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固化树脂碎屑的发现,像一道微光,刺破了林晓晓死亡案的迷雾。沈锐几乎可以肯定,这名神秘的灯光师与那个隐藏的中继器网络有关,甚至可能就是维护或安装者之一。
重新提审柳絮时,警方调整了策略,不再给她压力,而是耐心引导她回忆近期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细微异常。
柳絮惊魂未定,努力回忆了很久,终于想起一件事:大概一周前,她帮演员对词时,路过一个堆放旧道具的仓库门口,好像听到里面有两个人在低声争吵,内容听不清,但好像提到了“……信号不稳……”、“……老板催得急……”、“……那种树脂不好搞……”之类的话。她当时没在意,以为是道具组在忙工作。
树脂!信号!
这与目前的调查方向高度吻合!
“还记得是哪个仓库吗?那两个人长什么样?”侦查员立刻追问。
柳絮努力回忆着,给出了一个大致的位置和模糊的人物描述:一个似乎有点胖,另一个声音比较年轻。
警方立刻秘密控制了那个仓库的管理员和近期所有出入人员。经过排查和柳絮的模糊辨认,锁定了两个嫌疑人:一个是仓库的老管理员,另一个是经常来淘换旧道具的、小剧组的道具师。
分开审讯之下,那个年轻的道具师率先扛不住压力,交代了。
他承认,大概一个月前,有人出高价,让他利用职务之便,从仓库里“顺”一点那种特定的光固化树脂边角料出来,并且帮忙留意仓库里一些特定区域(往往是角落、高处)是否有多出来的、不像道具的“小玩意儿”。他好奇问过一句,对方含糊地说是用于“影视特效实验”。
和他接头的,正是那个灯光师!灯光师承诺,只要提供树脂和情报,每次都会给他不菲的报酬。
这次争吵,就是因为灯光师抱怨最近提供的树脂纯度不够,影响“实验”,而道具师觉得对方吹毛求疵。
至于那些“小玩意儿”是干什么的,灯光师背后的人是谁,他一概不知。
线索再次指向那个失踪的灯光师!他不仅是行动人员,还负责在本地招募眼线和搜集材料!
警方立刻根据道具师提供的联系方式(一个虚拟号码)和交货地点,进行了布控,但对方显然已经废弃了这个联络渠道。
然而,道具师的供词证实了警方的猜测:确实有一个团伙在利用横店的影视资源(道具、场地、人员)构建和维护那个非法的信号网络!
林晓晓的死,很可能是因为她无意中听到了那次争吵,或者看到了什么,被灯光师灭口?或者,是灯光师背后的组织为了切断这条线索而灭口了灯光师发展的下线(道具师),却误杀了林晓晓?
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但沈锐总觉得,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灭口一个无关紧要的道具师,需要动用如此复杂的神经毒素吗?这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他让技术队再次仔细研究那部加密手机上“舞台已静默”这条信息。
“舞台”……除了字面意思,在影视行业黑话里,有时也特指“拍摄现场”或“项目”。会不会有别的含义?
他让手下排查了灯光师和道具师近期接触过的所有剧组和项目。
一个不起眼的发现引起了注意:灯光师之前所在的、已经杀青的那个小剧组,拍的一部低成本网络电影,名字就叫《沉默的舞台》。
《沉默的舞台》?
这难道只是巧合?
警方立刻调取了《沉默的舞台》剧组的全部资料。发现这是一个极其粗糙的剧组,投资方模糊,导演名不见经传,剧本也乏善可陈。但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剧组,却租赁使用了一批相当高级的摄影和灯光设备,甚至超过了很多中型剧组。
这些高级设备来自一家新注册的器材租赁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注册人,经过查证,又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虚假身份。
资金流水显示,《沉默的舞台》剧组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一个海外文化基金,路径复杂,难以追踪。
这个剧组处处透着诡异!它不像是在正经拍电影,更像是一个幌子!
灯光师在这个剧组工作,是不是就是为了接触和利用这些高级设备做掩护,进行他的“副业”?
警方立刻找到了《沉默的舞台》已经完成拍摄的粗剪样片。内容平平无奇,就是一部俗套的悬疑片。
但技术队在对样片的数字底片进行分析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几场夜戏的背景里,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红外线信号闪烁!
