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大厦顶层的镂空格栅在晨光里滤出细碎的光斑,我站在格栅旁的观景台,望着远处西山的轮廓,布囊里的铜算盘又开始了轻响 —— 这次不是对地脉的感应,更像一种温和的共鸣,和身边李建国手里那份烫金的房产证形成了奇妙的对比。灵虫们的绿光落在房产证的封面上,又很快飞开,落在观景台的绿植上,像是在无声地表达着某种倾向。
“陈先生,这不是普通的感谢。” 李建国把房产证递到我面前,封面的 “不动产权证书” 几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光,地址栏写着 “恒宇大厦东塔 1801 室”—— 正好在大厦的 “气口” 位置,视野开阔,能看到整个东部城区的地脉走向,“整改完成后,我让团队做了测算,东部城区的负氧离子浓度三个月内上升了 12%,周边商铺的营业额也涨了近三成,连市政部门都来问我们‘怎么让片区活过来的’。”
我没有接房产证,目光落在远处环城水系的波光上 —— 那里的水脉气此刻正顺着绿化带往大厦流,和西山下来的地脉气在顶层交汇,形成一道看不见的环流。“李总,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回报。” 我摸出布囊里的桃树叶,叶子上的绿光已经淡成了浅黄,却还能隐约感受到清地皇陵的地脉温度,“从秦地古道到民国旧址,我们守护的从来都是地脉的顺畅,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 就像永瑾王爷守皇陵,赵老守校舍,他们从来没求过回报,只是想让这片土地好好的。”
王磊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新做的 “地脉科普展板”,上面画着恒宇大厦整改前后的地脉对比图,还有西山到环城水系的龙脉走向。“陈先生,我知道你们不是图钱。” 他把展板往我面前挪了挪,指着上面的 1801 室标记,“但这房子不一样,它在大厦的气口上,视野最好,也最适合监测地脉 —— 你看,我们已经在屋里预留了监测设备的接口,要是你们愿意留下,就能随时关注东部城区的地脉变化,不用每次都从外地赶过来。”
小木抱着灵虫笼,凑到房产证旁,灵虫们的绿光在证上绕了一圈,又飞到我的手边,像是在拉我的衣角。“陈阿狗大哥,这房子好大吗?” 他仰着头,眼睛亮晶晶的,“要是能在这里放我们的典籍,放灵虫的小窝,还能教小朋友看地脉气,就像元地草原的护灵小课堂一样,好不好?”
周玄的玄鸟杖轻轻点在观景台的地面上,杖头的蓝光顺着格栅往下走,落在 1801 室的方向,又很快绕了回来,形成一道柔和的光环。“这房子的位置确实特殊。” 他的声音里带着沉稳,目光落在我身上,“不是为了居住,是为了‘延续’—— 我们走了很多地方,每次守护完就离开,可地脉的变化是长期的,要是能在这里留个‘据点’,既能监测,也能把我们的经验教给更多人,比如王设计师,比如守堤的老王,让他们以后也能自己判断地脉的问题。”
苏清月翻开手里的典籍,在 “现代地脉守护” 的条目下添了一行字:“守护非一时之功,乃长久之责,需有传承,有依托。” 她抬起头,看着我手里的桃树叶,“之前在清地,我们把定魂珠埋在桃树下,让它跟着地脉生长;现在这房子,或许就是现代都市的‘桃树’,能让我们的守护理念在这里扎根。”
李建国见我还在犹豫,又往前递了递房产证,语气里多了几分恳切:“陈先生,我之前总觉得发展就是盖高楼、赚大钱,是你们让我明白,真正的发展是让城市能‘呼吸’,让老百姓能住得舒服。这房子不是回报,是我想跟你们学的‘初心’—— 我把它交给你们,不是让你们当私产,是希望它能成为‘地脉守护站’,以后有年轻人想了解地脉,想学习怎么和自然相处,这里就能成为他们的起点。”
我低头看着布囊里的铜算盘,算珠的 “嗒嗒” 声渐渐平缓,像是在呼应李建国的话。忽然想起在秦地古道,张阿福把家书塞给我时的眼神,那是对守护的托付;在清地皇陵,永瑾王爷把桃树叶递给我时的郑重,那是对传承的期待。眼前的房产证,或许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另一种 “托付”—— 李建国把对城市地脉的关注,托付给了我们,也托付给了更多愿意守护的人。
“那我们有个条件。” 我终于接过房产证,却没有打开,而是递给苏清月,“这房子不能当私产,要改成‘地脉科普站’,屋里放我们的典籍,放监测设备,还要定期开放,教小朋友认识地脉,教开发商和设计师怎么在建筑里留地脉气的通道 —— 就像王设计师说的,让更多人学会和自然共生。”
李建国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用力点头,指节都有些发红:“没问题!我马上让团队改设计,把屋里的隔墙拆了,改成开放式的展厅,再配几套桌椅,以后你们来开课,我亲自来当学生!”
