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文魔伏诛的余波尚未平息,朝廷的第二道“恩旨”,已如影随形,抵达云州。
这一次,措辞更加“恳切”,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圣旨中盛赞圣院扑灭文魔之功,誉为“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然而,笔锋一转,痛陈各地文魔之祸愈演愈烈,黎民陷于水火,朝廷心忧如焚。
再次强调“九州议政院”乃为集天下智慧,共商根治魔患、安邦定国之国策,乃解民倒悬之唯一良方。
敦请“文圣护国真人”董砚门下高足,务必于旬日之内启程入京,“早定大计,早救苍生”。
末尾,甚至提及若圣院贤达因故难行,朝廷将“不辞劳苦”,遣“德高望重”之钦差,亲至云州“迎请”。
软中带硬,恩威并施。
将“不赴京议政”等同于“不顾黎民死活”的大帽子,已然扣下。
“好一个‘早救苍生’!好一个‘迎请’!”
孙铁柱气得一掌拍在精铁打造的案几上,留下一个清晰的掌印。
“这是要把我们架在火上烤!
不去,就是不顾百姓死活的罪人!
去了,就是羊入虎口!”
赵明诚面色沉凝:“朝廷此计,歹毒异常。借文魔之祸蔓延之势,以天下大义相逼。
若再拖延,其剿灭我圣院之心,便有了‘大义’名分,届时天下悠悠之口,恐难堵住。
更甚者,其真可能遣大军,以‘迎请’之名,行威逼之实!”
“婉儿师姐入京探查,可有消息传回?”吴青松看向负责通讯联络的弟子。
“京城传回密讯。”一名弟子呈上玉简。
“京城局势复杂。‘九州议政院’之设,明面上由首辅张廷玉全力推动,获得清流与部分务实派官员支持。
然其背后,睿亲王及部分勋贵宗室身影频现,似欲借此平台,攫取更大权柄,压制皇权。
皇帝陛下…态度暧昧,深居简出,似有制衡之意。
另…秦婉儿察觉,京城暗流涌动,似有一股极其隐秘的力量,在暗中推波助澜,散播对圣院不利的流言,并…与各地初生的文魔之祸,隐隐有所关联!
线索指向…钦天监深处!”
“钦天监?”吴青松眼中金光一闪。
“果然是他们!前任监正神魂崩溃前,那怨毒诅咒…其背后必有更深黑手!
这股隐秘力量,借文魔之祸搅乱天下,又借朝廷之手打压我圣院…所图非小!”
局势愈发诡谲。朝廷阳谋紧逼,文魔之祸如野火蔓延,京城暗藏黑手…
圣院看似鲜花着锦,实则已陷入漩涡中心。
“先生…还未苏醒吗?”张牧之看向槐尊方向,语气带着一丝忧虑。
若有董砚坐镇,一切难题或可迎刃而解。
吴青松闭目感应片刻,缓缓摇头:“先生圣魂本源修复已至关键,法则裂痕正在弥合的最后关头,此时万不可惊扰。
一切…需我等自行决断。”
众人沉默。
压力如山。
“议政院…必须去!”李石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纯净的白光在周身流转。
“但,不能任由朝廷摆布!更不能让那幕后黑手如愿!”
他目光扫过众人:“朝廷以‘大义’相逼,那我圣院…便以真正的‘大义’入京!
不是去乞怜,不是去妥协,而是去…传道!
去正本清源!去告诉天下人,何为真正的圣道!
何为救世良方!同时…揪出那搅动风云的幕后黑手!”
“李师兄的意思是…”张牧之若有所悟。
“主动入局!化被动为主动!”
李石眼中精光湛然,“选派代表入京,非但要去,还要堂堂正正,以圣院之名,携云州万民之心,携扑灭文魔之威势而去!
在议政院上,痛陈文魔之祸根源在于民生凋敝、吏治腐败、教化不兴!
提出我圣院‘格物富民’、‘正心治吏’、‘广教化以启民智’的根治之策!
将议政院…变成我圣院宣扬正道、揭露黑暗的舞台!”
“妙!”吴青松抚掌,“此乃以攻代守!朝廷想用议政院框住我们,我们便反客为主,借这平台发声!
只要我们的道理站得住脚,我们的方案能救民水火,天下民心所向,朝廷纵有万般算计,也难堵悠悠众口!
