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夏。成都,观星台密室。
月英将在观星台发现的异常现象告诉了诸葛亮。对于月英身上最大的秘密——“诺亚方舟”及其背后的穿越真相,诸葛亮是唯一知晓全部的人。他并未视之为妖异,反而以惊人的接受力和智慧,试图帮助月英理解这一切。
密室中,月英手腕上的印记在特制的、掺有微量玉粉的灯烛光芒下,显现出极其复杂、非人工所能描绘的纹路。
“依夫人所言,那日星象异动与印记微热同时发生……”诸葛亮沉吟道,“或许并非巧合。《易》有云:‘天垂象,见吉凶’。夫人口中的‘诺亚方舟’,既然是超越此世之物,其与周天星辰,乃至冥冥中的‘道’,有所感应,亦在情理之中。”
他仔细查看了月英记录的星图和数据,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那些现代术语,但其逻辑思维却能抓住关键:“夫人曾说,归来之望渺茫。然,若那边……夫人原本的时空,亦有高人,或类似‘诺亚方舟’之物,是否可能……正在试图寻找夫人?那星芒,或许是某种……呼唤或者定位的尝试?”
诸葛亮的推测,让月英浑身一震!她从未想过这个方向!一直以来,她都认为是单方面的、意外的穿越。如果……如果二十一世纪那边,也有人察觉到了她的消失,并且在想办法寻找她呢?
“只是,”诸葛亮语气转为凝重,“时空之道,玄之又玄。强行贯通,祸福难料。夫人如今身系荆益百万军民之望,与我……更是生死相依。无论那边如何,亮只望夫人,以当下为重。”他握住月英的手,目光深沉如海,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关切与挽留。
月英反手与他紧紧相握,用力点头:“我明白。这里有你,有我们的事业,有需要守护的众生。那便……纵然是故乡,也已是遥远的彼岸了。我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并非一定要回去。”
然而,仿佛是为了印证他们的猜测。数日后的一个深夜,当月英再次于观星台尝试用精神力沟通“诺亚方舟”,并下意识地思念起现代生活时,那印记再次传来了灼热感,比上一次更清晰!同时,她脑海中竟然闪过几个极其短暂、模糊的画面——似乎是充满了金属质感与流光的环境,以及一个焦急的、仿佛来自遥远彼岸的、断断续续的呼唤:
“林……教授……信……号……坚持……”
画面和声音瞬间消失,印记也恢复平静。但月英的心,却如同投入巨石的湖面,再也无法平静。
林教授……是她在北大时的同事?还是……国家相关项目的研究人员?
他们在尝试联系她?他们发现了时空的异常?
他们,能把她弄回去吗?
一个前所未有的选择,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情感纠葛,悄然摆在了月英的面前。这条逐渐清晰的、可能通往归家的路,对她而言,究竟是希望,还是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