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9章:资金问题解决,东林区成为改革的试验田!
那部红色保密电话的听筒里,传来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颗冰冷的钢珠,砸在临时指挥部死寂的地板上。
“……在你来之前,所有的发行准备工作,必须全部暂停。”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陆远挂断电话,整个办公室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啪嗒。”
是券商团队负责人手里的笔掉在地上的声音。
建设局长李刚的脸,唰的一下变得惨白,血色尽褪。他扶着桌子,身体晃了晃,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那表情,像是刚刚冲上滩头的士兵,听到了总撤退的命令。
完了。
这是在场所有人心中同时冒出的两个字。
国家发改委。
这四个字的分量,足以压垮任何地方政府的雄心壮志。那是中国经济运行的最高神经中枢之一,是所有重大项目最终的“审判官”。
他们的一句“暂停”,就等于给这个即将瓜熟蒂落的项目,下了病危通知书。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一个年轻的区府办干事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哭腔,“太顺了,顺得让人害怕。”
“现在怎么办?券商这边认购的意向资金都快锁定了,突然暂停,这……这怎么跟市场交代?”中金公司的项目经理脸色铁青,急得在原地打转。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小小的指挥部里迅速蔓延。绝望的情绪,扼住了每个人的喉咙。
只有陆远,依旧站在窗边,仿佛刚才接电话的不是他。他看着远处夜幕下老城的剪影,脸上没有众人预想中的惊慌失措,甚至连一丝波澜都没有。
他转过身,看着一张张失魂落魄的脸,忽然笑了。
“都这副表情干什么?天塌下来了?”
他的笑声,在这压抑的气氛中显得格外刺耳。李刚抬起头,看着陆远,眼神复杂,有不解,有焦急,还有一丝埋怨。都火烧眉毛了,您怎么还笑得出来?
“陆书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李刚的声音都有些变调了,“是国家发改委!他们让停,谁敢不停?”
“停,当然要停。”陆远走到会议桌旁,给自己倒了杯已经凉透的茶,慢悠悠地喝了一口,“人家是上级主管部门,叫停是人家的权力和职责。我们照办就是。”
他这话一出,众人更懵了。
“那……那我们的债券……”
“不就是去北京汇报一下工作嘛。”陆远放下茶杯,环视众人,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一件今天下午要去街道视察的小事,“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是来找茬的,是来扼杀我们项目的?”
没人说话,但所有人的表情都默认了。
“错。”陆远摇了摇手指,“你们把顺序搞反了。这不是一次‘审判’,而是一次‘追认’。”
“我们这个‘城市更新专项债’,从头到尾,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河对岸的监管者看到我们了,把我们叫过去问问话,看看我们这块石头稳不稳,以后能不能让别人也来摸。这是坏事吗?不,这是天大的好事!”
他顿了顿,声音里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
“这说明,我们的‘东林模式’,已经成功引起了最高层级的注意。他们不是要枪毙我们,他们是想把我们这只野生的‘试验品’,变成国家认可的‘示范品’。这一关,我们迟早要过。现在过,比发行成功之后再过来得好。”
他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指挥部里混乱的气氛为之一清。
李刚怔怔地看着陆远,脑子飞速旋转,他好像有点明白了。在陆书记的逻辑里,坏事也能说成好事,危机也能变成机遇。
“立刻给我订最早一班去北京的机票。”陆远对秘书吩咐道,然后看向中金的项目经理,“你们,把所有关于债券的法律文件、风控模型、收益测算,全部打包,我要最详尽的版本。今晚,我们通宵。”
……
第二天下午,北京,国家发改委大楼。
一间装修简洁但气势威严的会议室里,陆远独自一人,坐在长条会议桌的一侧。
对面,是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的司长刘建业,以及几位处长。他们面前都放着厚厚一摞材料,正是陆远连夜准备的汇报文件。
气氛严肃,甚至有些压抑。
为首的刘建业五十岁上下,国字脸,眼神锐利,不怒自威。他翻看着手里的文件,没有立刻开口,只是偶尔用指节敲击一下桌面,那沉闷的声响,让会议室里的空气更加凝重。
“陆远同志。”刘建业终于开口,声音浑厚,“你很年轻,也很有想法。”
这句开场白,听不出是褒是贬。
“你知不知道,你搞的这个‘城市更新专项债’,一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模仿,而地方政府又缺乏你们这样的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能力,会造成多大的金融风险?”一位处长紧接着发问,语气严厉,“到时候,项目烂尾,债券违约,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动荡,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我们每年都会收到下面报上来的各种所谓‘金融创新’方案,百分之九十,都是想方设法绕开监管,把财政的窟窿转嫁给市场的把戏。陆远同志,你怎么让我们相信,你不是那百分之九十?”另一个戴眼镜的处长补充道,目光如炬。
问题一个接一个,尖锐,直指要害。
换作任何一个地方干部,在这种阵仗下,恐怕早已冷汗涔涔,结结巴巴地开始解释和保证了。
陆远却只是静静地听着,等他们都问完,才不疾不徐地开口。
“各位领导,你们的担忧,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各位,我也会问同样的问题,甚至会问得更尖锐。”
