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肉肉的小书虫

首页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开局拐走李世民女儿 名门艳旅 抗日之铁血使命 史上第一纨绔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衣冠不南渡 我在大唐有块田 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 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 武炼巅峰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肉肉的小书虫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文阅读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txt下载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96章 马良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马良:三国“白眉显眼包”的逆袭与遗憾——一个荆州学霸的乱世生存指南

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舞台上,提起“显眼包”,多数人会先想到狂放不羁的祢衡、裸衣骂曹的祢衡(没错,他值得提两次),或是自带bGm出场的诸葛亮。

但如果要评选“最儒雅显眼包”,有个人绝对能稳坐前三——他就是马良,字季常,江湖人送外号“白眉马良”。

这外号可不是乱起的,《三国志》里明明白白写着“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简单说,马良家兄弟五个都是荆州学界的“顶流博主”,而马良因为眉毛里长了几根白毛,直接成了“五常”里的“颜值+才华双担”。

搁现在,这白毛就是天然的“流量密码”,要是开个直播,标题都不用想——“震惊!荆州学霸眉毛自带银丝特效,才华竟比颜值更能打”。

一、荆州“做题家”的起点:在刘表眼皮底下搞“知识变现”

马良出生的襄阳宜城,在东汉末年是妥妥的“教育重镇”。当时荆州牧刘表虽然打仗不太行,但搞文化建设是把好手,他把荆州打造成了乱世中的“学术避难所”,各地名士纷纷来投奔,跟现在的“北漂”“沪漂”似的,只不过那时候大家是“荆漂”。

马良家就是“荆漂”里的佼佼者,兄弟五个靠才华在荆州圈粉无数,还攒下了“马氏五常”的Ip,这在当时可比现在的“网红家族”有含金量多了——毕竟那时候没有滤镜,全靠真才实学说话。

不过马良这时候的处境,有点像现在的“小镇做题家”进了一线城市:有才华,但没背景;有名气,但没实权。刘表虽然重视文化人,却更喜欢把名士们圈在身边当“花瓶”,不给实际岗位。

马良看着身边的人要么投靠曹操,要么依附孙权,自己却只能在荆州当个“自由撰稿人”,心里肯定犯嘀咕:“我这白毛总不能只用来当吉祥物吧?得找个能让我施展才华的老板啊!”

这时候,刘备出现了。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表面上热情接待,实际上把他安排到新野当“守门员”,防着曹操也防着他。但刘备有个优点——特别会“画饼”,哦不,是特别会招揽人才。

他知道马良兄弟有才,就主动上门拜访,跟马良聊天下大势,聊人生理想。马良一看,这刘老板虽然现在穷了点,但人靠谱,而且跟自己的价值观一致(都想匡扶汉室),于是果断“入职”,成了刘备麾下的“首席参谋助理”。

不过马良刚入职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刘备当时手下已经有了关羽、张飞这两个“开国元勋”,还有糜竺、简雍这些“老员工”,马良一个新来的,还带着“白眉”这个显眼的标记,难免会被人议论。

比如张飞可能会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马啊,你这眉毛挺别致啊,是不是特意染的?”马良只能笑着解释:“翼德将军,这是天生的,比您的胡子还纯天然。”好在马良情商高,又有真本事,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绣花枕头”。

二、赤壁战后的“职场晋升记”:从“秘书”到“外交官”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逆袭时刻”。

这时候的马良,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刘备的“私人秘书”升级成了“正式公务员”。不过他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居然是“搞外交”——去东吴见孙权。

《三国志》里记载:“先主领荆州,辟良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关羽共事。先主谓良曰:‘闻君在荆州与士元齐名,士元当赞兴世业,君其茂昭明德。’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马良为从事。后来刘备去蜀地,诸葛亮也跟着去了,马良留在荆州跟关羽搭档。

刘备特意嘱咐马良:“我听说你在荆州和庞统(士元)齐名,庞统能帮我成就大业,你也得好好干啊!”然后派马良去东吴出使。马良跟诸葛亮说:“我这次是代表国家去跟东吴搞好关系,你得帮我给孙权递个‘介绍信’啊。”