王磊立刻拿出手机,开始给施工队打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对,1801 室,改成开放式展厅,要留够放展板的位置,还要装几台显示屏,用来播放我们拍的地脉监测视频 —— 对,越快越好!”
小木抱着灵虫笼,在观景台上来回跑,灵虫们的绿光在他头顶飞,形成一道小小的光带,像在庆祝这个决定。“太好了!以后我们就能在这里教小朋友看灵虫的绿光,看玄鸟杖的蓝光,还能告诉他们,高楼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是能和地脉做朋友的!”
我站在格栅旁,望着远处渐渐热闹起来的中央广场,老人在绿化带旁散步,孩子在喷水池边追逐,便利店的老板正把新到的水果摆上货架 —— 这就是我们守护的意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顺畅的地脉气里,过着安稳的小日子。
周玄的玄鸟杖蓝光再次落在 1801 室的方向,这次的光不再是监测,更像一种 “祝福”,顺着气口往下走,融入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苏清月把房产证夹在典籍里,在封面上贴了一张小小的桃树叶标本,那是清地皇陵的桃树叶子,现在成了 “地脉科普站” 的第一个标记。
李建国握着我的手,力度很大,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带着功利,而是满含真诚:“陈先生,谢谢你们。不是谢谢你们帮我改好了大厦,是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我盖的不是高楼,是能让老百姓住得舒服的家,是能让城市好好呼吸的‘骨头’。”
我们离开顶层时,施工队已经开始往 1801 室运材料,电锯的声音和工人的笑声混在一起,却不再让人觉得嘈杂,反而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布囊里的铜算盘安静下来,桃树叶的绿光彻底融入了周围的地脉气里,像是在和这座城市的地脉打招呼,也像是在告别 —— 不是离开,是扎根。
走到大厦门口,负责清洁的阿姨正拿着喷壶给大厅的绿萝浇水,见了我们笑着说:“听说楼上要改什么科普站?以后我们也能去学怎么看地脉吗?”
“当然能!” 小木抢着回答,灵虫们的绿光落在阿姨的喷壶上,“到时候我教您看灵虫的光,灵虫亮的时候,就说明地脉气很顺,您浇的花就会长得更好!”
阿姨笑得更开心了,手里的喷壶轻轻晃动,水珠落在绿萝的新叶上,折射出细碎的阳光。我望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我们守护的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地脉”,是这些具体的人,具体的日子 —— 是阿姨手里的绿萝,是孩子手里的风筝,是便利店老板手里的水果,是每一个人脸上的笑容。
布囊里的典籍轻轻翻动,夹在里面的房产证和桃树叶标本相互映衬,像是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守护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拥有什么 —— 拥有顺畅的地脉,拥有鲜活的自然,拥有安稳的幸福。
离开恒宇大厦时,阳光正好,西山的风顺着绿化带吹过来,带着青草的气息,吹在脸上格外舒服。灵虫们的绿光在我们头顶飞,玄鸟杖的蓝光在我们身前延伸,指引着我们往 1801 室的方向走 —— 那里不是我们的 “家”,是我们在现代都市的 “守护站”,是我们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共同守护地脉的新起点。
守护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我们有了新的依托,有了更多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