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离开会议室时那看似平静却难掩失落的背影,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顾晏舟的心头。随之而来的,是两人之间一种无声的、冰冷的隔阂。
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刻意的回避,但那种弥漫在空气里的低气压,让最迟钝的人都能感受到异常。他们依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依然会在集团必要的场合共同出现,但交流仅限于必要的工作沟通,简短、克制,失去了往日那种自然而然的亲昵与默契。夜晚,那张宽大的床上,两人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楚河汉界,背对着背,各自沉浸在纷乱的思绪里。
这是他们确立“事业合伙人”关系后的第一次冷战,起因无关风月,只关理念。
顾晏舟的反思:价值的多维衡量
顾晏舟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面前再次播放着“虚空之舞”的演示视频。那翩跹舞动的叶片,在寂静的空间里更显空灵与神秘。他试图抛开初次审议时对商业模式的固有成见,纯粹地去感受这件作品。
他想起了苏晚的话——“它是对‘星河资本’品牌理念最有力的诠释”、“是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种子’”。
他闭上眼,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是的,他过于聚焦在财务报表和投资回报率这些硬性指标上了。这固然是基金管理者的本分,但“星河资本”成立的初衷,本就不是为了成为另一个唯利是图的秃鹫基金。它旨在发现和培育那些能够照亮未来的“星火”。
他让沈恪调来了更多关于陈序团队以及类似艺术科技项目的资料。深入研读后,他发现,“虚空之舞”所运用的高精度磁悬浮控制算法,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多体协同方面,其实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技术积累,并非没有向精密工业、高端展示甚至航空航天领域迁移的可能。只是陈序本人醉心艺术,未曾主动向这些方向探索。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这类项目潜在的社会价值。在节奏飞快、焦虑弥漫的现代社会,能够提供一种让人静心凝神、引发哲学思考的公共艺术,其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虽然无法直接量化,但确实存在,并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和居民幸福感。这份价值,难道就真的比不过冰冷的利润数字吗?
顾晏舟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审视自己那套奉为圭臬的、纯粹理性的商业逻辑。他开始意识到,在投资“未来”这件事上,或许真的需要引入一些更柔性、更长线的价值评估维度。苏晚看到的,是他理性视野之外的一片广阔星空。
苏晚的反思:理性的必要框架
与此同时,在“启明”平台的办公室里,苏晚也并未沉浸在情绪中。她承认自己当时有些冲动,被顾晏舟那全然否定的理性姿态刺伤了。但冷静下来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
她热爱“虚空之舞”所展现的美与哲思,坚信其内在价值。但顾晏舟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星河资本”不是她个人的理想主义试验田,它背负着众多投资人的信任和期望。仅仅依靠感性的判断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确实难以说服那些同样精明的合伙人和潜在的投资人。
她将“虚空之舞”的商业计划书再次摊开在桌上,这一次,她不再只看重其艺术理念,而是开始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成本结构、市场定位、营收预测。
她发现,自己之前确实忽略了太多细节。陈序对于运营成本、维护费用、市场推广的预估都过于乐观和粗放。所谓的品牌定制和场馆展览,收入模式单一且极不稳定。
“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落地的路径。”她低声自语。
她打开了电脑,开始搜索关于风险投资财务建模的专业书籍和课程。她联系了相熟的、在投行工作的朋友,请教如何构建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财务模型,如何量化评估那些“无形”的价值,比如品牌效应、技术迁移潜力、社会影响力等。
她甚至亲自约见了陈序,没有带着投资的目的,而是以朋友和顾问的身份,与他一起重新梳理商业模式。她引导陈序思考,除了艺术装置,他的核心技术还能应用在哪些领域?是否可以开发小型化的消费级产品?是否可以与文旅项目、高端疗愈空间进行更深度的结合?
她不再空谈价值,而是尝试用顾晏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更严谨的数据、更清晰的逻辑、更可行的商业路径,来重新包装和论证这个项目。
这个过程对她而言并不轻松,需要跳出舒适区,学习全新的知识领域。但她甘之如饴。因为她知道,这不是妥协,而是成长。想要与顾晏舟真正地并肩,站在同样的高度对话,她就必须补足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让自己的感性洞察能够建立在更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
短暂的冷战期,成了两人各自反思与成长的宝贵阶段。
顾晏舟在绝对的理性中,开始为感性与长远价值留出一片空间。
苏晚在炽热的感性外,开始构建严谨的理性框架。
他们都试图向着对方的世界靠近一步,不是为了屈服,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坚固的联盟。
夜晚,顾晏舟回到家中,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他轻轻推开门,看到苏晚正伏在案前,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模型蹙眉思索,手边还摊开着几本厚厚的金融教材。
那一刻,他心中那点因分歧而产生的芥蒂,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心疼和难以言喻的骄傲。
他的晚晚,从来都不是需要他庇护的藤蔓,而是能与他共同成长、彼此雕琢的橡树。
他没有打扰她,只是默默地去厨房,为她热了一杯牛奶。
冷战,在无声的反思与各自努力中,悄然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