诸葛亮说:“你自己写,我相信你。”马良就写了篇外交文书,说:“我们老板派我来跟你们续交友好,延续两国的传统友谊。我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社交达人’,但做事靠谱,希望孙将军能给个面子,让我不白跑一趟。”孙权看了之后,还真挺敬重他。

这里面有两个细节特别有意思。第一个是刘备拿马良和庞统比,要知道庞统可是“凤雏”,跟诸葛亮“卧龙”齐名,刘备这么说,相当于给马良定了“高级人才”的基调。

第二个是诸葛亮让马良自己写外交文书,这既是考验也是信任——毕竟外交文书不能出错,一个字写错都可能引发外交纠纷。

马良还真没掉链子,写的文书既谦虚又不失体面,把刘备的意图和自己的形象都展现得恰到好处,比现在某些只会说“外交辞令”的官员强多了。

不过马良在荆州跟关羽共事的日子,估计不太轻松。关羽这个人,本事大,脾气也大,眼高于顶,除了刘备和诸葛亮,没几个人能入他的眼。

马良作为“空降”的参谋,还得给关羽提建议,这难度不亚于“在老虎头上拔毛”。比如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马良肯定劝过他要防备孙权偷袭,但关羽估计没听——后来关羽败走麦城,马良因为提前被派去成都报信,才躲过一劫。要是马良当时在荆州,说不定还能想办法救关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三、蜀地的“新岗位”:从“外交官”到“地方官”

刘备占领蜀地后,马良也跟着来到了成都,被任命为“左将军掾”。这个职位听起来不高,但权力不小,相当于刘备的“高级助理”,负责处理军政要务。

不过马良这时候的工作重心,慢慢从“外交”转向了“内政”——刘备需要有人帮他治理蜀地,而马良因为在荆州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又懂法律,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任命马良为“蜀郡太守”。蜀郡是蜀地的核心地区,成都就在蜀郡境内,相当于现在的“首都直辖市市长”,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良在蜀郡任上,干得相当不错。

他一方面安抚百姓,减轻赋税,让经历战乱的蜀地百姓能安心生产;另一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让蜀郡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三国志》里虽然没详细记载马良在蜀郡的政绩,但从后来刘备对他的信任来看,他肯定没少给刘备“加分”。

不过马良这时候也面临一个“职场难题”——他的弟弟马谡。马谡比马良小,也是刘备麾下的谋士,而且特别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还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这孩子,只会纸上谈兵,你可别让他当大任。”

马良夹在中间,肯定很为难:一边是老板对弟弟的不信任,一边是同事(诸葛亮)对弟弟的器重,自己要是帮弟弟说话,怕老板不高兴;不帮吧,又怕弟弟有意见。好在马良情商高,从来不跟人议论弟弟的长短,只是私下里劝马谡:“你做事得踏实点,别总说大话,老板最看重实际能力。”

可惜马谡没听,后来在街亭之战中大败,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了诸葛亮,这是后话了。

四、夷陵之战的“终局”:一个忠臣的遗憾落幕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侍中是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能当上这个职位,说明马良已经成了刘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但好景不长,同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决定讨伐孙权,夷陵之战爆发。

马良作为刘备的近臣,自然随军出征。刘备这次出征,几乎动用了蜀汉的全部兵力,志在必得。

马良深知这次战役的重要性,也知道孙权不是好惹的,所以多次劝刘备:“孙权手下有陆逊这样的名将,我们不能轻敌,得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但刘备这时候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劝告,反而把马良派去招降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国志》里记载:“先主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也就是说,马良去武陵后,凭借自己的口才和威望,成功招降了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让他们派兵帮助蜀汉攻打东吴。这本来是件好事,相当于给刘备增加了一支“外援部队”。

但没想到,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军队驻扎在山林里,连营数十里。陆逊抓住这个机会,用火攻打败了刘备,蜀汉军队死伤惨重,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

而马良,因为还在武陵安抚少数民族,没能及时撤回,结果被东吴军队追上,战死沙场。

《三国志》里只用了“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这九个字,就概括了马良的结局,简单却让人唏嘘。一个才华横溢的忠臣,没能死在治国安邦的岗位上,却死在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败仗中,这大概是马良一生最大的遗憾。

马良死后,刘备非常伤心,追封他为“亭侯”,还把他的儿子马秉提拔为“骑都尉”,算是对马良的补偿

。诸葛亮也很怀念马良,后来每次提到马良,都忍不住叹气:“季常要是还在,肯定能帮我不少忙啊!”

