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杭州三月,春寒尚未褪尽。萧远裹着一件藏青色风衣,踩着湿滑的青石板路走进华星世纪大厦。这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写字楼外墙爬满了常春藤,楼内的电梯吱呀作响,走廊里飘着隔壁打印店的油墨味。他抬头看了眼5楼的指示牌——“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嘴角不自觉扬起一丝笑意。
推开502室的门,萧远愣了愣。不足八十平的空间被隔成三个区域:最里面是马云的“老板桌”,其实就是一张掉了漆的办公桌,上面堆着一摞手写的客户资料;中间是团队的“工位”,十几个年轻人挤在拼起来的课桌前,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中国黄页”的网页代码;最前面是前台,一块写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木质标语牌歪歪扭扭挂着,油漆斑驳处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
“萧总,你来了!”马云从里面冲出来,手里还攥着半块吃剩的盒饭——显然刚才在和团队吃午饭。他换上件干净的灰色毛衣,脸上的疲惫被笑容冲散,“快坐,快坐,我让彭蕾给你泡杯茶。”
彭蕾是团队的“大管家”,此刻正抱着文件夹从里屋出来,看见萧远赶紧点头:“萧总您好,我是彭蕾,负责行政的。”她的声音很轻,但眼神里透着干练。
萧远坐下,目光扫过墙上的标语:“马云兄,这八个字,我记了快两年。”
马云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做中国黄页,到处碰壁,我就把这句话写在办公室墙上,提醒自己别放弃。”他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萧远对面,掏出烟盒又放下,“不抽了,怕熏着你——你上次说讨厌烟味。”
这个小细节让萧远心里一暖。他记得第一次见马云是在1997年的广州广交会,那时马云还在推销“中国黄页”,说话带着股子冲劲,烟一根接一根。如今两年过去,他的烟瘾没改,但学会了在意别人的感受。
“我今天来,是想和你谈投资的事。”萧远开门见山,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这是我做的《阿里巴巴投资分析报告》,里面有团队的评估、市场前景的预测,还有我的投资方案。”
蔡崇信刚好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看见桌上的文件,挑了挑眉:“萧总这么专业?”他是马云刚从耶鲁挖来的cFo,戴金丝眼镜,穿浅蓝衬衫,浑身透着精英气质。
“随便写了点。”萧远笑笑,把文件推给蔡崇信,“你可以看看——主要是针对你们的团队和业务模式。”
蔡崇信翻开文件,目光停在“团队评估”那一页:“萧总对我们团队的评价是‘坚韧度9分,执行力8.5分’?”
“不是我评的。”萧远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系统扫过。”
蔡崇信愣了愣,随即笑出声:“原来萧总还有这本事。”他快速浏览完报告,抬头看着马云,“老马,我觉得可以谈——萧总的条件很实在,个人投资50万,占股10%,不要董事会席位,只保留重大事项知情权和一票否决权。”
马云盯着萧远,眼神里带着审视:“萧总为什么选个人投资?以远航的实力,完全可以走公司账户。”
“我想和你绑得更紧。”萧远认真地说,“我要的不是分红,是你们的未来。如果出了问题,我比任何人都着急。”
房间里静了几秒,马云突然拍了下桌子:“好!我接受!”他站起身,伸出手,“萧总,从今天起,你就是阿里巴巴的天使投资人。”
蔡崇信拿着协议找团队讨论时,有人提出了异议。负责技术的吴泳铭皱着眉:“50万虽然不少,但对于我们要做的b2b平台来说,根本不够烧。万一半年后没钱了怎么办?”
“萧总说了,他会帮我们找客户。”彭蕾翻着萧远的报告,“你们看,他列了二十家广东的制造企业,都是他的资源——这些企业要是能入驻阿里巴巴,我们的用户量能涨三倍。”
孙彤宇是团队的“运营鬼才”,他摸着下巴:“更重要的是,萧总懂互联网。上次我和他聊,他说‘未来的商业是线上连接线下’,这话我琢磨了很久,越想越对。”
马云坐在中间,听着大家的讨论,最后开口:“萧总不是普通的投资者。他见过大钱,也吃过亏,所以他更懂我们要什么。”他看向蔡崇信,“协议按萧总的意思签——我要的不是钱,是他背后的资源和对我们的信任。”
当天下午,双方在办公室签订了投资协议。萧远没有带律师,只是口头确认了条款:“我会定期派远航的人来帮忙对接客户,但不会插手你们的运营。如果有一天你们觉得我碍事了,随时告诉我,我退出。”
马云握着协议,眼眶有点红:“萧总,你放心——等阿里巴巴做起来,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你。”
萧远离开杭州时,天开始下雨。他坐在回深圳的高铁上,望着窗外的雨帘,掏出手机给马婷婷发了条短信:“我投资了阿里巴巴,50万,占股10%。”
马婷婷很快回复:“你疯了?那是个没盈利的小公司!”但下一条短信紧跟着发来:“不过我相信你——就像当年相信你在广西摆地摊能赚到钱。”
萧远笑了。他想起第一次见马婷婷时,她也是这样,嘴上说着“你肯定又会闯祸”,但转身就和他一起去进了电子表的货。
系统这时弹出提示:【投资阿里巴巴进度:完成天使轮注入】【马云团队信任度:+20】【未来收益预估:10年内回报率≥1000%】
萧远关掉系统界面,望着窗外的青山绿水。他知道,这笔投资不是赌,是基于对团队的信任和对趋势的判断。就像当年在广西做翻译,他知道语言能赚钱;在苏联解体时做贸易,他知道短缺能赚钱;现在做互联网投资,他知道“连接”能赚钱。
回到深圳后,萧远给马云派了两个远航的员工:一个是负责客户对接的王莉,另一个是懂技术的陈阳。马云很重视,特意给他们安排了独立的办公室,还请他们吃了顿火锅。
三个月后,王莉告诉萧远:“萧总,阿里巴巴的用户量涨了两倍,已经有五千家企业在上面发布信息了。”
萧远翻着数据报表,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他知道,自己种下的这颗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而此时,远在深圳的腾讯团队,正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调试oIcq的代码。没人知道,这个叫“腾讯”的小公司,会在未来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竞争对手,也会成为萧远投资版图里最重要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