他先是放低姿态,表示了认同,瞬间缓和了对立的气氛。
“但是,我想请各位领导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冒着风险去创新,根源是什么?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在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大背景下,如何为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资金出路。”
“堵,是堵不住的。因为需求就在那里。与其被动地防范那些五花八门的、不规范的融资手段,不如我们主动地,去打造一个规范的、可控的、能被监管的范本。”
他将身前的汇报材料,往前推了推。
“我今天带来的,不是一份请求审批的报告,而是一份‘临床试验’的方案。东林区,就是这个方案的第一个临床试验基地。”
“这个试验,有三大特点:第一,风险可控。我们设计的债券结构,有严格的资金监管和多重风险缓释措施,所有的风险,都将被锁定在项目本身,不会外溢。第二,过程透明。从资金募集到项目建设,再到后期运营,所有环节都将对监管部门和投资人完全公开,打造一个‘玻璃口袋’工程。第三,模式可复制。我们所有的操作流程,都会形成标准化的手册。如果成功了,这本手册,就是一份可以向全国推广的‘东林经验’。”
他看着刘建业司长,语气诚恳无比。
“刘司长,各位领导。这个项目,成功了,功劳是国家的,是发改委高瞻远瞩,为全国破解了难题。如果万一失败了,所有的责任,由我陆远个人承担,所有的损失,也由我们东林区自己消化。我们用一个区最小的代价,为国家探索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的试错数据。这笔账,怎么算,都值得。”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刘建业和几位处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震惊。
他们见过无数来要政策、要项目的,也见过拍着胸脯做保证的。但他们从未见过像陆远这样的。
他不谈自己的困难,不表自己的功劳,反而站在了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把自己的项目,说成是为国家做的“临床试验”,把风险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却把成功的荣誉,主动送到了监管者的面前。
这份格局,这份担当,这份滴水不漏的“阳谋”,让这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司局级干部,都感到了一丝心惊。
这小子,是个妖孽。
刘建业盯着陆远看了很久,久到空气都快要凝固。
最后,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紧绷的表情终于松弛了下来。
“小陆啊。”他换了个称呼,语气也缓和了许多,“你这哪里是来汇报工作的,你这是来给我们出题的。”
他拿起桌上的笔,在一份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你们的‘临床试验’,我们原则上同意了。但是,我们要作为观察员,全程跟进。你们所有的进展,必须第一时间向我们司里报备。”
陆远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领导!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当好这块‘试验田’!”
……
三天后。
上午九点整,东林区“城市更新专项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开启发行。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大屏幕上的数字。
十亿的发行总额。
开售仅仅一分钟,认购金额就突破了五亿!
五分钟,十亿额度被全部抢光!
十分钟,最终的认购总额,定格在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上——三十七亿!
超额认购3.7倍!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指挥部里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李刚和券商的团队紧紧拥抱在一起,又笑又跳,几个年轻的姑娘甚至喜极而泣。
十个亿的资金,在当天下午就全部划入了东林区的专项监管账户。
看着手机短信里那串长长的数字,陆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解决了“面子”,又解决了“里子”,《东林上河图》,终于从一张画,变成了一张即将动工的施工图。
东林区,也因为这支史无前例的债券,一夜之间,声名鹊起,成为了全国瞩目的改革明星。
就在全区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中时,陆远的办公桌上,又一部红色电话响了起来。
这一次,来电显示的,是省委书记办公室。
陆远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省委书记周鸿宇那沉稳而有力的声音。
“小陆,祝贺你。你和东林区,为我们全省都争了光。”
“谢谢书记关心!”
“但是,我打电话来,不只是为了祝贺。”周鸿宇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你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你的这块‘试验田’,中Y和省里几十个部门,上百双眼睛,都盯着。你下一步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更稳,更好。”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让陆远都感到意外的消息。
“下周,省委要召开一次全省经济工作现场会,地点,就放在你们东林区。到时候,全省十三个地市的书记市长,都会去看你的‘试验田’是怎么种的。”