瓷户区不远的木工坊,木工刘师傅正忙着做“小木马”——用的是年前剩下的边角料,刷了层清漆,卖给巷子里的孩子。“刘师傅,给俺来一个!”一个穿棉袄的妇人递来两文钱,怀里抱着个孩子。刘师傅接过钱,把小木马递给孩子:“慢些玩,别摔着。”妇人笑着说:“俺家孩子说,东宫的小殿下都玩这个——听说还是郡主教的编草编,你们做的小木马,比宫里的玉玩还招人喜欢。”

刘师傅心里暖,手上更快了——他想着,开春农学堂要做桌椅,太子府肯定会找木工坊,到时候得多派几个徒弟去,木料要选最结实的,工钱少要些也愿意。

3. 流民的年:棚屋的暖与互助的情

崇文门外的流民棚屋,此刻也有年味。顺天府的吏员刚送来了“年节粮”:每户一斤米、半斤杂粮(小米、红豆混在一起)。流民们围在棚屋前,互相帮忙淘洗米——有个老妇人带着小孙女,淘米时不小心把米撒了些,旁边的妇人连忙把自己的米分了她一勺:“别慌,俺家孩子他爹去码头扛活,掌柜的赏了半斤白面,够吃了。”

孩子们在棚屋间跑着玩,手里拿着顺天府发的“小爆竹”——比东宫的“跌千金”还小,一文钱能买三个,点燃后“嗤”地冒火星,却能让孩子们笑半天。有个孩子拿着个草兔子,是朱徵妲让人送来的,其他孩子围着看,他就教大家编——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没人嫌弃。

“王阿公,您看这是啥?”一个孩子举着张红纸跑过来,纸上是顺天府吏员写的“福”字——用锅底灰拓的,虽然模糊,却透着喜庆。王阿公(就是要去德州当农师的王阿福)接过红纸,贴在棚屋的竹竿上:“这是‘福’字,贴了能保平安。开春咱们去德州农学堂,就能认字,到时候咱们自己写‘福’字!”孩子们齐声喊“好”,声音飘在棚屋上空,盖过了寒风的呼啸。

五、寺观与士绅:年节里的农务筹谋

大年初二的报国寺,香火比除夕更旺。百姓们提着供品,往大雄宝殿去——有的求家人平安,有的求来年丰收。徐光启也来了,穿着素色儒衫,没带随从,只手里拿着本《农政全书》的手稿,在佛堂前拜了拜,就走到寺外的茶棚,找了个角落坐下。

“徐大人?”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徐光启抬头,见是山东乡绅张老爷——张老爷在聊城捐了五十石粮,朱徵妲奏请朝廷赐了“乐善好施”匾额。张老爷手里捧着个茶碗,笑着坐下:“没想到徐大人也来上香。”

“张老爷是为农学堂的事来的?”徐光启问。张老爷点头:“昨日收到李巡抚的信,说德州农学堂缺农具——俺家在山东有铁铺,想捐五十套犁、耙,开春让伙计送过去。就是不知道,农具的样式合不合北方的地?”

徐光启连忙从怀里掏出张图纸:“张老爷请看,这是按北方旱地改的犁——比南方的犁头宽些,拉着省力,流民们好操作。我已让人画了样式,铁铺照着做就行。”张老爷接过图纸,看了会儿,笑道:“这样式好!俺家铁铺能做,年前就备了铁料,开春三天就能赶出来五十套。”

两人正说着,寺里的和尚端来两碗“福粥”——用小米、红枣、花生熬的,是寺里施给香客的。徐光启喝着粥,忽然道:“张老爷,年后我想请您牵头,在山东乡绅里再募些粮——农学堂的‘官示田’要种麦,得备足种子,单靠常平仓储粮不够。”

张老爷放下碗,爽快道:“徐大人放心!俺这就写信给山东的乡绅们,就说‘农学堂是给百姓办的,种出的粮能养流民,也能养咱们自己’——他们肯定愿意捐!”