五、马良的“身后名”:被误解的“平庸之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马良是个“平庸之辈”,甚至不如他的弟弟马谡有名。

但实际上,马良的才华和功绩,比马谡强多了。他在荆州的时候,帮刘备稳定后方;在蜀地的时候,帮刘备治理地方;出使东吴的时候,帮刘备维护联盟;夷陵之战的时候,帮刘备招降少数民族。

可以说,马良是刘备麾下“全能型人才”,既能搞外交,又能搞内政,还能搞军事(虽然没直接带兵打仗)。

那么,为什么马良的“身后名”这么差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三国演义》的“误导”。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马良写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戏份很少,而且没什么突出的表现。相比之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戏份多,形象也更丰满,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他们。

第二个是马良死得太早了。马良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改变蜀汉的命运。

不过,马良虽然名声不如诸葛亮、关羽这些人响亮,但他的“白眉”形象,却成了三国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

后来人们提到“白眉”,就会想到马良,甚至用“白眉”来形容有才华的人。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上韩荆州书》里说:“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眉、青衿,抗颜而取卿相哉?”这里的“白眉”,指的就是像马良这样有才华的人。

六、马良的“人生启示录”: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回顾马良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虽然不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但却是最懂得“生存智慧”的人之一。

在乱世中,他没有像吕布那样反复无常,也没有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而是始终保持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

他的“生存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对老板”。马良在刘表麾下的时候,虽然有名气,但没实权;投靠刘备后,虽然一开始职位不高,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告诉我们,选对平台比努力更重要——跟对人,才能做对事。

第二个是“情商高”。马良不管是跟关羽共事,还是跟诸葛亮合作,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不抢功,不邀赏,遇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受欢迎。

第三个是“有真本事”。马良能写外交文书,能治理地方,能招降少数民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力。在乱世中,光有情商不行,还得有真本事,才能立足。

当然,马良的一生也有遗憾。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阻止夷陵之战的失败,自己也死在了这场战役中。

但这不能怪他,毕竟他只是个谋士,最终的决策权在刘备手里。就像现在的职场一样,你可以给老板提建议,但不能替老板做决定,老板要是不听,你也没办法。

总的来说,马良是三国时期一个“被低估的人才”。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妙算”,也没有关羽那样的“盖世武功”,但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在乱世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的“白眉”,不仅是他的“颜值标记”,更是他“才华与忠诚”的象征。如果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战略家”,关羽是“军事家”,那么马良就是“实干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乱世中的忠臣”,什么是“有温度的才华”。

最后,我们不妨用一句话来总结马良的一生:“白眉虽易逝,才华永流传。乱世显忠诚,实干见真章。”这大概就是对马良最好的评价吧。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武道凌天 我一个神豪,当渣男很合理吧 虚空塔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我不是戏神 我接受联姻离开后,言总哭红眼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庶得容易 绍宋 明尊 斗罗绝世:谁让他进史莱克的! 官运:从遇到美女书记开始 庶子夺唐 重生宝可梦,从独角虫开始 蛊真人 道士不好惹 快穿之病娇男二黑化了 修仙路人未还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抗日之铁血使命 北宋大丈夫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 谍云重重 让你管封地,没让你治下人均暴富 民国之谍影风云 悟性逆天,我在大秦布道长生 军工科技 寒门崛起 抗战之烽火燃血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修仙归来在校园 我在大唐位极人臣 穿越后周:从校长到圣宗 大秦:自曝穿越,主打一个坦诚 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 大明之南洋再起 
最近更新流放路上,从征服女帝开始称霸 双经问渡 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 风起赣南 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 闲话清史 当兵就发十八个老婆,不要就坐牢 封御三国:潜龙问鼎 挽天倾之南明复兴 穿越我有招兵系统 重生从三皇五帝开始 暗尘明月楼 穿回渭北做刀客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饥荒年代:我要养村里30个女人 戍边七年,归来已是陆地神仙 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 大唐:小兕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开局乞讨,走上大道 替兄洞房后,我反手掀了他的江山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肉肉的小书虫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txt下载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最新章节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