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经理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足以载入年度迷惑行为大赏的诡异现象。
“王经理,四号厅的《斗破神袍》……又爆满了!”
“什么?”正在喝豆浆的王经理差点被呛死,“哪个厅?《斗破神袍》?你确定你没看错排片表?是不是那部好莱坞大片的场次?”
“没错啊王经理!”前台小妹的声音都带着哭腔,“就是那部前天全天只有三个人看,其中还有一个是进来蹭空调睡着了的《斗破神袍》!今天从早上第一场开始,票就没了!全是网上预订的!”
王经理不信邪,亲自跑到四号厅门口,透过门上的小窗往里一看,当场就石化了。
只见平日里冷清得可以打羽毛球的放映厅里,座无虚席。
但诡异的是,来看电影的这群人,画风跟昨天那零星几个一脸“生无可恋”的观众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他们……太“潮”了。
一个个穿着打扮极其前卫,仿佛是刚从米兰时装周的t台上集体“下凡”。有人顶着一头樱花粉的头发,有人穿着不对称的解构主义外套,有人戴着根本看不清路的未来主义墨镜……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我很贵,也很艺术,你看不懂是你不对”的强大气场。
他们不像来看电影的,更像是来参加一场秘密的cosplay活动。
更离谱的是他们的观影行为。
他们几乎不看剧情,也不在乎男女主角哭得有多撕心裂肺。他们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红外线扫描仪,死死锁定在银幕上主角身上穿的……那几件奇形怪状的“神袍”上。
每当主角换上一件新的“战衣”,影厅里就会响起一阵压抑不住此起彼伏的,仿佛在朝圣般的惊叹。
“嘶——omG!”
“这个材质的运用……是神迹!”
“你们看那个廓形!那是对人体工学的公然挑衅!太有力量了!”
甚至有几位前排的“信徒”,还掏出了……笔记本和笔,一边看一边飞快地记着笔记,表情庄重肃穆,仿佛在听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讲座。
电影演到男主角穿着那件“赛博龙鳞袍”,在废墟中被前女友误会百口莫辩的狗血桥段时,普通观众看到的是“虐心”,而这群人看到的却是:
“绝了!他用工业废料构成的非人化的冰冷外壳,来隐喻当代男性在情感关系中被误解、被符号化的生存困境!这是社会学!这是哲学!”
当电影演到男主角穿着那件惊世骇俗的“翠绿蛤蟆袍”,在大雨中被全世界抛弃时,正常人看到的是“惨”,而他们看到的却是:
“哭!给我哭!这荧光绿,就是他在这个灰暗庸俗的世界里,最后一点孤独的灵魂之光!这已经不是衣服了,这是梵高的《星空》,是蒙克的《呐喊》!”
王经理在门外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自己的三观连同影院的地板,都被震出了一道巨大的裂缝。
他默默地退了回来,回到办公室,颤抖着手点开了一个他平时根本不看的名为“VoGUE”的时尚公众号。
头版头条,赫然是那篇已经刷爆了整个时尚圈的“檄文”——《闭嘴,蠢货!你们根本不懂<斗破神袍>的伟大!》。
王经理花了一个小时,强忍着脑细胞阵亡的剧痛,读完了这篇文章。
读完,他沉默了。
他缓缓地拿起电话,用一种大彻大悟后平静的甚至带着一丝神圣的语气,对排片部下达了最新的指示:
“通知下去,从今天下午开始,《斗破神袍》的所有排片,全部换成ImAx巨幕厅!票价……给我上调百分之三十!另外,在影院大厅循环播放这部电影的服装设计特辑。记住!背景音乐一定要用歌剧!”
因为他明白了!
这帮人,根本不是来看电影的!
他们是来上课的!是来朝圣的!是来完成一场关乎个人品味和行业地位的“宗教仪式”!
对于信徒来说,门票涨价,那叫“虔诚的奉献”!
……
正如王经理所预料的那样,一场由时尚圈发起的堪称“行为艺术”的集体朝圣运动,以燎原之势席卷了全国。
以“毒舌女王Fashionqueen”为“教皇”,无数的时尚编辑、小众设计师、艺术院校学生、潮流买手、百万粉丝级的穿搭博主,都将“看《斗破神袍》并发表一篇至少八百字的深度解读”,视为了一项扞卫自己行业尊严和审美高度的“投名状”。
社交媒体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彻底滑向了一个凡人无法理解的赛道。
没人再讨论那尬出天际的剧情,没人再关心安吉拉宝贝那稳定的“佛系演技”。
讨论的画风是这样的:
【#袍学研究# 深度拉片:《斗破神袍》中那件“警戒线火焰裙”的符号学分析——论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灾难美学呈现】
下面一堆“课代表”在激情讨论:
“Up主牛逼!我补充一点,这件裙子不仅象征着灾难,警戒线本身作为一种‘禁止’的符号,更是在暗示主角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禁忌身份’!太高级了!”
“同意楼上!而且你们发现没,这件裙子的骨架是3d打印的,廉价的塑料与代表未来的科技结合,这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廉价与永恒’的悖论式对话!”
另一个热帖是:
【#斗破神袍# 逐帧解析:安吉拉宝贝的“禅宗式表演”为何是神来之笔?】
评论区更是大型“悟道”现场:
“终于有人懂了!她那不是面瘫!那是‘无’!是东方哲学里的‘空’!她用一种极致的静,去反衬男主角极致的动!一阴一阳,谓之道!”
“我哭了!我之前还跟风黑她,现在我只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原来我才是那个不懂艺术的凡夫俗子!”
甚至连那句最狗血的台词——“我承受着这件神袍的重量”,都被玩成了全网最火的哲学梗。
无数的表情包被创造出来:
一个打工人,背着电脑包,眼神空洞,配文:“我承受着这件‘神袍’的重量。”(指工作压力)
一个学生,面对堆成山的书本,生无可恋,配文:“我承受着这件‘神袍’的重量。”(指学业压力)
最绝的是,模仿“神袍穿搭”成了短视频平台最火爆的“行为艺术挑战赛”。无数年轻人用身边一切能找到的“垃圾”,如快递箱、塑料袋、旧报纸、拖把头,来复刻电影里的“高定丑袍”。
比赛的规则很简单:谁模仿得最丑、最怪、最精神不正常,谁就能获得最高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