六、跨地回响:山东的年声与京郊的薯苗

大年初三傍晚,东宫收到了聊城递来的急信——是戚报国写的,字里行间都是暖意:“……聊城安置点流民,年三十夜里围在棚屋前,唱山东的‘年歌’,虽不成调,却热闹。李大人带着吏员,给每个暖幼棚的孩子发了块糖——是漕帮汉子从运河边的糖坊买的,比京城的糖瓜软些,孩子们含在嘴里,笑个不停。农课点的老农们,年初一就去官示田看地,说‘雪下得厚,开春土润,麦种肯定能出芽’。徐大人要的薯种,已选了最饱满的,装在陶瓮里,等运河化冻就运京郊试种……”

朱徵妲拿着信,跑到庭院里的雪地上——那里有她和朱由校堆的“农学堂雪人”:雪人戴着草编的帽子(用的是编草兔子剩下的草绳),手里插着个小银锄头(李太后赐的那个,她偷偷拿出来插在雪人手里)她蹲下身来,指尖轻触雪人手中的小银锄。信笺上的字句在心头回响:雪下得厚,开春土润... 忽然觉得,脚下积雪仿佛真的在消融,要化作滋润种子的甘霖。

同时刻,京郊的司农寺试验田边,徐光启正带着两个农官,查看薯种的储存情况。试验田的雪被扫开一块,露出黑褐色的土——农官用手摸了摸,说:“徐大人,土不冻了,再过半个月,就能把薯种埋进苗床育苗。”徐光启点点头,望着远处的紫禁城方向——东宫的灯笼应该还亮着,郡主和小殿下们,或许正在廊下玩草编。

他想起除夕那天,朱徵妲说“农学堂要让百姓长久受益”,此刻才明白,这“长久”二字,不是靠一道圣旨、一个章程,而是靠宫里的牵挂、官的尽心、民的齐心——就像这年节的暖,从乾清宫、慈宁宫,到东宫的庭院,再到京城的街巷、山东的棚屋,一环扣一环,连起了千门万户。

夜色渐浓,京城的爆竹声又响了起来——比除夕的更欢,像是在为开春的农务、为流民的新田、为那埋在土里的薯种,提前喝彩。朱徵妲站在东宫廊下,手里握着麦秆灯笼,灯笼里的烛火跃动着,映得她的脸暖暖的。她想起皇爷爷说“薯种丰产,天下百姓仓廪充实,方是朕最珍重的瑰宝”,想起李太后说“北方百姓苦,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忽然觉得,这年过得比往年都有滋味——不是因为新袄、糖瓜,而是因为她知道,开春后,有无数双眼睛盼着农学堂开课,盼着薯种发芽,盼着地里长出能填饱肚子的庄稼。

宫墙上的春联在风中轻响,“春临紫殿春光好,福满东宫福气多”——朱徵妲轻轻念着,忽然觉得,这“春光”“福气”,不只是宫苑里的,更是山东地里的、流民棚屋的、漕帮船板上的。一个崭新的春天,正随着这年节的余韵,悄悄往南去,往山东去,往每一片等着耕种的土地上去。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丹武双绝 她是剑修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洪荒:第十三祖巫?不!得叫老子巫祖! 都市,最后一个巫族 龙武帝尊 权力医途 处分我退学,高考又求我回去? 权力之巅 豪门商途璀璨家族的风云岁月 大日我都吞了,你说我练错了? 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 港片:刚成坐馆,手下全是卧底?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开局一辆购物车发育全靠卡BUG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北宋大丈夫 民国之谍影风云 抗战之烽火燃血 我的公公叫康熙 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穿越武大郎从卖饼开始 长夜谍影 侯府女婿的悠闲生活 我的谍战岁月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锦衣谍影 穿进种田文里,我不想靠才华科举 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割据自立后,我强娶了敌国太后 荣耀大秦 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 谍战:我的绝密生涯 风雨大宋 
最近更新跛王爷 晚清三杰恩仇录 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灵异中篇小说选 在造大明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神幻宇宙梦王橹窗着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我竟然穿越到了sprunki 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 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 三国群美传 魂穿李承乾,李世民被整麻了 全族扶我青云志,我赠族人朱紫袍 闲话清史 暗尘明月楼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饥荒年代:我要养村里30个女人 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大明养生小帝姬 溯河燃灯者 - 大明养生小帝姬txt下载 - 大明养生小帝姬最新章节 - 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