同时,借此机会,深入京城,查探钦天监隐秘!”
“可人选…”赵明诚沉吟,“此去京城,龙潭虎穴。需智勇双全,能言善辩,更需道心坚定,不为权势所惑,不被阴谋所陷。”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吴青松、张牧之、以及李石身上。
吴青松,推演无双,洞察秋毫,乃圣院智囊,最擅抽丝剥茧,应对阴谋算计。
张牧之,沉稳干练,心志坚毅,深谙“正”字真意,能明辨是非,主持大局,更在青州之战中展现出临危决断之能。
李石,董砚首徒,身负“净”字真意,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最能代表圣院纯净道统,且战力强横,足以震慑屑小。
三人组合,智、正、净兼备,相辅相成。
“我去。”吴青松当仁不让,“京城棋局,诡谲莫测,正需推演破局。”
“弟子愿往!”张牧之躬身,目光坚定。
“义不容辞!”李石肃然点头。
“好!”赵明诚拍板,“便由青松、牧之、李石三人,代表圣院入京议政!
铁柱师弟,你负责挑选一队精锐弟子随行护卫,务必确保安全!
婉儿师妹在京城接应。我坐镇云州,稳固后方,并全力扑灭新生的文魔据点!”
“另外,”吴青松补充道,“入京声势,亦需造足!
要让天下人皆知,我圣院非惧朝廷,而是心系苍生,为解文魔之祸、开万世太平而入京!
当效仿古之贤者,布衣入京,不携兵甲,唯携…万民书与…圣院治世策!”
十日后。
云州城门大开。
没有煊赫的仪仗,没有森严的护卫。
只有三人。
吴青松,青衫磊落,手持一卷书简,眉心一点金光温润,气度从容,如饱学鸿儒。
张牧之,身着圣院制式青袍,身姿挺拔,眼神沉稳坚毅,背负一柄古朴长剑。
李石,一身素白麻衣,纤尘不染,眼神纯净通透,腰间悬着一枚温润白玉,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三人身后,是十名同样身着圣院青袍、气息凝练、眼神清澈的年轻弟子,列队整齐,肃穆无声。
再之后,是自发汇聚而来的数万云州百姓!
他们扶老携幼,手持着连夜赶制的万民伞、万民旗,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按满了手印!
更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新织的布匹、新制的器物…代表着云州的新生与希望!
“送圣院贤达入京!”
“解文魔之祸,开万世太平!”
“圣院万胜!”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汇聚成一股磅礴的信念洪流,直冲云霄!
声浪滚滚,震动着城墙,也震撼着驿馆内凭窗而望的特使文彦博!
他脸上那万年不变的谦和笑容,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僵硬。
吴青松三人,立于万民之前,对着送行的赵明诚、孙铁柱及云州父老,深深一揖。
“诸位父老,请回。”吴青松声音清朗,传遍四方。
“圣院入京,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苍生计!
为破邪魔计!为开太平计!
此去,必不负云州所托,不负圣院之道!”
“出发!”
三人转身,带领十名弟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通往京城的官道。
没有车马,徒步而行。
身影在初升的朝阳下拉得很长,朴素,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
布衣入京,唯携万民意。
圣道东临,欲正天下心。
消息如同飓风,瞬间席卷大胤!
圣院三大弟子,携云州万民书与治世策,徒步入京,参与议政!
天下哗然!无数双眼睛,或期待,或忧虑,或嫉恨,或算计,都聚焦在了那三个青衫身影之上。
京城,这座汇聚了天下权柄与风云的雄城,在圣院之辉东临之际,也悄然张开了它那深不见底、暗流汹涌的…巨口。
钦天监,观星台深处。
幽暗的密室中,几盏长明灯散发着惨绿的光芒。
一个笼罩在宽大黑袍中、脸上覆盖着青铜獠牙面具的身影,正凝视着面前一方不断翻涌着黑色雾气的水镜。
水镜中,赫然是吴青松三人徒步东行的画面。
“终于…来了…”面具下,发出沙哑如同砂纸摩擦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与贪婪。
“圣院菁华…纯净的道种…还有那引动万民念力的法门…真是…诱人的食粮啊…”
他枯瘦的手指,轻轻点在水镜中吴青松眉心的金光上。
“推演天机?洞察秋毫?呵呵…入了这京城棋局,你的‘正’字…还能否…辨得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