这些信号被巧妙地隐藏在场景的灯光效果中,如果不是刻意用专业软件分析频谱,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这些红外信号经过解码,内容正是简单的加密指令和数据包!类似于之前中继器传输的信号!
这个《沉默的舞台》剧组,竟然利用电影拍摄的机会,在实景中嵌入了数字信号!他们将需要传输的信息,伪装成电影画面的的一部分!
这才是真正的“舞台已静默”——《沉默的舞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通讯工具!它的拍摄和放映过程,就是在完成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灯光师在这个剧组的工作,根本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是为了铺设这个诡异的通讯渠道!
而这条渠道,很可能在电影杀青后,就已经完成了使命,所以“静默”了。
林晓晓的死,如果是为了保护这个秘密,那么时间点上似乎说得通——发布会那天,正是《九天玄女》开机,而《沉默的舞台》已经静默,灯光师的任务完成,可能准备撤离,于是清理了可能知情的下线(道具师),却误杀了林晓晓。
这个推断似乎合理。
但沈锐总觉得还有一个关键点没有解开:如此大费周章,利用电影拍摄来传递信息,究竟是为了什么?传递了什么信息?给谁?
他让技术队全力破解那些红外信号的内容。
这项工作极其困难,信号编码方式独特且加密复杂。
与此同时,对那家虚假注册的器材租赁公司的追查也有了进展。虽然注册人是假的,但公司的银行账户流水却追踪到几个国内的个人账户,这些账户都曾收到过来自海外的、与“暗影旅店”活动模式相似的小额汇款。
资金最终流向了一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无法继续追踪。
但这条线再次将《沉默的舞台》与“暗影旅店”联系起来。
几天后,技术队的破解工作取得了突破。他们成功还原了部分红外信号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是加密的坐标、时间和简短指令,似乎是在安排某种物流交接。
而最后一段信号,内容让所有人悚然一惊:
“‘样本’已通过‘特殊渠道’送出。‘收货人’: ‘收藏家’。”
样本!收藏家!
《沉默的舞台》这部电影,竟然是为了向“收藏家”输送“样本”而打的掩护!那些红外信号,是在指挥一次极其隐蔽的物流行动!
所谓的“样本”,是什么?是斯特兰奇留下的“钥匙”样本?还是其他更危险的东西?
“特殊渠道”又是什么?难道就是苏莉莉那种“骡子”渠道?还是另有他法?
灯光师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次通过电影传递指令的物流行动顺利完成。行动完成后,这个渠道就“静默”了。
那么林晓晓的死……或许根本不是误杀?她是不是偶然发现了《沉默的舞台》剧组的异常?或者看到了那个“样本”?
凶手是为了确保“样本”绝对安全地送到“收藏家”手中,而清除了所有潜在风险?
这个可能性,让案件的性质变得更加严重。
沈锐立刻将最新发现上报。专项组和国际刑警高度重视,立刻根据破解出的坐标和时间指令,反向追查那段时间内所有可能的物流信息。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对方行动又极其隐秘,追查工作困难重重。
似乎又一次,对手抢先了一步。
但这一次,警方并非全无收获。他们至少知道了“收藏家”已经成功获取了某种“样本”,并且其与“暗影旅店”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证实。
对手的轮廓,在一次次交锋中,逐渐变得清晰了一些。
沈锐站在办公室里,看着白板上《沉默的舞台》的海报(打印出来的)。
一部粗制滥造的电影,竟然承载着如此可怕的秘密。
影视,不仅可以造梦,也可以成为罪恶的遮羞布和工具。
他拿起内部电话:
“从今天起,对横店所有剧组,尤其是剧本可疑、投资方模糊、设备异常高级的低成本剧组,进行更严格的资质和背景审核。必要时,可以申请技术支援,对拍摄画面进行实时安全监测。”
他知道,对手的创意是无穷的。
而他的防御,也必须不断进化。
窗外,又一个新的剧组正在搭建布景。
谁能知道,那光鲜的布景之后,隐藏着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vigilance (警惕),必须覆盖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看似梦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